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艷
[摘要]群眾文化是文化的家園和堅實大地,是搏動著原始生命、洋溢著生活氣息的田野風景。盡管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它一直受到忽視和抑制,甚至處于“亞文化”狀態,但在多年積累與發展的基礎上,一直處于邊緣的群眾文化活動正發生著遷動,重歸它在文化譜系中應有的位置。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新突破已成為本世紀初的一大文化景觀。為中國的兩個文明建設發揮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群眾文化 兩個文明 現狀 策略
中圖分類號:G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120199-01
一、基層文化建設現狀分析
基層文化建設是指基層人民群眾進行自我的、以滿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為目的,以文學藝術為中心的文化活動、文化工作和文化事業,主要包括農村文化、社區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等,涉及到文藝、科普、體育、教育、娛樂等人們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基層文化是極其廣泛、極其豐富的社會文化現象,是人類社會生活、精神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
1.一些地方領導對基層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基層黨委政府對文化工作認識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基層文化工作的發展。有些基層領導對文化建設不夠重視,有的領導只注重招商引資的指標是否完成,而忽視了文化建設,這些做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基層文化工作的開展。
2.基層文化建設的政策法規不健全,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基層文化組織機構不完善,功能弱。目前文化員編制轉入鄉鎮,基層文化活動經費和人員編制都無法可依,工作存在著很大的隨意性,隊伍的建立缺乏法規指導。
3.投入不足依然困擾基層文化建設的發展。由于各地經濟狀況的差異,對基層文化事業的投入也有很大差異。在一些經濟困難的地區,基層文化建設經費沒有保障,文化基礎設施不健全,有的圖書館藏書不足,缺乏購書經費,設備老化,影響了事業的發展。
4.基層文化發展不平衡。當前基層文化設施建設不平衡,活動開展也不平衡。領導重視,經濟條件好的地區,設施建設好,活動開展也好;經濟條件差的地區,發展比較慢。集鎮建設中新區與舊區的發展也不平衡,有的地區注意了新城建設和新建小區的設施建設,忽略了舊城中的文化設施的改造和提高,更加大了舊區與新區在設施建設方面的差距。
5.對文化的資源共享缺乏配套的扶持政策。社區內單位的內部資源對社區群眾開放,實現資源共享,是滿足廣大人民需求、完善社區功能、推進社區建設的重要舉措。目前,在這方面還缺乏資金補償、稅收優惠等配套的扶持政策,以進一步調動轄區內各單位的積極性。
二、基層群眾文化的根本宗旨
基層群眾文化之所以能夠成為當代中國文化體系的基礎部分,并且決定當代中國文化體系的面貌和走向,是由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決定的。
基層群眾文化在時代的呼喚中脫穎而出,走上前臺,成為中國兩個文明建設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最核心的動力是“三個代表”的提出。“我們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由此開辟了有關文化價值和功能的新的闡釋空間。而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也趨于共識,重視指數明顯上升。文化部曾提出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是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是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實現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重要條件,基層文化建設要著眼于不斷發展的實際與時俱進。
三、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空前提高,成為基層文化建設的第一推動力
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迫切,其需求面之廣,量之大、質之高也是前所未有的。群眾的文化需求成為當前群眾文化勃興的最重要的內驅力,成為基層文化建設的第一推動力。隨著改革開放的時代風云,基層文化在群眾的積極參與下,經歷著選擇、裂變、融通和創造。這是一片被文化激情燃燒的大地。當前中國社會的重大變革,不斷引發了人們“求知、求樂、求美”的興趣,從而造就了當前基層群眾文化的“召喚結構”。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及其他各種重要的社會生活形態都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這一切都對群眾提出了以各種方式參與學習的要求,引發了他們不斷接受再教育的潛在動機。物質生活的改善,不僅給群眾參與文化活動提供了必要的經濟條件,也激發起他們新的文化欲望。
四、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主要策略
1.要建立有效的運行機制,保證基層文化建設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鼓勵專業文藝工作者下基層為群眾服務;在市場運作機制上,倡導基層文化部門適應市場經濟形勢,發展文化產業,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為基層文化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2.都市文化和農村文化統籌協調,實施以推進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為重點的特色工程。不僅要有繁榮的城市文化,而且要有繁榮的農村文化。只有面向基層、面向群眾,出實招,創特色,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才能惠及千家萬戶。
3.實施以增強文化生產力為重點的產業工程。文化產業的建設,是發揮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動力作用和經濟在文化發展中的支撐作用的重要手段,是內強區域競爭力、外增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舉措。要充分利用非公有制經濟發達、社會資金充裕的優勢,降低門檻,放寬民營企業辦文化的準入領域,努力形成政府投入與社會投入相結合、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機制。建立靈活高效的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不斷增強企業活力、推動文化創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多出效益。
4.加強政策法規建設力度,為基層文化建設提供法律保障。制定建立社區、鄉鎮文化員隊伍的具體辦法,包括資格認定和確定等級等,建立制定相關標準。利用社區、鄉鎮轄區內資金、人才、設備、管理上的優勢,制定優惠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動員轄區內單位參與社區文化建設,促進資源共享。在保證財政預算對基層文化建設的投入且每年有所增加的基礎上,著重加大政策對基層文化建設的扶持力度,堅持誰投資誰受益。如社會投資文化項目的建設用地可按規定享受優惠政策;對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和相關配套項目,用地實行行政劃撥,指標優先安排;對投資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的企業和個人,在稅收上予以優惠,在精神和物質上予以獎勵等等。
5.充分發揮文化館、站的輔導、培訓功能。當前在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中,群眾業余文藝演出隊發揮了很大作用,但這些業余文藝演出團隊普遍存在著需要加強管理、提高水平的問題。文化館、站作為政府設立的公益性事業單位今后應將對這些業余文藝演出團隊的輔導與培訓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如舉辦各種類型的培訓班、講座等進行集中輔導;開展因人而異、因地制宜的分散輔導等幫助他們不斷提高水平。
五、結束語
我們要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努力繁榮文藝,在時代的高處迎接八面來風,下更大的力氣作好社會文化工作,堅持面向大眾,以城市社區和農村鄉鎮為重點,加強群眾文化工作的基本陣地、基本隊伍、基本活動內容和基本活動方式的建設。我們每一個基層群眾文化的工作者,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不斷地發展、創新,努力做好基層群眾文化工作,團結一心,盡職盡責為我國的兩個文明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