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鵬
摘要:對于美國內戰爆發的原因,人們往往忽略了內戰前美國南北兩方農業經濟發展道路之間的沖突。實際上,美國南方的奴隸制種植園經濟與北方的資本主義大農場經濟之間的矛盾,就是其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奴隸制度與自由勞動制度的沖突——的直接表現。美國西進運動所帶來的南北雙方農業經濟發展道路之間的矛盾,直接導致了美國內戰的爆發,即是內戰爆發的直接原因。
關鍵詞:西進運動;農業經濟;種植園經濟;大農場經濟
中圖分類號:F3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32-0260-02
正如法國歷史學家米歇爾·博德所言:“在美國,只是在南北戰爭之后,資產階級才找到它興起的道路。”[1]在內戰之后,美國迅速崛起,成為西方最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因此,美國內戰的問題一直是國內外學術界的焦點。但是,談到美國內戰爆發的原因,人們一直強調其根本原因,即兩種社會制度的沖突,而忽略了直接原因。筆者認為,美國向西部拓展的殖民運動——西進運動,引起了美國農業經濟的巨大變化,直接導致了美國內戰的爆發。
一、南方農業經濟的發展
自英國在北美建立殖民地以來,奴隸制度就一直存在。它并沒有被獨立戰爭的炮火摧毀,反而受到了1787年聯邦憲法的保護。在美國南方,一直存在著以黑人奴隸勞動為基礎的奴隸制種植園經濟。
美國的奴隸制度是一個非常野蠻的社會制度。在種植園奴隸制中,奴隸主不僅擁有生產工具和生產資料(主要是土地),而且也對于直接生產者——黑人奴隸擁有充分的所有權。在這一點上,美國南方的奴隸制度與古典奴隸制并無區別。但是,美國南方的奴隸制度是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為資本主義工業提供原料,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服務。美國南方一直存在的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屬于資本主義經濟中的一個特例。而奴隸主則是建立在奴隸勞動基礎上的資本家,屬于資產階級范疇。
隨著工業革命的擴展,各先進國家對棉花的需求量陡然增加,使得種植棉花有豐厚的利潤可圖。于是,南方種植園奴隸主便拼命擴大棉花的種植面積,并大量販入黑奴建立新的蓄奴州。伴隨著西進運動,及至內戰前夕,南方的黑奴已增加到400萬人,共有15個蓄奴州,把南方變成了“棉花王國”。
盡管南方的種植園經濟很興盛,但同時也應該看到,南方農業經濟中只有棉花一枝獨秀,其他如糧食、豆類的種植相對極少,這是由利潤所決定的。而且種植園中機器化的程度十分低,奴隸主寧愿使用費用極少的奴隸勞動而不愿投資引進新機器、新技術。因此,南方農業經濟發展屬于完全的粗放型增長,發展潛力十分有限。
二、北方農業經濟的發展
自從殖民地時代以來,在北方就開始形成了小農經濟所有者階級。到19世紀上半期,伴隨著西進運動,在西北地區也越來越多地產生了小農階級。小農階級的產生主要是通過“占地”形成的,即勞動人民在政府權力達不到的邊遠地方自行“占地”,加以開墾、耕種。到19世紀初,北方及西北部的小農經濟仍舊處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階段。
但是,伴隨著工業革命、交通運輸發展等因素,小農經濟到19世紀20年代就開始瓦解,而越來越帶有商品貨幣經濟的性質。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階級開始分化,農業資本主義也開始產生。本來在小農階層內部就存在著財產上的差別,而且有部分農民還通過土地投機而積累到了一些財富。這些富裕農民便借助于對廣大貧農的剝削而進一步致富,同時,商品經濟的發展為他們進行這種剝削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于是,少數富裕農民便把積累起來的財富轉化為資本,雇傭工人,擴大經營,因而一躍而成為農業資本家。然而,在另一方面,廣大貧農在富農的剝削及排擠下,走向了破產。他們中的許多人不得不受雇于人,從而變為農業工人。上述美國農業資本主義發展所走的道路,列寧稱之為“美國式道路”。[2]
新興的農業資本家所經營的農場,有的達到相當大的規模。如邁克爾·沙利文是“世界上最大的農業家”,在伊利諾斯州擁有8萬英畝的土地,使用一二百名雇傭工人,飼養5 000頭牛羊。資本主義大農場一般都采用機器和先進技術,耕地機、播種機等各種先進機器都已使用。資本主義大農場的出現及先進機器的采用,產生了顯著的效果,使農業產量大大提高,到19世紀中葉,舊西部的大城市芝加哥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谷倉了。
與此同時,隨著西進運動的擴展,很多失去土地的農民及外來移民,又紛紛轉向未被開發的西部土地,用“占地”的方式繼續小農經濟的生活。舊的小農階級瓦解,新的小農階級又重建,往返循環。
因此,在西進運動中,小農經濟與資本主義大農場經濟齊頭并進、共同發展,成為了北方農業經濟獨有的特點。
三、發展道路的沖突
19世紀上半期,在美國領土向西擴張的過程中,在西部接二連三地成立了新的州。但是,每當建立新州之際,就會發生關于該州是否允許奴隸制存在的斗爭。南方奴隸主力圖把奴隸制擴大到西部去,所以,主張把新州確定為蓄奴州。而北方資產階級和農民主張在新州內禁止奴隸制存在,所以要求把新州確定為自由州。這種情況的產生,除了與統治集團統治欲的斗爭分不開之外,與南北雙方農業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緊密相連的。
南方奴隸主增加蓄奴州的要求,與奴隸制種植園經濟的特點密不可分。這種經濟的發展與土壤的迅速消耗同步進行。因為奴隸主在經營棉花時,由于資本主要用在奴隸及土地的購買上面,根本就無力購買、施用肥料,以致一片種植場在連續使用了幾年之后,由于地里肥力耗盡而不能再用,只有休耕數年后才能逐漸恢復。奴隸主就必須另找新的土地以便繼續生產棉花。因此,不斷擴大奴隸制的統治區域,就成了南方奴隸制種植園經濟所依賴的生存法則。如果在向西部擴張的過程中限制奴隸制區域的擴大,那么不但奴隸制經濟無法繼續發展,而且還會有逐漸消亡的危險。
同時,奴隸制經濟的生命線——奴隸,作為特殊生產力的特點,也要求不斷增加蓄奴州。因為以黑奴勞動為基礎的奴隸制經濟屬于商品奴隸制經濟,從一開始就依賴資本主義市場,是美國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鏈條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和組成部分,生產的最終目的和原動力是追求剩余價值、增值財富。為了從奴隸身上榨取每一點血汗,它比古典奴隸制帶有更大的殘酷性。黑奴的生命極限是奴隸主進行敲骨吸髓地剝削的極限。增加蓄奴州,可以使棉花種植面積擴大,使黑奴個體的勞動量增加,從而使產量提高,也可以有更豐厚的經濟實力購入更多的奴隸。因此,黑奴的血汗換來了種植園經濟的更多利潤,而利潤越多新購買的黑奴就越多,形成了惡性循環。即使原先身強力壯的黑奴,也往往勞動七八年就活活累死。
北方的資產階級和農民之所以要求增加自由州,也是有深厚的經濟背景的。北方的資本主義大農場經濟需要更多的土地和自由勞動力來增加產量,充分發揮出機器和人的生產效率。同時,由于北方工業發展迅速而大農場經濟才處于起步階段,工業生產所需要的原料供不應求。因而北方無論工業資產階級,還是農業資產階級都希望把西部變為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的農業后方——為北方工業提供原料、糧食,并且購買北方工業品。在他們看來,只有發展農業經濟才能達到這個目的,也才能取得更多的利潤。因此,他們反對奴隸制擴大到西部。
北方的農民要求在西部成立新的自由州,是與他們爭取《宅地法》的斗爭聯系在一起的。資本主義大農場經濟的發展使得農民逐漸失去土地,他們要求實行《宅地法》,即要求政府無代價地從國有土地中撥出小塊土地分配給到西部去的每一個居民。在爭取《宅地法》的斗爭中,北方農民進一步認識到,僅僅爭取《宅地法》是不夠的,他們還必須反對奴隸制擴大到西部去。因為他們從過去的經驗里看到,在容許奴隸制存在的地方,農民的小塊土地是沒有保障的,強大的奴隸制種植園經濟會把小農經濟吞并掉,而大農場經濟還處于起步階段,相當一段時間內無法吞并小農經濟。因此,反對蓄奴州擴展也是北方農民小農經濟的需要。
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認為:“美國1815年之后的發展表明,農業的擴大和工業的發展,起先是對應的,從19世紀50年代起,就齊頭并進了。”[3]在工農業都快速發展的時候,對西部領土的農業發展走何種道路的斗爭也日趨激烈。北方要求推廣大農場經濟,生產多種工業原料和糧食以確保工業發展的需要。而南方要求推廣種植園經濟,單純生產棉花并輸往英、法等國以賺取高額利潤。北方無論工農業都需要大量自由勞動力,而南方則需要大批奴隸。雙方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導致雙方矛盾激化。
因此,西進運動所帶來的美國南北雙方農業經濟發展道路的矛盾,直接導致了美國內戰的爆發,是兩種社會制度沖突的直接表現,即美國內戰爆發的直接原因。
四、結語
關于美國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馬克思作了如下的科學分析:“當前南部與北部之間的斗爭不是別的,而是兩種社會制度即奴隸制度與自由勞動制度之間的斗爭。這個斗爭之所以爆發,是因為這兩種制度再也不能在北美大陸上一起和平相處。”[4]而這兩種制度不能和平相處的表現形式,就在于南北雙方農業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需要產生了沖突。因此,內戰前美國農業經濟中不可調和的矛盾,直接導致了內戰爆發,是內戰爆發的直接原因。
參考文獻:
[1][法]米歇爾·博德.資本主義史:1500-1980(中譯本)[M].北京:譯文出版社,1990:120.
[2]劉祚昌,王覺非.世界近代史(下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43.
[3][美]W.W.羅斯托.這一切是怎么開始的[M].黃其祥,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164.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5):365.
責任編輯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