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雅俐
摘要:民事再審程序,從本質上說,是對經過普通訴訟程序審理的案件的救濟制度。再審不是對法院裁判的重復審查,而是監督審判結果是否正確和補救錯誤裁判的程序。因此,再審不是一個獨立的審級,不是案件的必經程序。為維持生效裁判的既判力,一般不允許對案件進行再審;只有裁判存在重大瑕疵,堅持既判力理論有違正義時,才賦予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權利。無論大陸法系或英美法系,都存在這種對法院裁判重新審理的制度,其實質是通過法院的再次審理以糾正原有錯誤,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
關鍵詞:再審;民事再審程序;普通再審程序
中圖分類號:DF7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32-0197-02
一、再審程序的概念
各國法律對再審的概念并沒有統一的界定。日本學者兼子一、竹下守夫認為,再審是當事人對已經確定的判決以訴訟程序上有重大瑕疵或作為其判斷的基礎資料有嚴重缺陷為理由,請求撤銷該判決,并恢復已終了的訴訟,進行重新審判的、非常的不服聲明的方法[1]。我國學者普遍認為,再審程序是指案件當事人、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對人民法院作出的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和調解協議,發現錯誤,依法申請、提起和決定再審以及如何再審所適用的程序[2]。再審不是對法院裁判的重復審查,而是監督審判結果是否正確和補救錯誤裁判的程序。因此,再審不是一個獨立的審級,不是案件的必經程序。為維持生效裁判的既判力,一般不允許對案件進行再審;只有裁判存在重大瑕疵,堅持既判力理論有違正義時,才賦予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權利。無論大陸法系或英美法系,都存在這種對法院裁判重新審理的制度,其實質是通過法院的再次審理以糾正原有錯誤,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
二、各國再審救濟制度的規定
1.法國。大陸法系國家的民事訴訟法中大都辟專章或專編,對再審事由、再審程序提起、審理和裁判的作出等都作出了明確具體的規定。法國民法典中“非常上訴途徑”即是針對已生效判決而設置的,包括第三人異議、再審程序和最高司法法院提起訴訟三部分,即法國的民事再審是通過非常上訴途徑實現的。在法國只有原判決的當事人或由他人代理訴訟的人才能提起再審申請。當事人提出再審申請的期限是兩個月,從當事人知曉其借以申請再審之理由時起算。法國民事訴訟法第595條規定了再審之訴僅限于四種情形:判決系因勝訴方之欺詐而促成,或勝訴方故意扣留了具有決定作用的書面證據,或判決根據偽造的書面證據作出等[3]。在所有情況下,僅在提出再審申請者自己無過錯,未能在原裁判決定產生既判力以前提出其援用的理由時,再審申請始予受理[4]。
2.德國。德國的再審程序較為完善,規定通過取消之訴和回復原狀之訴兩種訴訟途徑推翻已確定的判決,其區別在于取消之訴適用于原判違背程序規定,回復原狀之訴適用于原審判損害當事人實體上的權利。《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579條對取消之訴的事由有詳盡的規定,如“為判決的法院不是依法律組成的”,“依法不得執行法官職務的法官參與裁判”等,主要是原判嚴重違背程序法規則的情形,這些事由決定訴是否合法的問題,第580條規定了回復原狀之訴的法定事由,如“作為判決基礎的證書是偽造或變造的”,“判決系以證言或鑒定為基礎而證人或鑒定人犯有違反其真實義務的罪行”[5]等,都屬于本案審理的問題,即決定訴有無理由的問題。對第579條的程序問題,即使原判決實體上正確,也仍然可以依取消之訴取消原判;而第580條規定的情形,則須原判有實體上錯誤,有損當事人實體權利。
3.美國。英美法系雖沒有大陸法系成文的再審程序,但對生效裁判的錯誤也有明確的糾正程序,如美國“重新審理”程序。重新審理是指在陪審團裁決或法官判決作出并登記后,法定時間內經當事人申請,把有關事實或法律問題的爭點重新提交原審同一法院進行再次審理的制度[3]115。一審法院宣判并登記后,無論當事人是否上訴,勝訴當事人均可在本判決登記10日后申請強制執行[6]。在判決登記10日內,當事人可以向法院提起重新審理的申請。重新審理的理由,本質上是陪審團或法官在庭審中存在錯誤,如裁決依據的證據不充分,或基于虛假證據作出的;或新發現了證據。重新審理的前提是:當事人對庭審中曾出現的錯誤及時提出異議,否則即失去了申請重新審理的機會。
三、各國再審規定的分析及借鑒
比較以上兩大法系典型國家再審程序的規定,結合我國的立法現狀,可以看到有如下共同點值得思考和借鑒:
1.各國都以當事人提起再審之訴的方式啟動再審
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均規定,再審程序由再審之訴引起,程序啟動者為原判決的當事人,即要求再審須由當事人以提起訴訟的方式進行,而我國采用的是申請再審的方式,以訴的形式規范再審的提出程序是對當事人處分權的捍衛和對判決既判力的尊重。
再審之訴旨在請求法院撤銷已經發生既判力的判決,以期在法律上及事實上重新做出裁判。因此,再審程序的進行很可能導致原判決已確定的權利義務關系格局被顛覆,這種巨變必將影響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的當事人,同時也關系到利益相關者,所以,再審之訴必須由當事人或直接利害關系人提出。而在我國,對再審程序的提起,仍然由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當事人共享,且司法機關的審判監督權明顯擁有更強大的力量啟動再審程序,這是與尊重當事人在民事領域的私法自治相違背的,是對當事人處分權的不尊重。
2. 檢察機關在再審中的地位[7]
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非常重視檢察機關在訴訟中的作用,甚至確認了檢察機關作為公共利益代表人的地位。美國法律就規定,檢察官可以代表政府行使訴訟權利。法國認為在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案件中,檢察官應當參與。親子關系、未成年人監護安排、集體核查負債程序、個人破產程序等特定案件在處理前還應通知檢察院參加。德國聯邦最高檢察官有權在婚姻無效、雇傭勞動、禁治產等民事和行政案件中提起訴訟。在訴訟中檢察機關可為原告或被告,也可上訴[8]。但是,各國都只規定了檢察機關作為當事人參與訴訟,與另一方當事人地位平等;而且各國也沒有給予檢察機關抗訴權的規定。而在我國,擁有法律監督權的檢察機關是再審提起主體之一,對檢察院提起的抗訴法院必須受理,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法院的獨立審判。我國應當借鑒國外的相關制度,明確檢察機關應當作為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人,更廣泛地維護社會的整體利益,在個案中只能以當事人的身份平等地參與訴訟,保障法院的司法獨立。
3.各國對于再審理由的規定具體明確
各國都將原裁判存在重大瑕疵,損害當事人實體權利作為提起再審之訴的理由,大陸法系對再審事由的規定更是全面具體、邏輯嚴密。綜合來看,各國的再審事由可以分為程序和實體兩個方面:第一,原判違反程序規則的情形主要有:(1)審判組織不合法的;(2)應當回避的審判人員沒有回避的;(3)未經合法代理的,如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應當有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卻沒有代理人的;(4)法官、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犯有與本案相關的罪行的,都應當再審。第二,原判違反實體公正的事由主要有:(1)判決依據的證據不合法。證據是查明事實的根基,如果作為裁判依據的證據是偽造或變造的,則無法保障判決的正當性;(2)作為判決基礎的根據已變更或撤銷;(3)發現新證據。如法國民訴法規定如原判決作出后發現由于一方當事人扣留具有決定性作用的文件字據而未提出;(4)其他事由。如應裁判的重要事項有遺漏,判決與此前所宣告的確定判決相抵觸等。參照各國規定,我國在新民訴法中對再審事由有了很大的細化和豐富,實體和程序都有了具體明確的規定,極大地提高了再審事由的可操作性,有利于當事人實現再審申請權,這不能不說是我國新民訴法最大的亮點之一。
4.各國對再審都有嚴格的限制
只要裁判對其不利,當事人就可能有不斷要求再審的愿望。無論從有限司法資源不允許在個案上傾盡一切地追求客觀真實的角度,從當事人權利及時救濟及權利義務關系穩定的要求,還是從維護判決既判力、保障司法公正等方面,都要求再審程序應當限制在法定的范圍內,不能無限制地對判決進行審查。
具體來說,各國都有很多限制措施:(1)限制提起再審的時間。德國民訴法規定再審之訴應在一個月的不變期間內提起,自判決確定之日起已滿5年的不得提起再審之訴。在我國,當事人申請時間為2年,法院、檢察院無時間限制,顯然不符合高效及時解決糾紛的要求;(2)提起再審的主體上,德國民訴法規定了再審申請僅能由當事人或者直接的利害關系人提出。而我國的提起主體是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當事人,與法定機關的國家強制力相比,當事人提起再審之訴的力量顯得如此微弱;(3)提起再審的程序上,法國民訴法規定,申請再審者須證明未能在原判決定產生既判力之前提出其援用的理由并非本人之過失,再審申請才會被受理;(4)各國都規定了嚴格的再審事由,不符合法定事由的法院將駁回再審之訴;(5)提起再審之訴不停止原判決的執行,只有在經過了再審之訴將原判決撤銷之后才能停止原判決的執行;(6)對再審判決不服的不得再次提起再審之訴,如法國和我國澳門地區就都規定不得對再審判決請求再審。我國也應當堅持這種觀點,訴訟是糾紛解決的最后底線,紛爭在經過正常審理程序和救濟程序后,必須得到確定的訴訟結果。我國是兩審終審制國家,案件經過一審二審再審,在證據查明、事實認定、法律適用等方面一般都已有了全面和透徹的考察,案件的審理質量也有了一定保障,因此,不應讓經過再審的案件仍繼續被審查,這不利于司法資源的優化配置,不利于維護判決的既判力,不利于當事人權利迅速得到救濟,不利于社會和諧。
參考文獻:
[1][日]兼子一,竹下守夫.民事訴訟法(新版)[M].白綠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249.
[2]常怡.比較民事訴訟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656.
[3]喬欣,郭紀元.外國民事訴訟法[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184.
[4]羅潔珍,譯.法國新民事訴訟法典[M].北京:中國法律出版社,1999.
[5]謝懷軾,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民事訴訟法[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137.
[6]白綠鉉.美國民事訴訟法[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8:162.
[7]常怡.比較民事訴訟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661.
[8]李忠芳.民事檢察學[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1996:33.
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