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 蓉
[摘要]要達到有效而良好的親子溝通狀態,對親子溝通過程中的影響因素必須有深入而細致的研究。在這一過程中,父母(父親與母親的差異,教育方式,受教育水平,婚姻狀況等)對親子溝通過程有很大的影響。
[關鍵詞]親子溝通 父母 教養方式
中圖分類號:G7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120170-01
一、溝通對象
親子溝通的頻率、內容、滿意度、主動性因溝通對象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溝通對象分為2種:與父親溝通和與母親溝通。
1.親子溝通的頻率受到溝通對象的影響。一些研究者發現青少年與母親之間的溝通多于與父親之間的溝通。Shek等在2000年采用個別訪談的方法,考察了親子溝通的頻率,訪談問題是“你與父親/母親交談的頻率如何?”結果發現,青少年報告與母親的溝通頻率比與父親的溝通頻率要高。
2.親子溝通的內容也受到溝通對象的影響。Noller等人研究發現,青少年與母親的溝通話題多于與父親的溝通話題;在有關父母青少年親子溝通內容的14個題目中,有9個題目是青少年與母親討論得更多,只有在政治問題上,青少年與父親的討論多于與母親的討論。并且,男女青少年受溝通對象的影響并不相同,如在對社會規范的態度、一般性問題、對未來的打算等方面,女孩對父親談的比對母親談的更多。
3.親子溝通的滿意度也受到溝通對象的影響。青少年認為與母親的溝通比與父親的溝通更令人滿意,母親也比父親更傾向于認為與青少年有較好的溝通,并且在每一個家庭內部母親也報告更多更為積極的溝通??疾煊H子溝通滿意度的另外一個途徑就是探討青少年在與父母溝通時的伴隨情感。研究發現,青少年與母親的溝通伴隨的積極情感明顯多于與父親的溝通。
4.溝通的主動性也受到溝通對象的影響,家庭中女性成員的溝通積極性高于男性成員,母親比父親更主動。母親更多是交談的發起者,母親比父親更能接受孩子的觀點。青少年認為母親對孩子的日常問題更感興趣,更開放,更能理解和接受孩子,也更能與子女達成一致意見。
有關溝通對象對父母青少年親子溝通的影響,現有研究已基本得到較為一致的結論:即母親在溝通的主動性和溝通的頻率方面要高于父親;在溝通的內容方面,青少年與母親溝通的話題較多,與父親溝通的話題和與母親溝通的話題存在差異。在溝通的滿意度方面,青少年認為與母親溝通更令人滿意,與母親溝通更多伴隨積極的情感,這可能與父母在家庭中不同的角色地位有關。有研究表明,父親在兒童、青少年的性別角色社會化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而青少年與父親溝通的開放性與青少年的犯罪行為有顯著的負相關,而與父親的不良溝通有顯著的正相關。所以,進一步考察父親在親子溝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二、父母的教養方式
教養方式是家長教養觀念、教養行為等的組合方式。美國心理學家Baumirind將父母的教養方式分為權威型、專制型和寬容型。根據他的觀點,權威型的父母能對兒童的要求做出反應,并且給予兒童適度的控制,能最理想地促進兒童適應性行為核能力的發展。相比之下,專制型的父母經常使用專斷的權利、禁止和懲罰等高控策略,強調兒童對父母的絕對服從。因為父母禁止的策略與使用專斷的權利策略可能與兒童的焦慮、恐懼和挫折感有關。所以,專制型父母的孩子可能以自我為中心,會出現不良行為與適應問題,而這樣情況下親子沖突發生的頻率較高。有研究者對父母的控制策略進行了研究,根據控制力度高低把控制策略分成了強控制型和弱控制型。強控制性策略包括直接命令、批評、否定控制等;弱控制型策略包括間接命令、說理、協商等。研究發現,強控制型如批評和斥責與對抗和生氣呈正相關。尹可麗發現子女對雙親的希望、擔心、煩惱以及他們認為雙親希望、抱怨、擔心的問題比較集中于雙親的管教、子女前途等方面,他們本身對雙親的教養方式會做出接受或抵觸的反應。而另一學者也在對母親的教養方式中支持了這一觀點。指出民主性教養方式下,孩子容易與周圍環境形成和諧關系,和母親關系融洽,而溺愛的、放任的、專制的、不一致性的教養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對兒童身心發展產生消極的不良影響。1986年托馬斯在一項研究中也表明了民主性教養方式下適應性強、心境積極的兒童一旦和周圍各種環境形成和諧關系,也容易導致與撫養者融洽相處,沖突較少。1998年香港社會工作人員協會組織的創新性平行模式輔導小組是專門進行親子教養訓練的工作組,他們主要以技巧訓練為主,通過改變父母的教養方式,調試親子沖突以建設健康的親子關系,效果顯著。通過訓練后的統計分析,親子沖突大大降低。這正驗證了家長的教養方式是影響親子溝通的重要因素。
三、父母的受教育水平
一般來說,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就越有可能主動去攝取有關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在教育子女時,他們中的多數人能以較為科學的態度對待子女。陳欣銀等學者在考察了中國城市中權威型和專制型的母親教養態度與親子交往行為和關系時發現,母親的受教育水平與母親的權威型教育態度和母親的高控制行為均呈現著負相關?;貧w結果
表明,母親的受教育水平與其教育態度、交往行為和其他變量之間的關系模式對兒童來說一致,即有匹配效應。
四、父母的情感
較多研究考察了母親的消極感情與兒童的外顯行為問題之間的關系。研究者發現,在與兒童交往時,抑郁的母親更有可能使用控制的手段。其他研究報告了相似的發現,即抑郁的母親與孩子的沖突較多,溝通少,質量差。這種母子之間的沖突是一種消極互動,可能因為在這種不良互動中,兒童習得了不良的交往技能從而導致了出現行為問題。但也有研究指出這是一個橫斷研究,推出因果推斷時需要謹慎。
傳統觀念認為,母親是兒童的主要撫養者。因而在親子互動中對母子互動的研究較多。但是父親的角色不可忽視,有研究顯示父母的抑郁都與日益增加的親子沖突有關。
五、父母的婚姻質量
有研究者聲明父母的吵鬧對孩子的消極情感多,易導致兒童的攻擊與反社會行為。一項對中學生目前常見的心理問題調查中顯示了孩子對父母爭吵的恐懼和抵觸。他們自訴父母的爭吵、不和諧使他們對父母的滿意度降低,負性情感增加。Sandy等人專門考察了兒童青少年對與父母溝通的看法和家庭滿意度、兒童青少年的決策行為和父母的爭論的關系。結果發現,對家庭滿意度高的兒童青少年與父母的爭論較少。
參考文獻:
[1]方曉義、董奇,初中一、二年級學生的親子沖突,1998.
[2]尹可麗,青年期子女父母觀的初步研究,2002.
[3]楊麗珠、楊春卿,幼兒氣質與母親教養方式的選擇,1998.
[4]侯靜、陳會昌、王爭艷、李苗,親子互動研究及其進展,2002.
[5]雷靂、王爭艷、劉紅云、張雷,初中生的親子溝通及其與家庭環境系統和社會適應關系的研究,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