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建
近期以“還權于民”為主題的思想解放大討論,討論的目標直指呼之欲出的政治體制改革。我當然認同“還權于民”式的政改,只要它別老停留于討論而無遑落實。但我還是有所訝異,只要是民主,無論是西方民主還是中國特色民主,理論上,這個“權”如果是權利的話,本來就應該在民間。可是,為什么幾十年來,我們的權利卻在政府手里,還以政府為本位,以至現在需要“還”。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任何一個社會,都可以化約為權利和權力兩部分。現代社會,尤其冷戰時期,社會形態又大致可以化約為民主社會和集權社會。民主社會,權力來源于權利,來源于該社會中公民個人的政治權利。因此,這個社會的分屬很清楚,權力屬于政府,權利屬于社會中的個人。當權力是政府本位時,政府則沒有權利。反過來,當權利是個人本位時,除了當選或出任公職,個人無有權力可言。與之不同的是集權社會,集權的“集”,就是把社會中的“兩權”都集中在自己手里。權力自然是政府本位的,問題是權利同時也被政府掌控。
在這個語境中才不難理解什么叫“還權于民”,那么,這個權利現在如何還?個人權利有兩個相互聯系的方面,一個是個人作為自然人的“自然權利”,如他或她的財產權利、信仰權利等。另一個是個人作為公民的“政治權利”,如他或她的選舉權利、批評權利等。由于湖南這次還權的目標是政體改革,因此它所奉還的是公民的各項政治權利。
但這樣的表達需要指出其不足:“要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提高人民群眾參政的積極性;深化政務、廠務、校務、村務公開,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最后一句如同一份公民政治權利的“菜單”,很好!但,細一檢點,卻發現這菜單上少了一樣菜,還是主菜。
我認為,選舉才是民主的龍頭,有龍頭才能帶動龍身。沒有選舉的民主是無頭的民主,不會是真民主。反觀這份菜單,它缺的是什么,正是政治權利中的民主選舉的權利。這份權利的重要在于,對任何一個民主社會而言,它是政治權力的唯一的合法來源。民主的本義是公民自治,即“民治”,它是公民選出自己的代表并授予其權力治理社會。由此可見,選舉是民意表達的授予方式,缺了這道菜,民主就成不了席。
另外,有學者把湖南政壇的“還權”討論稱之為從“政府本位”回歸到“社會本位”,但,這樣的表述或回歸還不到位。權利的政府本位固然是政府對個人的侵權,但權利的社會本位卻有可能使權利本身被架空。社會不是一個實體對象,而是一種關系結構,構成這種結構的是無數具體的個人,這才是權利得以落實的基本單位。因此權利本位就是個人本位,權利只有落實到個人頭上才是權利的真正兌現。比如,我們幾十年來一直說“全民所有”,看起來很社會,可是我能指出其中屬于我個人的份額嗎?不能落實到我個人頭上的份額,就不是我的權利。政治權利也是如此。
(摘自《中國經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