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云
中圖分類號:G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120137-01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和教育觀念的更新,計算機技術早已進入教育領域,使傳統教育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同時為推進素質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教學手段,實施數學素質教育的關鍵在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數學方法和數學手段又決定課堂教學效果。《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要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多年的實踐證明,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應用多媒體計算機進行課堂教學,能使學生學習興趣濃厚,使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枯燥的數學問題趣味化,靜止的問題動態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課堂效果好,使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高。
一、創設情境,多角度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學生積極認識教學內容和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心理傾向,學習興趣是學習積極性中很現實、很活躍的心理成分,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獲取積極的情感體驗。”多媒體教學集光、形、聲、色于一體,直觀形象、新穎生動,能夠直接作用于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徹底改變了“教師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滿堂灌式”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課件,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保持學生穩定而持久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強烈的探究的熱情。例如:我在講“相遇應用題”一課時,學生對什么是“同時”、“相向而行”和“相遇”等概念并不理解,如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只靠教師口頭講解,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單調,喪失學習興趣。教學時,我把準備題中,兩人同時相對而行后4分鐘相遇的運動過程,通過微機演示展示在學生眼前。把課本上靜止畫面變為色彩鮮明動態的畫面,當顯示屏幕上小華和小誠相遇運動過程展現在學生眼前時,他們完全被吸引住了,這時濃厚的學習興趣充滿了整個課堂,學生逐漸進入了積極思維的狀態。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把書本上靜止的圖形變為動態圖像,不僅溝通知識之間的聯系,促進學習求知欲,激發學習興趣,且能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經歷從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認識過程,促使認識內化達到理性認識。通過兩人相遇過程動態畫面的演示,學生很快理解了“同時”、“相向而行”或“相遇”等概念,形象直觀的動態演示過程,有效地使學生從“苦學”變成了“樂學”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再如,我在設計《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時,首先利用自編動畫《巧分甘蔗》:在大街上,三位學生在玩耍后又熱又渴。這時見到賣甘蔗的老爺爺,于是買了一根甘蔗。其中一人提出要將甘蔗分成三等份,這可怎么辦?三個學生難住了。動畫最后,將甘蔗放在可看成平行線的人行道上,放在停留在大屏幕上,設置懸念。這樣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給學生以思考問題的啟示,達到引入新課的目的。
二、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應用題中復雜的數量關系是學生學習的難點,解題方法是重點,如學生不理解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就不能正確地解答應用題。因此在教學中可借助計算機輔助教學,幫助學生分析數量關系掌握不同的解題方法。如:我在教學相遇問題中的例5,(小強和小麗同時從自己家里走向學校。小強每分走65米,小麗每分走70米。經過4分,兩人在校門口相遇。他們兩家相距多少米?)時,運用計算機,把小強和小麗運動變化的路程用線段圖表示出來。(1)教師先操作演示。小強和小麗同時相向而行,在校門口相遇的線段圖,當學生們看完演示后就很快說出第一種解法,即先求兩人各自走的路程,再加起來。(2)教師再操作演示線段圖,引導學生理解第二種解法。課件逐步演示:(在提問中逐步演示)幫助學生兩人4分所走的路程的和剛好等于兩家的距離。通過以上線段圖的動態演示,學生很快理解了第二種解法:先求兩人每分所走路程的和,再求兩人4分鐘一共走的路程,就是兩家的距離,用數量關系式表示就是速度和×相遇時間=總路程。復雜抽象的數量關系是解題的主要障礙,通過微機演示,形象直觀地把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之間的數量關系表現出來,學生就能夠很快地說出算理,并列式解答,采用這樣的多媒體輔助手段教學,師教之有方,生學得津津有味。由此可見,應用多媒體,可以把復雜問題轉化成簡單問題,有些題簡化得幾乎可以直接觀察出結果。另外一個數學問題的提出,可能需要很多種方法解決。在數學探究性活動中,采用實驗觀察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數學問題不比理化生實驗有實在的物體,而只是抽象的符號和模型,要將抽象化直觀,運用多媒體課件效果頗佳。通過向學生展示豐富的典型的具體經驗和感性材料,突出觀察點,揭示現象的本質,減少學生觀察的困難;豐富學生的聯想,減少學生想象的困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減少思考的困難。例如在講授二次函數y=ax2+bx+c的圖像和性質時,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實驗,學生從y=ax2+bx+c的圖像變化中,將很難理解的函數問題掌握了。學生看到當a在變化時,拋物線的開口方向也在變化;當b在變化時,對稱軸則在y軸的左右移動;當c在變化時,y軸上的截距在變化。課堂上,學生積極參與實驗,踴躍發言,對a、b、c的變化做出了正確的理解。這不僅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更重要的是在數學教學中重視了“右半腦”形象思維的訓練,發展了學生邏輯思維,啟發了發散思維,使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率。
三、增大容量,提高效率
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在45分鐘內如何提高課堂效率是教學中始終要思考的問題。然而,在以往的數學教學過程中,課堂的時間大多因教師的繪圖、板書而占用。運用多媒體課件,不但可以讓教師從過多的板書中走出來分析數學問題,而且也能適應其學生的認知結構,特別是面對新事物出現時,可以運用多媒體進行“拋磚引玉”,增大課堂容量,從而真正提高課堂效率。例如,在解直角三角形復習課中,我充分用多媒體課件設計了整堂課中的知識內容: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識框架結構圖,變式練習一和變式練習二。我還設計了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層層深入思考,在我設計的動畫制作中,對其圖像進行割補、旋轉,學生能將解直角三角形及應用等知識抽象成幾何圖形解決,大大豐富所講的知識容量,真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在數學課堂中用好多媒體,生動形象,靈活多變,極大地豐富了教學的手段,對傳統的數學課堂是一次真正的“洗心革面”。但多媒體不是萬能鑰匙,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做到適時、適量地運用,發揮其教學的最佳效能,才能有效地促進數學課堂教學的優化,提高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