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宏
摘要:法治理念的社會影響是全方位的,但對執法者的影響是最深刻的,既能夠影響執法者法律信仰的形成,也能夠影響執法者的法律邏輯思維。法治社會并不等于不需要道德,法治理念和道德觀念對執法者都具有一定的影響,道德理念同樣在影響著法律共同體的職業倫理的形成,并對法律的漏洞作有效的補充。每一名執法者只有不斷提高道德修養,鍛造執法能力,才能促進法律的公平正義,社會的和諧進步。
關鍵詞:法治;法治理念;道德觀念;執法者
中圖分類號:DF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32-0195-02
從古到今,法律、道德和宗教一直是規約人類行為、維護社會秩序的三大規則體系,并形成了復雜的連帶關系。而在當今法治社會,雖然我們在努力倡導、推進著法律化的社會治理模式,但并不意味著“唯法獨尊”。事實上,法治理念和道德理念在司法執法過程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
一、法治理念、道德理念及其相互關系
法治是與人治相對應的,它是防止專斷和隨意性的規則治理狀態,其核心是制約國家權力、保障社會權利。因此,法治理念必然與專制社會中的法律理念有很大的區別,那就是它的價值導向不是工具主義的,而是由民主的底蘊和自由、平等、權利的精神。大致概括起來,法治理念主要包括:
1.法律至上理念。法治與人治的區別就在于,無論是國王,還是奴仆,都要受人所共知的法律的約束,違反法律都要承擔相同的責任。因此,法律絕不是國王手中的一柄劍,而是包括國王在內的所有人頭上的一柄劍,法律具有至上的權威。
2.權力制約與權利保障理念。法治的目標并不是單純的規則秩序,而是建立一種維護自由和權利的秩序。實際上,國家權力具有擴張腐化的天性,不受限制的權力必然會侵犯社會的自由和權利,甚至形成專制。因此,法治的一個根本任務,就是要對國家權力進行分權制衡,并用憲政的規則框架確定下來,以保障社會自由和權利。
3.司法獨立理念。法治社會中法律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是超越于政治的,因此,適用法律的司法機構也應該是獨立的、中性的,它不屈從于某個領導人、某個黨派、某個部門或某場政治運動,而是固守法律的正義精神和原則,公正地去處理社會矛盾和爭議。所以,司法判決是社會爭議解決的最終途徑,具有最高的效力,包括對政治爭議的解決。
4.法律普遍性理念。法治社會否認身份等級,強調大家都是平等、自由的人。法律也不是某個人或某些人的主觀意志,而是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意志。因此,法律也就對所有人都產生同等的普遍效力,不允許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因時而異,尤其是當權者更需同等地遵守法律。
5.程序正義理念。實體正義追求的是結果,而程序正義追求的是過程。但法治社會更重視程序正義,因為程序正義不僅能有效地約束隨意性,也能保證各方的對話和參與,保障爭議的處理能夠按規則來進行。如果沒有程序正義,實體正義就會變成強者的正義。正像羅爾斯《正義論》中的例子那樣,兩個小孩同分一塊蛋糕,只有一個小孩去分切,而由另一個小孩先挑選這樣的程序,才能保障公正和權利。
道德理念與法治理念不同,它是人們的一種良知,一種內心的倫理評價和取向,并因時代的不同而不同。道德理念主要包括:
1.善惡理念。道德是基于人們的主觀偏好和倫理情感,對事物是非曲直的價值判斷和認知,因此,人們總會對事物有一個好和壞、善與惡的評價和判斷,通過褒揚好和善,斥責壞和惡,來維護一種良好的風氣和秩序。
2.正義理念。人類是一種有情感、有良知的動物,因此,總會有一種公認的公理,有關于是非曲直的正義觀,用以評價人們思想、行為和事物的正當與否,公平與否、公正與否。如果沒有正義觀,人們就失去了衡量是非的價值準則,道德也就會失去了應有的規范、引導和評價作用,社會秩序也就無從建立。可見,正義理念是道德理念的重要體現。
3.美丑理念。美丑也是人們一種對事物贊賞或排斥的重要評價,它體現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對丑惡現象的鞭撻,是一種價值、情感、態度的審美化表達。
正像法律與道德一樣,法治理念和道德理念也有著復雜的關系。二者聯系在于,法治理念和道德理念都是一種內在精神、價值原則和目標導向,而且說到底,法治理念是來源于道德理念的,也就是說,道德理念是法治理念的價值源泉和基礎,就像道德是法律的倫理基礎一樣;但它們也有很多區別,如法治理念是現代法治社會特有的,而道德理念則存在于任何社會;法治理念局限于對法律和法治的認知和評價,而道德理念則輻射所有社會事務;法治理念是一種世俗化、人性惡基礎上的低度價值評價,而道德理念則是神圣化、人性善的高度價值評價等等。由此看來,它們都是維護社會秩序必不可少的價值支撐。
二、法治理念對執法者的影響
法治理念的社會影響是全方位的,但對執法者的影響是最深刻的,這主要表現為:
1.能夠形成執法者的法律信仰。司法執法機構的執法者是具體理解和適用法律的,他們以法律為職業,形成法律共同體。因而法治理念在他們的心中扎根最深,法律至上、司法獨立、法律的普遍適用性等信念最強。這在西方法治進程中表現得非常明顯。伯爾曼也講,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將形同虛設。這就意味著,執法者必須以信仰法律、服從法律為天職。他們篤信權力制衡和權利保障,只依據法律行事,不受政治、倫理等因素不當影響和干擾,從而保證司法公正和程序正義。
2.能夠形成執法者的法律邏輯思維。執法者不同于一般百姓,他們要通過自己對法律的理解、具體適用法律來解決社會爭議,這就需要他們具備特有的法律邏輯思維和法律專業技能,通過法治理念來形成特有的職業準則。這些職業準則主要有:(1)運用一套法律概念、法律方法、法律術語、法律推理、法律原則來解釋事實和法律,來處理社會矛盾和爭議;(2)執法者以理解、適用法律,解決糾紛和維護社會秩序為己任,因此,他們的觀念傾向于保守和理性,而不受一時的激情和浪漫所左右;(3)執法者遵從程序正義優先原則,司法審理和判決都要講求正當程序,從而排除隨意性、司法專斷和外在影響,保障當事人的平等對話條件和權利主張機會;(4)執法者,特別是司法機構的執法者,應當是中立的裁判者,他們是消極的,不告不理的,按訴審理的,而不是積極的,主動出擊的;(5)執法者遵從的是形式理性,注重法律合法性,并優于合情合理性;注重法律真實,不注重客觀真實。
3.能夠形成執法者的權利義務判斷模式。法律是調整人們社會利益關系的,它以權利義務的形式表現出來。在法治社會,人們享有平等的自由和權利,承擔同等的義務和責任,而且權利和義務是相一致、相協調的,也即有一定的權利就要相應地承擔一定的義務,不能權利和義務畸輕畸重。因此,執法者對案件的審理、對事實的判斷、對法律條文的理解和適用,對權益的保障等等,都應立足于權利義務的框架之中,而不是一般的道德情感和政治價值,是一種法律思維而不是道德思維和政治思維,從而維護以權利義務為基點的法治秩序。
三、道德理念對執法者的影響
法治社會并不等于不需要道德,恰恰相反,道德理念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問題是在什么意義上、什么范圍和層面上發揮作用。一般而言,道德理念具有以下兩個重要作用:
1.形成法律共同體的職業倫理。道德理念不僅促進了日常倫理秩序的形成,也是法律共同體的職業倫理基礎。法律共同體以法律為職業,但他們并不是執行法律的簡單工具和機器,而是一個職業群體。他們有其特有的職業操守,如公正執法、秉公辦案、清正廉潔、杜絕腐化等等,這些都是道德理念所要求的。在西方國家,實行三權分立,司法機構具有相當高的地位,可以審理總統和議會的爭議,大法官也是終身制的,那么他們靠什么來杜絕腐敗、保持威信、獲得尊重呢?主要依靠大家都自覺遵守的職業倫理,靠法官的嚴格選拔和行業自律。如果哪個執法者徇私舞弊、枉法裁判,那么它很難在行業中立足。可見,道德理念對法律共同體的職業倫理具有重要支撐和保障作用。只不過這是一種職業操守上的支撐和保障。
2.形成了對法律的漏洞補充。法律是邏輯嚴密的、條文化的,也是確定性的和普遍適用的,但是,法律畢竟不是萬能的,而且法律也不能無所不在,那樣人們將感受到窒息。這就是說,法律的抽象性、條文化、確定性、普遍性等等,就使得法律難以涵蓋豐富多樣、千變萬化的事務和情況,可見,法律是有局限的,是有漏洞的。在法律不健全、不完善和法律漏洞的情況下,道德理念就會發揮重要作用,就會以公平、正義和善惡觀念來進行分析、判斷和處理,從而填充了法律漏洞,促進了爭議的合理解決。當然,這只是在法律有漏洞的情況下才能有效,同時,也只能按照立法的原意來運用道德理念,而不是日用倫常的道德理念去促進法治秩序。
綜上所述,法治理念和道德觀念對執法者都具有一定的影響。每一名執法者只有不斷提高道德修養,鍛造執法能力,才能促進法律的公平正義,社會的和諧進步。
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