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太火,火到驚動了中央電視臺。在接連幾天被《新聞30分》等報道后,2008年12月2日,“山寨現象”上了《新聞聯播》。這是國家級電視臺首度關注網絡時代所形成的草根文化,也意味著由這一新興詞匯所代表的民間文化現象,第一次進入官方視線。“從2003年開始出現山寨手機到各種山寨產品,‘山寨一詞已經從經濟行為逐漸演變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新聞聯播》的評語簡單而到位。
“山寨”的蔓延和“山寨文化”的形成
2003年前后,“山寨產品”在南方城市“嶄露頭角”,但當時還沒被統稱為“山寨機”,在大眾眼里,它們不過還是仿制和盜版產品。直到2008年6、7月份,隨著各網站建立“山寨手機”專題頁面,“山寨”一詞才得以迅速蔓延開來。山寨由“產品”被上升到“文化”高度,有一個明顯的轉折點,那就是“山寨明星”的出現。2008年8月份,某電視臺播出“山寨周杰倫”的廣告。而幾乎前腳跟后腳出現的山寨版“F4、周華健、劉翔、李云龍”,共同組成了一個山寨明星陣容。有人笑言,用這個陣容搞一個春節聯歡晚會,準能將央視春晚“打趴下”。話音未落,山寨版春節晚會已在緊鑼密鼓之中,且獲得數家企業幾百萬元的贊助。“山寨春晚”的出現,是“山寨文化”登峰造極的一個標志。它讓人在啼笑皆非的同時,又讓人充滿期待。也許,未來在回顧山寨文化的興起和消亡時,“山寨春晚”將是繞不過去的一起“大事件”。
泛濫的傳播與密集的關注
除央視外,網絡近乎泛濫的傳播以及其他媒體密集的關注,也為“山寨文化”成為飯桌話題提供了推動力。某地方衛視就連續數期對山寨電影、山寨話劇、山寨文化進行討論。《新聞聯播》的報道,點燃了傳統媒體對山寨文化密集式的報道及討論熱潮。2008年整個12月上旬,幾乎所有重要媒體都刊發評論員文章,對山寨現象進行探討。
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解讀
目前傳統媒體對山寨文化所形成的主流意見是:山寨文化其實就是盜版文化、侵權文化、強盜文化的替身,山寨文化不能給山寨產品披上華麗的外衣讓其招搖過市。然而,之前在網絡上,山寨文化卻被賦予了“挑戰文化霸權、消解各種強權”的含義……如果按照現在的形勢進行判斷,已經基本斷定:網絡是山寨文化的發現者和培育基地,而傳統媒體則是山寨文化的終結者。
通過兩種媒體對待“山寨現象”的角力,可以看到網絡媒體的感性和傳統媒體的理性,它們分別代表的,其實是社會上兩種觀念和文化的對抗。有人認為,這是民間思想和精英意識的一次“博弈”。表面上的確如此。網絡上以草根面孔出現的網民,正通過力挺山寨文化,來爭奪和擴大自己的文化發言權;而傳統媒體上出現的批評聲音,也不乏“山寨文化可恥”、“山寨讓中國蒙羞”等尖銳用語。
裝扮后的山寨文化就這樣招搖過市
一種觀點認為,當某一新事物被冠以文化一詞后,其身價像牛市一樣立馬翻幾番。2008年是中國山寨年,山寨廣受追捧。先是山寨手機粉墨登場,繼而山寨電腦、山寨服裝、山寨春晚、山寨官員、山寨電影、山寨大學……形形色色的山寨之風像金融危機一樣,在中國市場上刮得人心不安。山寨文化其實就是盜版文化、侵權文化、強盜文化。它盜取他人的知識產權,經過組裝、拼湊、換版、貼牌,儼然正版充斥市場,成為消費者的新寵。而一旦被冠以文化之后,盜版之風、侵權之風就更加堂而皇之。在“山寨幫”的集體狂歡中,是市場秩序的混亂與淪喪,是國家合法稅收被商販搶劫。山寨一旦文化之后,自然混淆了公眾的價值判斷,好與壞、真與假、美與丑之間的界線就變得模糊了。
山寨文化的精髓在于制衡
一種觀點認為,表面看,山寨文化的特征是模仿,其精髓卻是制衡。央視《新聞聯播》探討山寨現象,一時成為各大網站的熱點內容。由此,可以說,一貫被人認為端著架子的《新聞聯播》,越來越富有底層意識了。反過來,同樣可以說,山寨現象連嚴肅節目《新聞聯播》都播了,可見其風頭之勁。如今的山寨明星,若干年前叫做明星臉模仿秀。如今的山寨名牌,若干年前叫做冒牌水貨。自從山寨一詞被發明以來,中國語言在冷幽默方面的表現力迅即攀上了一個新高度。山寨的魅力更在于它的文化屬性,山寨文化的本質即是對權威、正統的反叛與制衡。最理想狀態的社會,是力量形成了均勢的社會,來源于民間的制衡力量尤顯珍貴。山寨版《百家講壇》的價值,不在于它重現了學術超男超女的神韻,而在于它對“獨此一份”的挑戰。
成為所有傲慢的強權者的敵人
一種觀點認為,與“山寨產品”打法律擦邊球所面臨的危險相比,“山寨文化”還有著其積極一面的意義——它將會成為所有傲慢的強權者的敵人。在它的嘲笑之下,一切自以為是的假權威和假公正的虛偽面孔,都會脫落下來。但有一點值得警示的是,一旦“山寨文化”為“山寨產品”所利用,成為為其開脫罪責的借口,“山寨文化”也將很快一文不值,成為網絡速朽文化的又一犧牲品。
山寨文化的產生是一種自然現象
一種觀點認為,“山寨文化”的草根性、大眾性、民間性、娛樂性、自發性、參與性,使其一誕生便受到老百姓的熱烈歡迎和追捧。“山寨文化”的產生實際上是一種“自然現象”,它是民間孕育多年的“草根文化”的一次集中爆發,也是一種形式意義上的民意表達,它的產生是必然的,只不過時間早晚罷了。
專家稱:模仿得好也是生產力
南京大學國際傳媒研究所所長,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導潘知常:用時下流行的“山寨”一詞來形容這種現象,的確非常神似。但更確切地說,“山寨化”只是眾多熒屏創新方式中的一種。由此而生的“山寨劇”、“山寨明星”就像當下的“山寨手機”,外觀有點土,工藝比較糙,渾身都是模仿的痕跡,卻能滿足一些群體的趣味和需求,暗合了當下中國民眾日趨生活化、通俗化的審美取向,以及在匆忙行進之余借文娛產品緩釋壓力、與周圍人保持交流互動的心理需求,體現了“一寸小,一寸巧”的中國智慧。以往人們大都以為只有創造才是生產力,但事實證明,模仿得好也是生產力。
(資料來源:《中國青年報》《瀟湘晨報》《解放日報》《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