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志成
懂點文學當是為官從政者綜合素質的重要方面。古今中外凡成就大業者,無不是與文學結緣的。
當初我讀《古文觀止》、《唐詩》、《宋詞》以及古代其他的文學作品時,總是習慣于翻看一下作者的小傳。后來發現中國古代名詩名文的作者,有官銜(不論官銜大小)的人至少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也就是說,他們的為官大都有文學的翅膀。也許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翅膀,當官也當得有品位。
有一首連小學生都能背誦的四句唐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作者是唐朝的李紳。如果李紳是個平民百姓或位卑職低的人,這首詩就不會有很大的影響力,詩也不一定會寫得這樣語淺而意深。李紳恰恰是個高官,是個宰相級的人物!
李紳如果只是爭權位,絲毫沒有寫詩的興趣,尤其是對民苦民疾不想理睬,他絕對不會把官做得有聲有色。同樣,一天到晚醉于舞文弄墨,而不理政務,這樣的官也無非是個迂儒或腐儒而已。
看來,當官的人既不能成為單一的文人,也不能成為無文學底蘊只有權術的官員。
毫無文學底蘊的官員,在特定的形勢下(特別是當年的極左年代)曾經流行過。
尤其是在“文盲神圣”的年代,以及粗野行為被誤認為革命性強的年代,文學素養簡直成了批判的對象。結果呢?只能將種種“粗革命”、“野革命”、“盲革命”誤認為是“真革命”。而遭殃的只能是社會,是人民。
革命導師中的巨人,如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無一不是對文學的尊重者。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懷著敬意評點的文學名篇和文學家數不勝數!毛澤東主席本人除了在理論上評點了中國古代詩人、作家的文學素養高低之外,還親自動手搞了文學實踐,寫了不少品位極高、文采煌煌的詩詞。
另如葉劍英元帥、陳毅元帥等國家領導人,都有極強的文學興趣(包括寫作興趣),寫了很多有名的詩。多年前,某雜志還發表了已故的陳毅元帥未參加革命之前寫的一篇小說。
文學興趣(包括閱讀文學作品的興趣和寫作興趣),對于為官的人意味著什么?有什么益處?我看至少有助于把本職工作搞得多些智慧,多些才干,多些思考能力和表述能力。這都是提高執政水平的重要系數之一。而拒絕與文學結緣的領導干部,在實際工作上也往往顯得刻板或迂執。
在改革開放、時代大進步的今天,不少的領導干部都有了文學興趣,喜歡閱讀和寫作,應當為之一賀。
我雖然不是什么大名鼎鼎的文人,但與之相識并結友的政界人士也不少。他們擺脫了土氣,對文藝趣味十分看重。
如在政界朋友中,有的在工作之余,將業余生活興趣定為“文趣”,在廣泛閱讀文學作品的基礎上動筆寫作,有的還出版了散文集、雜文集、隨筆集、詩集,等等。他們寫的書,我還曾有幸為之寫序。他們的作品,在文學水平上有高低,但我都喜歡。我首先喜歡的是,他們身為黨政官員卻有如此濃厚的文學興趣、寫作欲望,本身就十分寶貴。
即使他們沒有時間去寫長文,去把他們寫出的東西集結成書,但他們的文學素養也會時時表現出來。有時,他們給某單位、某同事、某下級寫出的題詞,以及給人寫出的信,讀了之后總能感到他們有較高的文采,較高的文學功底。包括他們的講話、發言,使用的也是生動而鮮活且又有藝術性的語言。這樣的現象,是前所未有的。
前時我曾發表過一篇小文,題為《人要有采》。什么叫采?有文化感、藝術感之謂也。“采”的種類很多,如風采、情采、意采、文采、筆采(也稱辭采)等等。這些采,對政府官員尤為重要。一個行政干部不能只滿足于搞一般化的政工,要將政工升華為政采,使一般性的執政行為提高為執政能力、執政魅力、執政藝術,但政采又絕不能離開文采的浸潤和輔助。
行政官員的文采,意在以文輔政,絕不能將喜歡文學弄到“溺于文學”的地步,不能把過甚式的舞文弄墨當成主趣。那樣做,只能叫作以文戲政。對于專業的文學工作者來說,專門樂于去搞文字游戲、文字舞弄也是不成的。正如《文心雕龍》中所說:“安有丈夫學文而不達于政事者哉!彼揚馬之徒(揚馬指揚雄、司馬相如),有文無質,終居乎下位也!”因此對于行政干部來說,正確的態度只能是:既要立足于以文輔政,又不能成為舞文弄墨的酷戀者。
說來說去,文學對于行政干部來說究竟有什么真正用途呢?我看至少有如下幾方面:
一,有助于官心與民心的相通。要想克服官本位意識而增進對民情、民意、民生、民言的熟知,文學是重要的媒介和橋梁之一。因為最高品位的通文,第一位的是通民。行政官員借用親近文學而更加親近民眾,政績必然更真實也更多彩。
二,有助于提高文明品位而克服低級趣味。古代的真正儒雅之官(迂腐而偽善者除外),往往以清官居多。今天也如是。我們強調政治文明、法制文明、管理文明等等,都離不開文化素質本身的提高,而文學素質又恰恰是文化素質必備的要件之一。
三,有助于提高在群眾中的真實威望。當年我們提到“群眾”,往往指那些文盲式的人。今天所指的群眾,文化素質普遍提高了,其中還包括文化素質很高的人,以及某些大雅之人。領導干部若想在群眾面前取得真實威望,不克服土氣、俗氣、野氣是不成的。如何去俗入雅?接觸一點文學是必須的。
四,有助于擴大對社會進行廣泛了解的視野。一個人,一個行政官員,對個別地區、個別部門、個別行業的認識難免有局限性。借助文學,可以使人擴大自己的認識領域,既看到樹木又看到森林,從而提高領導能力。
五,有助于領導干部提高兩種能力:感性認識能力和理性思維能力。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能寫出人的感性形象,有助于讀者對某些人物的真切感受;同時,優秀的文學作品又能寫出對人、對社會的深層思考,有助于提高讀者對人性美丑、社會優劣的識辨。對領導干部來說,就有助于提高種種悟性。
領導干部有沒有文學興趣和文學功底,工作效果大不一樣。也就是說,全社會都應該越來越文明(包括越來越雅),領導干部不妨帶個頭。
六,有助于領導干部的道德完善。雖然一邊熱愛文學一邊搞腐敗的官員也會有,但畢竟是少數。而更多的腐敗分子注定是無興趣搞文學的。道理很簡單: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文學作品(特別是文學名著)都是勸人追求真善美的。而在文學的諸多功能中,最重要的功能是德育功能。政府官員無論是讀的興趣還是寫的興趣,一切興趣都會有道德趨向。在以文輔政的同時,也必將以文助德。
最后還要提到一點:當代的領導干部在對群眾、下屬確立各種導向時,也必然包括文化導向,而文學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領導干部本身只有自己是文學的行家,才能更有效地發揮領導能量。對文學是個十足的外行,甚而與文學大大絕緣,無論把別的專業搞得多好,也有跛足之感。
值得慶幸的是,當代的領導干部都很注重文學興趣和寫作能力的提高。在全國的各級作家協會會員中,領導干部所占比例也越來越大。即使沒有加入作協,他們也結識了越來越多的作家朋友,時時相聚談詩論文,這都是值得為之一贊的好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