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濤 宋江濤
[摘要]從一典型案例入手,簡要說明胡蜂的特點及危害,探討消防部隊處置胡蜂事故的程序和方法,提出處置此類事故的常見問題并給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消防部隊 胡蜂 程序與方法 問題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C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120126-01
一、引言
2008年10月8日上午8時42分,四川省宜賓市公安消防支隊119指揮中心接市康復醫院報警,稱醫院頂樓18米信號塔上有重約7、8斤的蜂窩,給醫護人員和患者帶來威脅,請求摘除。隨后,特勤中隊長帶領戰斗四班副班長任瑞森等5人前往摘除。戰斗中,任瑞森因受蜂群瘋狂攻擊從塔頂向后倒下倒掛于塔上,由于倒掛引起毒液擴散加速,上午11時55分,被營救下塔頂的任瑞森終因搶救無效不幸以身殉職。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消防部隊職能范圍逐漸與國際接軌并呈橫向拓寬,縱向加深之趨勢,業已從最初的滅火救援力量發展為集滅火、搶險救援,社會救助為一體的多功能、專業性隊伍。他們有警必出有難必幫,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然而,隨著社會救助范圍的擴大,難度的日益增加,消防官兵在參與類似取鑰匙、摘蜂窩等事件時,發生的傷亡事故也屢見不鮮。
二、胡蜂的特點與危害
胡蜂是昆蟲綱膜翅目中的一個亞群,包括胡蜂、馬蜂、大黃蜂等十余種。胡蜂分布地域非常廣,對人的危害主要來自蜂毒,蜂蜇后一般出現頭痛、惡心、嘔吐、發熱、腹瀉、氣喘、氣急、呼吸困難等癥狀,以致肌肉痙攣,昏迷不醒,嚴重者可因急性血管內溶血、急性腎功能衰竭、中毒性肝炎而死亡。胡蜂除了在樹杈、土穴、屋檐和雨篷安營扎寨外,還可在6至7層高的房檐上筑巢,而蜂窩只需要不到四個月即可達到直徑一米左右,窩內胡蜂可達數百只,消防官兵登高作業難度大,危險高。
三、消防部隊處置胡蜂事故的程序和方法
(一)接警出動。119調度指揮中心在接警時要詳詢蜂窩的具體地點、大小、所處位置、高度等。根據掌握的情況確定出動力量:一般來說,農村以出動水罐消防車,城區以出動搶險救車為宜。受令消防隊在出動前務必落實好個人防護裝備的檢查,攜帶好一些急救藥品用于緊急處理傷員,并因情與120取得聯系請求現場醫療支援。
(二)警戒偵查。到達現場后立即在蜂窩周圍劃出至少50米的隔離區,疏散圍觀群眾,確保附近居民關好門窗,防止螫傷。隨后迅速派出2-3人的偵查小組在報警人或知情人的帶領下對蜂窩現場展開偵查:查明蜂窩位置、所依存物體、高度、直徑大小、蜂群出入情況;查明蜂窩附近地形地貌、建(構)筑物特點、道路交通等情況以確定最佳停車位置和行動路線;了解蜂窩周圍人、畜的活動情況,判斷可能出現的變化。
(三)安全防護。一是所有救助人員必須著防蜂服或隔熱服,全身封閉防護;二是高空作業時的繩索保護要到位,繩索選擇長度要合適,不宜過長,采用雙安全繩進行保險并保證固定牢靠。
(四)有效處置。根據胡蜂習性、蜂巢特點及現場偵查情況,迅速制定行動計劃,采取有效方法處置。目前常用的方法有袋裝法、火攻法、水攻法、煙攻法、藥攻法、滅火器攻擊法。其中袋裝法適應于陽臺、屋檐下等較小且容易接觸到的單個蜂窩;火攻法適用不便于摘取但能使用明火的場所,如橋洞下、鋼架上的蜂窩等;水攻法應排除易燃易爆性場所;滅火器攻擊法適用于近距離的蜂窩;煙攻法和藥攻法也要因情因地而定。此外,無論采取哪種方法,救助人員必須注意到:一是加強個人防護,防止蜂蜇造成無謂傷亡;二是把握最佳時機。鑒于胡蜂視力較好,應盡量避免在白天摘除蜂窩,換做黃昏或夜晚進行;三是一旦遭遇攻擊切勿慌亂、跑動、拍打,避免蜂群騷動,蜂擁而至。最好是原地趴下或跳入水中,并用衣物等保護好自身頭頸等重要暴露部位。
(五)現場急救
(1)突遇被蜇,用鑷子挑出毒刺,切勿擠壓傷口造成剩余毒素進入體內。傷勢較輕者可試用民間方法如鮮馬齒莧榨汁局部外敷或用食醋或1%醋酸、無極膏、風油精、清涼油等擦洗傷處。
(2)局部劇痛者,可在傷口近心端皮下注射鹽酸吐根堿30mg或口服鎮痛劑。
(3)全身中毒輕者可口服抗過敏藥如苯海拉民、撲而敏;重者需皮下注射0.1%的腎上腺素0.5ml或息斯敏等抗過敏藥物,也可靜脈滴注氫化可的松100-200mg或地塞米松5-10mg。同時在傷口近心端扎止血帶,每隔15分鐘放松一次,時間不宜超過2小時并盡快送醫院急救。
(4)密切觀察被蜇者狀況,一旦發現其呼吸困難、呼吸聲音變粗、帶有喘息聲,應立即送往最近醫院急救;如遇被蜇者過敏性休克出現心跳呼吸驟停,應立即進行心肺復蘇后再送往醫院。
(5)特別注意不要以土、破布、臟手絹等東西堵塞傷口,以免發生破傷風,造成人為死亡。
(六)清理現場。清理蜂窩殘留物,消滅散蜂,反復檢查在場人員身上有無附著散蜂,并就地將取下的蜂窩燒毀或深埋,清點人數,收集、整理器材裝備,安全撤離。
四、消防部隊處置胡蜂事故的問題和對策
(1)防護意識不強。一方面由于消防官兵缺乏處置此類事故的經驗,二來是由于習慣了滅大火,搶救人命的消防官兵,對胡蜂危害認識不夠,盲目樂觀,以致思想麻痹,防護意識淡薄。
(2)防護措施不到位。指揮員不能及時檢查個人防護裝備佩戴情況和救助人員的盲目行動是造成人員傷亡的重要原因。
(3)技戰術措施不正確。指戰員平日缺乏對此專題的研究以及針對性訓練,到了現場后,沒有采取科學有效地方法,感情用事,埋下隱患。
(4)裝備落后。部分消防中隊沒有配備防蜂服,只能穿著隔熱服或防化服來摘取蜂窩,服裝笨重,行動不便,而且其抗擊穿性能受使用次數限制,往往帶來負面作用。
鑒于此,筆者提出以下對策:
(1)完善裝備。消防部隊要普遍配備具有穿著輕便、高密封、韌性強、可視面積廣等特點的防蜂服和一些現場急救藥物,為消防官兵處置胡蜂事故建立可靠的安全保障。
(2)廣泛學習,深入研究。官兵必須了解胡蜂的習性和危害,通過學習掌握處置胡蜂事故的現場行動要則,深入研究處置此類事故的技戰術和方法,并習得一些必備的急救知識。
(3)加強教育,強化訓練。教育的關鍵是培養官兵個人防護和相互協作的意識,要通過開展針對處置胡蜂事故的應用型訓練(如登高、破拆、防護、急救)和心理訓練來促進教育的成果,使得每一位官兵真正從生理、心理和技戰術上達到處置此類事故的標準。
參考文獻:
[1]李鐵生.馬蜂解密[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6.6.
[2]楊嘯風,任國棟.馬蜂的筑巢行為與習性[J].河北大學學報,2001,11.
[3]項海青,沈立榮等.杭州市蟄人胡蜂種類及發展趨勢分析[J].昆蟲知識,2006,3.
[4]文彬.誘捕胡蜂[J].中國養蜂,2000,5.
[5]劉長會.蜂蜇傷后的處理[J].中國健康月刊,1984,4.
[6]趙唐德,馬曉敏.觀察胡蜂生活,摸索消滅辦法[J].養蜂科技,1999,5.
作者簡介:
任濤,男,陜西寶雞人,武警學院07級作戰指揮專業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滅火救援訓練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