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櫻
[摘要]近幾年由于高校擴張,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了社會問題。為此,政府、學校都加大了對于“大學生就業”的工作力度。然而,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有些學生卻采取了消極逃避的態度,學生“有業不就”的現象越來越多。這一方面是由于學生實力的不足,更主要的是由于學生就業心理障礙和就業觀念的錯誤,對此,應通過職業指導、職業咨詢等轉化學生的觀念,提高學生的調適力。
[關鍵詞]畢業生就業 消極 擇業觀
中圖分類號:G4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120132-01
近幾年來,由于“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各高校的學生數得到了幾何倍數的增長,畢業生數也急速攀升,從2003年畢業的212萬到2008年559萬。雖然,近幾年我國的經濟也得到了高速增長。但是面對如此龐大的畢業生隊伍,以及近年來的國際經濟形勢不佳、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人事制度改革等因素影響,人才市場供大于求的局面已成定局。“大學生就業難”成為了社會的一大難題。為此,政府多次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大學生創業、鼓勵大學生到西部、農村或社區等基層單位工作等等,以緩解大學生就業問題。各個高校紛紛設立了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等機構、與企業實習“校企合作”、召開校園招聘會、聘請了專業的就業指導老師,以求能為畢業生提供更多的服務,最大限度地解決“畢業生就業難”這一問題。
但是,與此同時卻出現了一些難以理解的現象:有些畢業生寧愿歇在家中,靠父母養活,也不愿意踏上社會,尋求自己的位置;有些女同學畢業時的目標不再是就業,而是尋找一個有錢的老公,以能夠盡快的過上奢華的生活;有些學生雖然就業了,卻不能在企業安心工作,頻頻跳槽,導致越來越多的企業不愿意聘用應屆畢業生,反而加劇了“畢業生就業難”這一問題。畢業生的消極就業,暴露出高校畢業生自身存在的很多問題。
一、畢業生本身實力的不足
(一)專業知識不扎實和實踐的缺乏
多年的應試教育,使學生養成了“上課抄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完全忘記”的習慣。學生的求知欲并不濃,其已經習慣了在家長、老師的嚴格管制下學習,而非主動的學習。因此,當學生進入大學后,突然有了大把的時間,而沒有了家長、老師的嘮叨,其很容易被大學“松散化”的管理模式所迷失。上網包夜、校園戀愛、朋友聚會等等使得大學生活多姿多彩。而學習只變成考試前的突擊工作。如此的學習態度怎能獲得真知?
有些同學雖然是利用大學時間,不斷地充實自我,將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考各類證書上,以期能增強自己的綜合實力,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形成了“考證熱”的現象。但是,他們卻忽視了一個關鍵問題:單位考察的是證書還是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這樣的學生只會考試,他們是考試高手,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的掌握考試要領,通過考試,但是,卻沒有掌握知識、更不會使用知識。就拿最簡單的辦公自動化來說,很多學生通過了計算機一級、二級、甚至三級的考試,但是卻連一張Excel表都不會看。這樣的學生,即便你有再多的證書,也不會被用人單位賞識。
知識貴在于使用,我們的學生空有一堆的證書和考試的高分,但是既沒有真正的掌握知識、為自己所用,也沒有基本的實踐能力。專業知識是否扎實,不在于期末考試是90分還是85分,而在于對該專業的了解程度,在于專業知識轉化為實踐的能力。作為企業,是依靠勞動者創造的勞動成果來贏得市場、賺取利潤的。扎實的專業知識和一定的工作經驗,可以縮短對畢業生的培養周期,盡早形成生產力。[1]然而,對于社會實踐和技能實習,很多同學都采取了很淡漠的態度。平時學習空余時間和寒暑假,很少有學生主動尋找單位擔任實習生。校園社團活動等也是抱有可有可無的態度。只有在企業招聘的時候,才會花大篇幅來詳述自己在大學期間那少的可憐的實踐經驗。這樣的學生怎么能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并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獲得良好的發展?
(二)綜合素質不佳
除了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用人單位更為看重的是學生的綜合素質。對于用人單位而言,缺乏實踐經驗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足等是成長階段不可避免的現象,只有求知的欲望和踏實的實習態度,經過培訓和鍛煉,這些能力才會得到提高。
綜合素質,主要指團隊精神、責任心、吃苦耐勞能力、與人溝通、信息處理能力等等。近幾年來,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斷下滑,這與我們社會的家長教育問題有著緊密的聯系。以前的學生由于父母對子女的干涉較少,從小就開始獨立的處理問題,因此,綜合素質較高。現在的學生為80年以后出生的,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家長就比較溺愛,一方面盡可能的為孩子提高優越的生活環境、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另一方面不敢讓孩子吃一點苦、受一點罪、事事包辦,包括一些農村家庭的學生家長也是如此。這導致了孩子從小沒有經歷過苦難,因此,害怕吃苦、對家長老師的依賴性很高、惰性觀念較重、主動性很低、缺乏獨自處理事務的能力、遇到困難容易退縮、容易自卑或自負。甚至有些學生貪圖安逸、追求享受、惰性十足。當這樣的學生走上社會時,就如同讓還不會走的嬰兒馬上要與人賽跑,這樣的學生又如何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生存呢?
令人慶幸的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學生認識到綜合素質的重要性。根據一項近期對畢業生的調查分析:畢業生對于就業影響因素的評價前十位的依次為:自信、主動性、誠實/正直、責任心、職業道德、人際交往能力、學習能力、團隊合作精神、適應能力、吃苦耐勞。[2]
二、對于就業的心理障礙和就業觀念的錯誤
本身實力的不足,是很多畢業生存在的問題。但是,面對壓力最后選擇消極逃避的少數人。對于這類人群,其選擇消極面的關鍵原因在于對于就業的心理障礙和就業觀念的錯誤。
一般來說,適度的壓力與恐懼有助于最大潛能的發揮;如果沒有壓力與恐懼,人的潛力發揮為零;但是,當壓力與恐懼超出人的心理承載能力,這種壓力的結果就是焦慮。現今,經濟轉型快、機會多、誘惑多、競爭激烈是造成學生心理壓力的大背景。機會多通常使人無法辨別是坦途還是陷阱、騙局;轉型快使大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現實作用產生懷疑;誘惑多使大學生在理智與需求中產生心理掙扎;競爭多讓大學生無法保持持久的耐力與自信。[3]同時,由于本身實力的不足,當學生面對就業的時候,很容易就產生焦慮的心態。媒體鋪天蓋地的宣傳找工作困難,“找工作,大學生乎?民工乎?”,求職路上的艱辛,易受親友的意見擺布以及隨后工作中的種種困難和無奈,會給這些學生很大的打擊,這些挫折足以磨滅一個人的意志,從而對自己的積極應對策略大打折扣,進入對自己的懷疑和焦慮中。在此過程中,有些學生就陷入了就業觀念的誤區或是就業的心理障礙中,從而對于就業采取了消極的態度。有些學生則是寧愿待在家中,也不愿意參加工作;有些學生則是好高騖遠,將擇業標準定的很高,不切實際,無法找到合適的企業,只能待業在家;有些學生則是將就業完全依賴于家長與學校,不愿意自己去找;有些學生則是抱著觀望的心態對待自己的工作,“腳踩幾條船”,剛就業就辭職,無法找到自己滿意的企業;有些學生是攀比心理較重,頻頻跳槽,不顧自己的職業生涯的長期發展;有些學生則是片面的看待問題,認為什么就是“憑關系”,不愿意參加公平的競爭;還有些學生則為了貪圖享受,走一些“旁門左道”。
對此,我們應從幾個方面來轉變學生的就業觀念,積極的面對就業。
(一)學生方面
1.學生應加強專業學習,掌握專業知識,提高人文素質修養,多參加社會實踐,提高自己的綜合就業競爭能力。擺脫應試教育的思維模式,注重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和自身的技能培訓,以用人單位的需求來培養自己的綜合能力,從硬件上符合單位的需求。
2.正確的認識自我,評價自我,確定合理的就業目標,為自己制定合適的職業生涯規劃并實施。
3.學生應轉變就業觀念,積極主動參與到求職和應聘過程中。學會不斷地調整擇業心態,提高自己的耐挫能力,克服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價值觀、人生觀。
(二)學校方面
目前,各高校的就業工作主要是以拓寬就業渠道,增加畢業生就業機會為主。對于學生的職業咨詢、職業心理咨詢和職業指導方面卻關心的較少。因此,各高校應加強這方面的工作,注重對學生過程化和追蹤化管理,幫助學生不斷地制定正確的就業目標、提高自我調適能力和綜合素質水平、克服心理障礙、樹立正確的擇業觀、積極的應對就業中遇到的困難、得到合適的職業發展。
而且,對于學生的職業咨詢、職業心理咨詢和職業指導工作不應局限于畢業班,應從學生入學開始,就對其進行相關的指導和監督。以便學生能更切合實際的制定自己的職業規劃并得以實施,才能在跨入社會之時邁出成功的步伐。
參考文獻:
[1]林志強、祁琳,《大學生就業難題的對策分析以用人單位的需求為視角》[J].山東省清欠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3):93-95.
[2]黎增、姜麗麗、劉延杰,《大學生對就業影響因素認識情況的實證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08,11(1):165-167.
[3]運懷英、李彩英、王興家,《鈍感力是克服大學生焦慮心態的有效手段》[J].教育藝術,2008(7):56-57.
作者簡介:
周櫻,女,江蘇無錫人,法學學士,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系,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