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互聯網把整個地球變成了“地球村”,那么,四通八通的公路路網,已經把著名的中國休閑服裝名城——石獅市變成了“石獅村”。駕駛機動車以60公里/小時的速度從石獅市區出發,到達全市任意一個點,最多只需15分鐘。這個面積僅160平方公里、全國最小的縣級市,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約2.5公里公路,路網密度居全省第一。適度超前的公路網絡,極大地縮小了石獅城鄉的差距,為石獅實施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奠定了基礎,為石獅人創業致富創造了條件。
1988年石獅建市之初,交通基礎設施極為薄弱,全市公路里程僅130多公里,且等級低、路況,絕大部分為三級以下公路。當時除省道306線、石永、石祥、石蚶等少數主干線為瀝青路面外,其余公路均為砂土路面,晴天揚塵,雨天泥濘,群眾出行極為不便,嚴重影響了經濟建設。
要想富,先修路。建市20年,石獅歷屆市委市政府順應群眾呼聲,始終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石獅投資環境的重要方面和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重要抓手,舉全市之力,堅持不懈地抓公路建設,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公路建設的熱潮。
基礎階段:建市之初幾年,石獅率先建設了石祥、石永、石蚶三條市區通往沿海鎮的幅射線,使石獅形成了“三星拱月”的格局,大批農民洗腳上岸,進城經商辦企,奠定了石獅經濟發展的基礎;
完善階段:1996年至2005年期間,石獅先后建設了共富路、石錦大道、石獅大道、高速公路連接線、沿海大通道石獅段等數條主干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路網格局。尤其是全長43公里的沿海大通道石獅段,將沿海五個鎮串了起來,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提升階段:最近幾年,石獅公路建設項目主要改造舊路,獅城大道、石湖大道、石祥大道、石永大道均按一級城市主干道拓寬改造,這些道路設置了排水排污、綠化、路燈、人行道等,和市政道路功能上已幾乎沒有差別。
在市一級大抓公路建設的同時,鎮、村兩級也廣泛募集資金,狠抓鎮村公路建設,使大路小路得以銜接,形成了全市四通八達的路網格局。1998年和2002年,石獅先后在全省率先實現了行政村、自然村村村通水泥路。隨著公路的暢通,公交車也通到了每一個行政村,城鄉聯系更加緊密,城鄉經濟形成了互促互動的生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