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2月27日文章,原題:外資為爭奪中國零售市場大打價格戰,國內企業處境艱難 在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環境下,外資零售企業及餐飲連鎖店正通過大幅降價吸引中國消費者,此舉很可能令中國本土企業進一步承受壓力。
當外資企業上世紀90年代開始涉足中國市場時,很多西方消費品牌試圖通過提高價格,并標榜其高昂的價格能夠提供更好的質量和服務,與本地競爭者拉開距離。但目前,由于外資零售企業在本國市場中面臨壓力,它們正在中國發動一場價格戰,以擴大銷售,鞏固中國市場份額。
對外資消費品牌而言,當前焦點已由利潤轉為銷量,特別是超市。申銀萬國分析師王海濤(音)說,“部分外資企業甚至能容忍零利潤,以保有市場份額并留住客戶。”面對外資大幅降價,物美等中國零售商只能被迫跟進。
原材料成本的下降部分抵消了打折帶來的影響,但中國零售商仍面臨利潤空間縮小的壓力,因為其經營規模普遍比西方競爭者小。在物流和融資經驗方面,中國零售商也處在下風。中國人民大學黃國雄教授稱,外國零售商的利潤率為3.6%,而中國零售商則僅有1.2%,這為外國零售商提供了更大的降價空間。他表示,“當外國零售商開始降價時,對國內公司將會是一種挑戰。”
“經濟危機一來,大家都只看價格,所以價格要做到最低才行,”家樂福中國區副總裁康柏德說。中國消費品企業表示,它們別無選擇,只能效仿外資競爭對手的做法以保住客源。▲
環球時報2009-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