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子硯
老有所終,何以所依?
(2009年第3期《在經濟危機中老去》)
看“獨家策劃”的系列文章,恰逢中國傳統的新春佳節。在這個特殊的時候,來思索養老問題,確實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常回家看看”吟唱了多年,春節一票難求,回家再難也要回家吃團圓飯,已經成為國人不能割舍的一種情愫與傳統。然而,這種情愫與傳統在“老齡化”社會,已經遭遇嚴峻挑戰。
已經逐漸走向前臺的80后獨生子女們,已經在為回自家還是對方家過年而細細思量。因為,無論是男方還是女方,都是獨生子女,如果分身無術,那么所謂的“常回家看看”就只能成為“一廂情愿”。現在雙方父母都還相對年輕,隨著時間的推移,80后將會越來越為這個問題而撓頭。
在哪里過年的尷尬,其實只是老齡化社會危機的一個切面。老齡社會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遠比陪誰家的老人要復雜、要難以解決得多。事實上,這其中牽涉了太多的社會化命題,比如養老金制度,比如社會保障體制和醫療服務體制問題,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的統籌等等。這其中的每一個方面,在時下尚沒有一個明晰的思路與制度建構。
老有所終,何以所依?面對老齡化危機最值得依靠的,絕不是上述諸如養老金、社會保障、醫療服務等任何一方面的單槍匹馬式突進,而是制度的整體推進。
高房價在透支居民的購買力
(2009年第3期《化解中國房地產困局》)
從2007年下半年至今,國內房地產業所經歷的“過山車”般的政策環境變化,顯然與其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行業是分不開的。例如,2007年,房地產開發投資2.53萬億元,占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的21.53%:商品房的銷售總額是2.96萬億元,購房款占消費總額的20%左右。
在經濟低迷的大背景下,房地產業承載了拉動投資和消費的期望。但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房地產業對拉動內需的作用究竟有多大?
從1998年取消福利化分房開始,10年的地產狂熱,已經把房價推升至居民不堪重負的高度。數據顯示,2008年3月份,美國新房銷售中間價為每套22.76萬美元,單價大約為7000元/平方米。2007年我國新住宅銷售的平均價格為3655元/平方米,如果加上裝修,單價大約在4100元/平方米左右。即使從絕對值上來看,中國的房價與美國也非常接近,更遑論我們的房價只有70年的土地使用權。
我國居民的實際消費能力如何也有待商榷,雖然我國儲蓄率居高不下,但居民儲蓄增長緩慢。有資料顯示,我國居民儲蓄所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大約在25%,與亞洲其他國家相近。10年前,我們通過住房、教育和醫療的市場化改革,把居民的錢從銀行里逼出來以啟動消費。在我國還沒有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的背景下,僅存的25%的家庭儲蓄這一次還能被逼出來嗎?
顯然,試圖通過透支居民消費能力來支撐已經略顯疲態的房地產業,進而拉動內需保證經濟增長,無疑是開錯了“藥方”。
(程默)
習慣性誤讀
(2009年第3期《中國的“新加坡夢”》)
中國人選擇性、取巧式的“學習”態度,非但體現為對“新加坡經驗”的處置之上,艷羨沿海相對發達地區的發展成就、規模,特別是政府有財力的內地地區,通常也僅僅關注大工程、優質(工業)項目和大都市城市面貌。至于相對開放的輿論環境、相對完善有效的權力監督機制、較力完備的產權和法治基礎,以及發達地區黨政主要領導按照中央要求,順應民意而塑造的親民開明態度,不但不被看成該學習的經驗,反而成為許多地方官員互相告誡提醒的“教訓”。更有甚者,跟風學外地或外國收費、加稅、增添政府職權,“接軌”之快令人嘆為觀止,一提到降低稅負、公民權利、監督制約、政務公開,則鮮明地“遲鈍”起來,(理由)語焉不詳、(外界批評)充耳不聞。
對“新加坡經驗”的誤讀,實際上是對涉及根本制度修復、關乎變革者利益調整的一種回避。與不少一廂情愿的學者、評論家所論證不同的是,官員群體特別是去過新加坡考察的成員,對“新加坡經驗”的“完整模式”是非常青楚的。單純從理論素養、知識結構兩點考量,體制內部的信息、政研、培訓等機制一直在有力地完善著官員們的“素質”。
值得玩味的現象是,人們與公務員特別是居于一定級別“官位”的朋友進行個人交往時,不難聽到對方的意見坦承,其中絕大部分卻驚人地與傳媒、民眾觀點達成“高度”一致。很多人私下里也表示,只有充分的財產申報機制才能有助于預防和治理公務員貪腐問題,但這并不影響其披上權力外衣時為“不公開”所作的種種辯解。而近年來越來越頻繁涌現的退休(或離任)官員“說買話”、曝弊病現象,則更明確地證明了這種結論。
所以,面對“新加坡經驗”被長期“有意”誤讀這種現象,媒體也好,網民也好,以及熱衷于讒論觀察的中立方,沒必要反反復復將主要精力、改變現狀的主要希望放在徒勞無功的“常識普及”之上。真正值得人們去爭取、去扭轉的,是從每個人正視并捍衛個人權利出發,重構公共性,對先進經驗的矯飾、扭曲、取巧式學習等做法才可能點點地被磨滅,政治和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普惠意義才可能真正實現。(鄭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