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素余
[摘要]正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發生著很大的變化,對很多未知世界有著無窮的好奇,尤其是網絡。網絡很大程度上給中學生提供一定的學習途徑;但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其負面影響也開始顯現,特別是它造成中學生道德的嚴重滑坡。因此,在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網絡道德的培養就成為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關鍵詞]中學 信息技術課 網絡道德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120140-01
一、背景與現狀分析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學技術迅猛發展,隨之掀起網絡熱潮,這個時代也被譽為“網絡時代”。但是,互聯網在加速信息交流、促進知識創新、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其負面影響也開始顯現,尤其是對正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網絡很大程度上給學生提供了接觸腐朽文化的途徑。面對突如其來的網絡,各類中學在相應的網絡道德教育方面沒有相應的措施,在設有“信息技術課程”的學校中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對策,皆處于探索之中。當前中學網絡道德教育的缺失(或者說沒有抑制住網絡的負面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網絡道德意識淡薄,人生觀、價值觀扭曲。有些中學生上網聊天時往往是隨意設計自己的個人資料,使用穢言污語,在聊天室或論壇中,隨意使用臟話、帶有人身攻擊的語言或者不文明語言的符號縮寫。青少年精力旺盛,接受新鮮事物速度快,而網絡作為一種無國界、開放性的媒體工具,傳播速度極快,信息包羅萬象,但其中很多腐朽的價值觀念、文化思想充斥其間,對于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來說,長期無限制地接觸互聯網,很容易受到非主流意識形態和文化的沖擊,造成人生觀、價值觀扭曲。
(二)沉溺網絡無節制,身心健康受摧殘。青少年的自控能力很差,意志薄弱,接觸網絡以后,很容易成癮成癖,沉溺于虛幻的網絡世界里不能自拔,將學業拋在腦后。在長時間盯著電腦屏幕之后,眼睛灼痛、酸脹,引發視力下降。而且青少年正處于骨骼生長發育時期,由于長時間地鍵盤和鼠標操作,長時間的高度重復性動作影響肌肉的正常發育,甚至導致畸形。有的學生因為厭學,泡在網吧一泡就是幾天,十幾天,聊天、玩游戲,幾近瘋狂,兩眼癡呆,表情麻木,甚至因此疲勞過度,死在網吧。慘劇還在繼續!
二、中學網絡道德教育現狀的原因分析
(一)虛擬的網絡,放縱的天國。網絡的特征是造成當前中學生網絡道德現狀的客觀原因。網絡具有開放性、隱蔽性、虛擬性等特點,網絡為人們提供的信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令青少年難以辨別。互聯網的隱蔽性、虛擬性給人們提供了隱身的平臺,在網上可以任意改變角色而隱藏其真面目,缺少“他人在場”的壓力,這就導致青少年的道德意識降低、責任感弱化和羞恥感喪失,使他們在網上為所欲為而不用承擔責任,也不覺得慚愧和內疚。另外,網絡信息帶有多層面、多元化的特點。對于經常上網的中學生來說,經常接觸多種道德評價標準,會造成道德選擇迷惘和價值取向紊亂,無法判斷是非,道德選擇能力因此下降,行為容易發生偏差,不道德行為增多。
(二)桀驁的一代,獵奇的年華。青少年時期特有的生理心理特征的造成其深受網絡左右、道德滑坡的主觀原因。青少年,尤其是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這樣一個身體發育超前而心理成熟滯后的時期,其心理承受力極其脆弱危險。他們的生理、心理時時處處表現為矛盾的交織和沖突:思維大膽、活躍卻又失之偏激;既尋求獨立的自我意識,又不能擺脫依賴心理;強烈的好奇心,較弱的自制力等等。因此,面對充滿誘惑的網絡世界,青少年極易為網絡的消極面所影響,置現實世界的道德約束于不顧。中學生抵制不良信息誘惑的能力不足,是非判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選擇能力較弱,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不良信息的污染對象。
(三)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未能審時度勢。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育未能審時度勢,適應網絡發展現狀是當前中學生網絡道德現狀得不到改善的主要原因。當前大多數中學對網絡道德規范和要求不甚清楚。在我國的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中,學生學的是理論和技能,基本不探討網絡道德問題。即使教材中有所涉及,往往也會被教師所忽視。思想品德課所講內容同樣很少涉及網絡道德這一道德研究的新領域。所以網絡道德對學生而言基本處于“道德任意”的狀態。一部分學生甚至認為,計算機網絡與道德問題不沾邊,網絡的使用存在知識技術問題而不存在社會道德問題,這是一種帶有共性的錯覺。
三、當前形勢下信息技術課實施網絡道德教育的方法
中學生網絡道德問題是由于上網而產生的,因此,傳統的學校道德教育在這方面明顯不足,這也是目前網絡道德教育所面臨的一個難題。而信息技術課的開設,為中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提供了一個重要的“陣地”。所以,信息技術課將成為學校網絡道德教育的“主戰場”。《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要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即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可見,在信息技術課中滲透網絡道德教育是信息技術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在當前學校網絡道德教育相對低效的情況下,信息技術教師必須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擔負起對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的重任。
(一)教會學生“如何上網”,把好信息關。信息技術課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信息處理方法,培養交流能力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而不僅僅是掌握了多少信息,要真正教會學生“如何上網”。通過網絡,學習如何檢索、核對、判斷、選擇和處理信息,以達到對信息的有效利用。但是,更應該教會學生上什么樣的網,如果放任自流,缺乏正確的引導,他們就會在網絡中“迷航”。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善用網絡資源,并教會他們學會用正確的觀點去分析信息,辨別是非,才能更好地取用網絡信息。學生上網最初帶有盲目性,為了幫助學生正確使用網絡信息,教師可以搜集一些與中學生學習生活有關的網址,并介紹他們上一些專開放給中學生使用,具有一定學習價值的網站,讓上網的同學學會如何運用網絡去實現自主學習。
(二)利用網絡技術,構建交流平臺。中學生網絡道德問題來源于網絡,也應該在網絡中得到解決。可以在機房中搭建實名的BBS、聊天室等網絡交流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實現學生之間平等真實的交流,在教師的引導下,形成一股聲勢強大的導向力量。在機房中建立了用于教學的論壇。在信息技術課堂中,一方面,論壇可以作為學生交流知識,展開網絡道德問題的討論,教師解答疑難的場所;另一方面,教師在論壇中可以很好的引導學生如何和他人交流,如何遵守網絡規范。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慢慢的接受了網絡責任感教育,提高了是非的辨別能力,使其網上的行為符合法律法規和社會公德的要求。
(三)貼近現實生活,充實教學素材。對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要遵循貼近學生生活的原則,盡可能挖掘德育素材進行巧妙運用,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發現有些學生同時打開過多的瀏覽窗口而造成網絡不暢的現象時,就要及時指出虛擬的網絡與現實世界一樣也存在著資源浪費問題。使他們懂得網絡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社會,也需要注意資源的節約,也強調規則和美德。經過這樣的教育,學生更能深刻理解不該破壞網絡秩序、浪費網絡資源。
參考文獻:
[1]王建鳳,《青少年網絡道德失范原因及解決策略》,南方論刊,2007年第2期.
[2]李文清,《加強青少年的網絡道德教育》,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
[3]陳永海,《淺析中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浙江青年專修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