
本報駐印度特派記者 任 彥
貧民窟是印度這頭“大象”身上的一塊瘡疤,當地人很少提及,外國人也不怎么過問。但自影片《貧民富翁》紅遍全球,印度的貧民窟再次吸引了人們的眼球?!董h球時報》記者近日踏訪了該片故事的發生地———孟買達拉維貧民窟,一睹這個號稱亞洲最大貧民窟的真容。
在孟買兩大鐵路西部鐵路和中部鐵路之間“擠”著一大片低矮的窩棚,與不遠處城市中心的高樓大廈形成鮮明的對照。這就是達拉維貧民窟。在印度,貧民窟一般都建在高樓大廈旁邊。高樓大廈往往就是住在貧民窟里的人建起來的。在印度,建一座大樓少則三五年,多則近十載,工人們拖家帶口在工地旁邊住下,大樓建成這里也就成了貧民窟。
還沒有進入貧民窟,就聞到一股不好聞的味道。順著泥濘的小路進入貧民窟,記者發現到處是狼藉一片。隨意亂建的窩棚橫七豎八,用來充當屋頂的生了銹的鐵皮和褪了色的塑料布給這片住宅區涂上了重重的灰色調。劣質的莎麗掛在黑色的電線桿上,隨風飄動,就像這片住宅區的旗幟。光著屁股的孩子在泥水里嬉戲,各種叫賣聲和擁擠的人流所發出的嘈雜聲蓋過了頭頂不時掠過的飛機的轟鳴。
達拉維貧民窟稱得上印度最大貧民窟。據介紹,該貧民窟占地3平方公里,生活著將近100萬人。這種規模據說也是亞洲貧民窟之最。見到陌生人來訪,住在貧民窟中的人沒有絲毫扭捏和不好意思的表示,他們會給你端上特別甜膩的印度茶,大方地給你展示他們在哪里睡覺,哪里洗衣裳,哪里做飯……記者被一群孩子邀請進入他們的家中喝茶,他們的家都差不多:四面土墻凹凸不平,頂著一塊殘缺不全的黑色鐵皮,火車呼嘯而過時,鐵皮被震得不停地顫抖。屋子沒有窗戶,只在一面墻的一角開了一個口子,掛著一個破簾子權當門戶。潮濕的地面上橫七豎八鋪著幾塊床單,一家幾口晚上就在這些床單上休息。門口一個泥爐,泥爐一側雜亂堆放著一些沒有洗干凈的盤子和一個鍋,另一側則堆放著一些燒火用的木柴。離木柴不遠便是排污溝,排污溝沒有封頂,污水橫流。每一個角落都是垃圾堆,不少人在垃圾堆里尋找著可以再利用的東西。房屋之間距離很小,連人力三輪車也只能勉強通過。
達拉維貧民窟里沒有自來水系統,偌大的社區只有幾個水井。每天天未亮,井邊就排起了長長的隊伍。遇到干旱的時候,晚去一會兒,便打不到水了。這里也沒有公共衛生系統,雖然有幾個公共廁所,但由于無人清掃,早已不能使用了。沒有廁所,就意味著隨處都可以當作廁所。
住在貧民窟的人自稱“貧民窟主”。這個詞簡直充滿了幽默感—————我們是住在貧民窟里,但我們是業主。貧民窟在印度并不意味著居住者都是赤貧的人。許多人在此安居樂業,往往在附近上班或者做生意,甚至建起小作坊,當起個體戶,一些區域還發展出了特色產業,有的貧民窟以生產首飾聞名,有的以生產陶器聞名……這些住在貧民窟里的人成了地道的有產者,個別人甚至已經買得起公寓,不過還是愿意住在貧民窟里,因為這里有他的“廠房”。
一家印度旅游公司推出另類旅游項目———“貧民窟一日游”,號稱可帶你深入亞洲最大的貧民窟達拉維,零距離接觸貧民生活。著名旅行指南《孤獨星球》甚至計劃將其收錄。每個參加“貧民窟一日游”的游客只需交付6.75美元就能與貧民窟居民零距離接觸。為盡量避免打擾居民,每個旅行團不超過5名游客,而且全程禁止攝影攝像。旅游全程大概需要三四個小時?!?/p>
環球時報2009-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