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特約記者 張 旭 本報記者 向 莉
個性化和多元化是當今世界流行的趨勢。而全球男裝卻“逆勢”而行———正式場合穿西服幾乎成了世界各地男士的不二選擇。為什么西裝能一統天下?很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裝為什么登不了“大雅之堂”?
從休閑裝變成正裝
西裝也許是人類歷史上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一種衣著樣式。自誕生以來不到200年的時間里,西裝竟在服飾文化的世界地圖上圈劃出偌大一片領地,以至于今天,與一百余個國家都已接受西裝的事實相比,某個國家尚與西裝毫無干系的新聞一定會更加令人驚奇。19世紀中期,現代意義上的西裝在英國問世。當時,英國紳士在社交場合必須穿筆挺的燕尾服,只有在宴會廳的休息室里才可斜倚著沙發稍作放松。然而燕尾服極細的袖筒、褲腿已將紳士們五花大綁,使其難得舒適。于是就有人設計出沒有尾擺并略顯寬松的拉翁基夾克(lounge jacket),也就是今天的西裝。實際上,西裝在誕生之初不過是男人們在休息室里才會穿著的休閑裝,這一點從其英文名稱中便不難看出,而今天西裝已成為全球男性正裝的事實,大概是當年的設計者并未預料到的。
西裝問世后,很快就在歐美流行起來。19世紀末,伴隨著歐洲國家政治、經濟的加速擴張,西裝作為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也開始出現在歐美以外的國家。據說早在明治維新的第二年(1869年),日本東京就出現了西裝裁縫店。此后,在“文明開化”的熱潮中,穿著西裝成為日本上流社會的時髦之舉。日本民眾對西裝的熱情也開始升溫。在東京或大阪的街頭,外罩西裝上衣,內穿和服,足登木屐的人據傳不在少數。另一個例子是土耳其。1923年以前,土耳其男人始終頭戴圓頂氈帽,身著長袍,下穿燈籠褲。自1923年土耳其改制共和后,被譽為“土耳其之父”的凱末爾便要求土耳其男人著西裝、穿皮鞋,甚至宣布戴氈帽是違法行為。凱末爾解釋道,未來的土耳其就是要“摘掉面紗、換上西裝、奔向西方”。
西裝稱霸于男裝世界,除了強大的文化吸引力,西裝獨特的審美魅力也是重要原因。在許多設計師看來,西裝的設計實際是對現代城市景觀的刻意模仿,還成功地掩蓋了人體的瑕疵———其方正的剪裁與高樓大廈看起來是如此和諧,而用寬大墊肩、筆挺褲線支撐起來的造型,讓人難以猜到穿著的人是否大腹便便或肩窄腿彎。此外,西方文化賦予西裝的價值聯想,比如有教養、講誠信、專業化等,也讓男人心向往之。
西裝是西方強勢文化的代表
西裝與中國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但西裝真正在中國得以普及是上世紀80年代之后。北京服裝學院服裝藝術設計與工程學院院長趙平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中國傳統服裝沒有傳承下來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影響了著裝”。清朝是滿族統治,人們就穿滿族服裝。后來,孫中山對西裝進行了改良,稱之為“中山裝”。建國以后,我們跟蘇聯學習,列寧裝風靡。改革開放后,中國人看到外面的世界,倍感新奇。服裝是最容易看到也最容易模仿的對象,在與國際慣例接軌的過程中,西裝在中國很快流行起來。尤其重要的是,西方文化現在是強勢文化,別的國家只能按他們的游戲規則行事。趙平說,目前,男士正裝基本上就像WINDOWS視窗操作系統一樣被“格式化”了?!斑@種約定俗成的東西,人們必須遵循”。比如,雖然美國人日常穿著比較隨便,但在華爾街,男士穿西裝成了一種“符號”。在日本,上班男士幾乎清一色穿西裝。
西裝地位短時間內不會改變
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蔣衡杰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男士在正式場合穿西服的主流位置“在一段時間內不會改變”,因為這是目前國際社交禮儀的規范化要求。趙平認為,男裝的發展趨勢是“西裝還會繼續流行下去”。尤其是從事某些職業的人,比如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男士穿西裝是很難改變的。畢竟,男士穿西裝在形象上更統一,看上去更嚴謹。
那么,是不是說,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裝就永遠沒有市場呢?在歐美尤其是歐洲品牌一統天下的今天,中國男裝是不是就永遠沒有出頭之日呢?趙平告訴記者:“并不是說中國本土男裝品牌就沒有希望了,但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政府應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企業家應該有明確的目標,不能太短視?!爆F在,不少人已經回過頭來開始反思,中國服裝應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有些人在有些場合,已經開始穿唐裝或中山裝,但“普及比較困難”,好在“畢竟開始有了”。據記者了解,福建柒牌集團前幾年請李連杰作為形象代言人,推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商務服裝“中華立領”,也是在這一領域的一個嘗試?!?/p>
環球時報2009-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