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義良
評周方銀的《解碼<西游記>》。
學界有句名言:說不盡的莎士比亞,因為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這一現象揭示了一個樸素而基本的道理,即一部人文經典,自其誕生之日起,就預留了無限廣闊的闡釋空間。從不同的視角出發,可以看到不同的風景,讀出不同的意蘊。正是在這各不相同的闡釋之中,人文經典獲得了永久的生命力。周方銀的《解碼(西游記)》就是一部立足于現代視野,對《西游記》進行全新闡釋的力作。
爭議中的《西游記》
許多人并不認為《西游記》是一本嚴肅的著作,往往把它作為一本兒童讀物或者神話故事來看待。胡適在《西游記考證》中說:“《西游記》至多不過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說、神話小說,”“并沒有什么微妙的意思。”陳獨秀更認為《西游記》宣傳了一種“南北朝以來三教合一的昏亂思想,我們是無所取得了”。如此,一方面,《西游記》在社會上擁有廣泛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一些作家、學者認為這本書并不值得認真對待。劉震云在《鏗鏘三人行》的節目中說“《西游記》不是一個特別好的文學作品”,因為“它的重復性太強了”。他認為,九九八十一難基本上是重復的。而且,《西游記》的另一個缺點在于,所有的人物都是定型的。在整個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沒有變化和發展。這樣的看法,顯然不止是劉震云一個人的觀點。
的確,在四大名著中對《西游記》的研究最少。不少人甚至認為,《西游記》的硬傷太多,根本不配列入四大名著。除了劉震云說的兩點以外,還認為《西游記》思想愚昧,宣揚宿命論;書中情節的自相矛盾之處較多,諸如孫悟空和八戒的本領前后有較大的差異,等等。那么,它怎么能夠坐穩四大名著的位置?一個如此重復的作品,怎么能惹人喜愛,受到不止一代人的喜愛,且在東亞地區也有很大的文化影響力?
《西游記》不僅吸引兒童,而且吸引了很多在思想上頗有建樹的人。例如明代杰出思想家李贄(號卓吾)就酷愛《西游記》,一直想對這本書進行評點。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浦安迪通過研究發現,中國16世紀文人小說的讀者圈子實際上非常小,文人小說實際上成為有錢士紳案頭賞玩的讀物。這一點的一個重要證明是,這些作品以善本形式問世,常常附有精美的插圖、評論性的序跋和詳盡的眉批夾注,相應地,其價格也自然不菲。這意味著《西游記》絕不是一本普通的暢銷書那么簡單,它肯定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東西。周方銀在前言中說:他從小就很喜歡《西游記》,分別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多次讀過這本書,而每次所得各不相同。問題在于這些不同何以存在?其價值如何?這是我在閱讀《解碼(西游記)》時心中一直帶著的疑惑。
老故事的新視點
雖然對《西游記》的評點者為數不多,但自明代以來,還是出現了一些,包括李卓吾(實為葉晝)、汪象旭、張書紳、陳士斌、劉一明、陳敦甫等。有人認為《西游記》是在勸學,有人認為是在弘揚佛法,也有人認為是在講述煉丹的過程。所謂“在儒即可成圣,在釋即可成佛,在道即可成仙”,《西游記》被看成一本以秘法寫成的修煉秘籍了。
周方銀在解讀《西游記》時,面臨著來自兩方面的夾擊。一方面,是過去“西學”研究者的成果;另一方面,是現在對古典名著的另類閱讀的風潮,對名著的八卦、水煮、搞怪似的讀法頗受讀者的歡迎。這給他在幾乎被前人開采完的尾礦上繼續作業帶來了相當的難度。令人驚喜的是,周方銀迎難而上,另辟蹊徑,以自己富于創造性的解讀,開辟了一片新天地。
該書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是不牽強附會,不脫離原著做太多偏離原意的發揮。他的著力點在于把原著中的一個個細節、一條條線索剝離開來,展現出來,向讀者呈現出一幅幅粗看在意料之外,細讀又在情理之中的圖景。
其次,是世俗。世俗不是“俗”,而是以平常的眼光、以人世間的情懷和思維方式來看待、發掘神仙社會的生存法則與游戲規則。它不是把《西游記》僅僅作為一本荒誕不經的、虛幻的神話故事書來看待,而是認為它“以極幻寫極真”。也許,正是由于《西游記》虛構了一個宏大的神仙世界,這種遠距離的視野更容易使我們分離出人世間最深層的東西。魯迅也說《西游記》“雖述變幻恍惚之事,亦每雜解頤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但《西游記》中的人情、世故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天庭有哪些具體的潛規則?對于這些,前人往往是語焉不詳,似有所得,又似未點至“癢處”。周著則在這方面下了很大的力氣。
周著最大的特點是賦予了《西游記》以現代的眼光。周讀以現代社會科學的視野,剝離出一個西游世界,使人感到耳目一新。舉例加以說明。
石猴稱王這件事看起來似乎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周著指出,石猴稱王,是一個協議的達成和履行的過程,這個過程大致如下:
(1)眾猴說:“哪一個有本事的,鉆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眾猴發出一個要約)
(2)石猴說:“我進去,我進去。”(猴王做出一個承諾)
至此達成一個口頭協議。
(3)石猴進入瀑布后,發現水簾洞,然后又出來:此即完成自己在協議中的義務。
(4)石猴要求眾猴拜他為王:此即要求眾猴履行他們的義務。
(5)眾猴拜石猴為王:眾猴履行其義務,兌現其承諾。
至此協議內容得以完成。
通過石猴與眾猴之間的這個社會契約,花果山從沒有政府的自然狀態中產生了政府,建立了初步的政權。
另外,作者從經濟學的視野出發,分析了豬八戒在取經隊伍內的行為,認為八戒要實現其利益的最大化主要有兩條路徑:一是通過排擠孫悟空,取代孫悟空的位置,來提高從取經行動中獲得的收益;另一條路徑是,在第一條路行不通的情況下,降低付出的成本,即搭孫悟空的便車,最好搭便車一直搭到西天。具體的做法是少付出勞動,少承擔責任。而豬八戒在取經路上,正是這么做的。
從傳統視野到現代視野的變化,其實是一個范式的轉移,在這個轉移到過程中,我們看到的東西也會發生變化。分析視角、分析眼光的轉移,所能夠帶來的后續變化有時是驚人的。這樣的新鮮視野的研究,并不是對原著的歪曲,反而可以深化我們對原典的理解。
從整體上說,周著所采用的是社會科學的讀法,而不是文學研究的讀法。他所讀出來的不是《西游記》的文字,不是形象刻畫的技巧,不是行文的起承轉合,而是探討行為背后的社會作用力,研究的是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以及天庭組織的特點和天庭社會的潛規則,并以此折射出對中國古代政治的深入理解。作者在書中就辟專節對花果山的政治制度變遷史進行了說明。
兩條主線
從內容上說,孫悟空的心路歷程和對天庭體制下眾神博弈的研究,構成了
這本書的兩條主線。
在一般的印象中,孫悟空的性格是桀驁不馴、蔑視權威,在他的身上體現出一種強烈的反叛精神。一個重要的例子是在取經路上,孫悟空曾經詛咒觀音菩薩“該她一世無夫”。《西游記》動畫片的主題歌也說“五行大山壓不住你”,“緊箍咒再念,沒改變老孫的本色”。周方銀認為,這樣的說法忽視了《西游記》的一個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孫悟空的心理變化。作者把孫悟空的心理變化劃分為四個階段:一開始是無性階段,按照悟空的說法,“人若罵我我也不惱,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個禮兒就罷了,一生無性”,那時的他在祖師的洞口都不敢敲門進去。隨著悟空本事增強,他的脾氣相應見長,進入了一個生性、任性的階段。他先是闖龍宮、探地府,然后自稱齊天大圣、大鬧天宮,甚至提出了“皇帝輪流做”的口號。這一階段以被如來鎮壓在五行山下而終結。五行山下,悟空對觀音菩薩說“我已知悔了”,這是他收性的開始。在這個階段,悟空不再認同妖怪的身份,對觀音表現得越來越尊敬,更重要的是,他了解了人情世故,對天庭官場規則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逐漸變得圓滑了。最后,悟空到達西天被封為佛,標志著他達到了更高層次的無性階段,作者稱之為“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階段。
有兩個細節,在說明孫悟空的心理變化方面特別重要。
一個細節是,在三打白骨精一回中,孫悟空被唐僧趕走。但在下一站,沙僧被黃袍怪捉住,唐僧被變成老虎關在籠子里。當取經隊伍面臨瓦解之際,白龍馬說服八戒,讓他請悟空回來。不過,在孫悟空回去的路上,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那大圣才和八戒攜手駕云,離了洞,過了東洋大海。至西岸,住云光,叫道:“兄弟,你且在此慢行,等我下海去凈凈身子。”八戒道:“忙忙的走路,且凈什么身子?”行者道:“你哪里知道,我自從回來,這幾日弄得身上有些妖精氣了。師父是個愛干凈的,恐怕嫌我。”八戒于此始識得行者是片真心,更無他意。
這背后的信息是,此時的悟空產生了與妖精劃清界限的強烈意識。不過,“妖精氣”實際上是洗不掉的,孫悟空應該也明白這一點,他這樣做,實際上是一個表決心的行為,可能也有做給師父看的考慮。
第二個細節是,在“六百里鉆頭號山”,面對紅孩兒,孫悟空吃了大虧,于是決定找觀音菩薩幫忙。但他由于受傷,架不起筋斗云,八戒自告奮勇,愿意前往。悟空笑著說,你去也行,我要叮囑你幾句話。
行者笑道:“也罷,你是去得。若見了菩薩,切休仰視,只可低頭禮拜。等他問時,你卻將地名、妖名說與他,再請救師父之事。他若肯來,定取擒了怪物。”
原來是叮囑八戒注意禮貌。這可是以前沒有過的事情,現在孫悟空不僅自己講禮貌,還要求身邊的人見到菩薩也要講禮貌。不看上下文的內容,光把叮囑八戒的話拿出來看,就算唐僧本人也不過如此了。
這些細節,以及其他豐富的細節,一直存在于《西游記》的文本中,但此前人們常常并不注意。實際上,取經的歷程就是孫悟空心理演變的歷程。發生在孫悟空身上的變化,也是我們每個人在人生旅途中要加以體會和經歷的內容。在作者看來,孫悟空的轉變過程是一個從自然人成為社會人,從體制外進入體制內的過程。孫悟空經歷了體制外的痛苦,經歷了進入體制的挫折,最終成功地進入到體制內,成為體制內的模范人物,并得到廣泛宣傳。
對孫悟空來說,他一開始有進人體制內的誠意,但又不愿接受體制的束縛。說穿了是兩方面的好處都想要。被壓在五行山下,使他明白了這種想法的不現實,知道了兩者不可兼得。最后實現的結果是一個折中,悟空增強了對體制的接受能力,行為方式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孫悟空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天庭如何對孫悟空進行成功改造?作者采取的讀法是,忽略原著中孫悟空與妖魔的戰斗過程,看剩下來的內容能夠揭示出什么。這樣一來,就可以清楚地發現,八十一難中的斬妖除魔并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為孫悟空等人的心理、行為的變化提供鋪墊。除魔的過程,是一個歷練的過程,也是一個取經隊伍進行磨合的過程。
該書的另一條線索,是圍繞取經這件事情來分析天庭體制的特點,以及取經隊伍內部的利益關系,包括圍繞取經行動的背后角力。天庭也是一個組織,一個“水很深”的社會,這個社會有它自己的運行規則,包括明的規則和暗的規則。周方銀認為天庭體制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一是法力大的地位高,這是天庭的基本規則。從根本上說,天庭的體制是一個權力體制。第二個特點是沒有退出機制。不僅仙位的高低,即使是生命的長短,也是以法力大小為標準的。法力大地位高的神仙都修成了不老不死之身。結果是他們永遠年輕、永遠身體健康,永遠可以為天庭事業貢獻自己的能量,從而也就不存在退休的可能性。大大小小的神仙基本上都是終身制,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天庭眾神缺乏建功立業的激勵,沒有奮勇向前的勁頭,有什么事情,大家都不積極,混日子的居多。第三個特點是不發行貨幣,實行的是實物經濟,有點像配給制。物品不進入市場上流通,而是自上而下地分配。在這個分配過程中,上下級的實力被進一步拉大了。比如說,天上出產一些好東西,吃了能進一步提升法力。如能參加蟠桃會、有機會吃到蟠桃的只限于法力大地位高的神仙。而且蟠桃分三等,能吃到第一等蟠桃的更沒有幾個人。于是這些能延年益壽、提升法力的仙界珍品,基本上被上位神仙給壟斷了。這一政策的結果是進一步拉大了天庭上位神仙與其他神仙的實力差距。
孫悟空大鬧天宮和唐僧師徒的取經,正是在這樣一個體制背景下展開的。最后,這兩條主線匯聚在一起,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在天庭體制背景下,孫悟空從體制外進入體制內的宏大故事。這個故事發人深省,對于我們的人生也啟示良多。此外,該書還附帶地解釋了孫悟空、豬八戒的前后本事差異、八十一難的玄機等等關于《西游記》的質疑。作者的解釋同樣是視角獨特、富有趣味、發人深省。
用現代眼光關注這部流傳了四百多年的經典,確實令人有大開眼界的感覺。周方銀的《解碼(西游記)》是作者把當代的社會科學知識和價值觀念投射到傳統經典上的結果,是一本屬于當前這個時代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