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利 周香花

摘要:非營利組織作為獨立于政府與市場之外的第三方組織,它在彌補政府、市場失靈方面,在維護社會穩定、和諧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但從縱向和其他國家比較來看,我國的非營利組織還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構成了萌芽時期非營利組織發展的巨大阻力。以系統論為理論基礎,結合國情提出我國轉型期非營利組織完善的動力機制,從而為其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關鍵詞:非營利組織;動力機制;體制轉型
中圖分類號:C912.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9-0273-02
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非營利組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這一時期非營利組織的產生和發展,可以說是計劃、集權和市場失靈的產物。據統計,社會團體的數量已經由1978年前的6 000多個猛增到1998年底的16.5萬個,民辦非企業單位則從零發展到70萬個。然而,從縱向比較我國非營利組織的發展還處于初期階段,從非營利組織發展的環境來看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亟待解決。例如,非營利組織的自治能力還比較差,非營利組織要壯大到與政府和市場并行的獨立部門還有漫長的路要走。除此,制約非營利組織發展的人才和資金問題依舊是我國非營利組織發展的重要問題,非營利組織還面臨著法規的制約以及監督的乏力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都說明我國的非營利組織發展動力不足。
一、非營利組織的定義與作用
關于非營利組織的定義國內外有許多種,我們在此將其定義為:只要是依法注冊的正式組織,從事非營利性活動,滿足志愿性和公益性要求,具有不同程度的獨立性和自治性,即可稱為“中國的NPO”。而這一組織在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第一,非營利組織可以填充政府用于社會發展方面的資金不足,非營利組織可以通過社會募捐的方式,集中資源,為政府更好的發揮職能分憂解難;第二,非營利組織在拓展就業機會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它具有巨大的就業潛力;第三,制約政府權力,防止腐敗,增強資源運用的透明度;第四,能夠推動社會廣泛關注弱勢群體;第五,有利于縮小貧富差距,實現社會公平,促進改革進程。
二、轉型期非營利組織的動力機制
從改革開放至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全建立,在此期間我國是處于轉型的特殊時期。轉型期社會環境的變化決定了非營利組織生存、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自建國以來,在國家集中所有資源,全民共同搞建設的努力下經濟發展逐漸有了起色,隨著經濟、社會環境的改變,原來的計劃經濟體制已不再適應當前的情況,一方面政府已無力面面俱到進行管理,另一方面,由于過多的政府干預反而阻礙了經濟發展。這時市場體制的建立已是大勢所趨。政府把原本屬于市場的那部分職能交給了市場,既活躍了經濟,又減輕了政府管理的成本。市場體制的初步確立,政府職能的逐漸轉變,為非營利組織的發展提供了空間,但此時的非營利組織在得到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阻力。轉型時期的特殊性決定了政府、市場和社會這三大領域內的職能界限并不清楚,政府承認非營利組織合法性的同時又在政策法規上設立門檻限制它的發展,政府與社會的關系也處于一個轉變的時期。由于政府的過多限制使非營利組織在制度和資源上面臨著較大的阻力。市場體制建立初期,市場除了激活經濟發展外還給我國的傳統文化帶來了沖擊,市場下為了牟利進行欺詐,不擇手段的行為對人們之間互信、互愛的美好品質無疑是一種挑戰。在迅速發生的社會轉型過程中,舊的社會價值體系和道德倫理觀念受到巨大沖擊,社會中原有的公益觀念也變得模糊,這使得非營利組織發展所必不可少的志愿精神、公益精神和社會公信力嚴重不足。這些都成為非營利組織發展的無形障礙。作為非營利組織自身在建立初期由于缺乏管理經驗,缺乏資金和人才的來源渠道,在發展上也是步履為艱。轉型期的非營利組織其發展的因素往往也成了阻礙的原因。
這一時期非營利組織系統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有:
(1)政府職能轉變的不到位和非營利組織追求獨立性的矛盾
從目前來看,我們的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政府與社會的職能界線并不明確,許多應該交給社會的政府沒有放手,而應該由政府發揮宏觀調控的地方政府卻沒有發揮。例如,政府關于非營利組織的數量和范圍都有一定的法律限制,但是非營利組織發展所需要的政策保障卻沒有規定。非營利組織自從建立之初,它自身就有獲得合法性、獨立性的需求,而這一需求只有得到政府的相應支持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如果不能很好的解決這一矛盾,則會阻礙它的發展。解決好這一矛盾關鍵是認清黨政在我國的地位。我國自建國以來,黨在整個社會中起著關鍵作用,改革開放以后,開始推行政社分開、政企分開,分開的目的在于通過各司其職調動和發揮各方面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但不變的是仍然堅持黨的領導,改變的是結構,不變的是黨領導一切,黨組織整個社會的原則。非營利組織未來的發展依然少不了黨政的領導。其發展的方向應該是由計劃經濟體制下黨政需求的推動轉變為轉型期以黨政推動非營利組織發展為主,社會需求為輔到以后的以黨政推動為輔,社會需求推動為主的局面。在這個過程中黨和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視。
(2)非營利組織的發展和公益精神淡漠之間的矛盾
轉型期傳統文化中互助、利他的精神受到了來自市場經濟體制的挑戰。這一矛盾也可以看成是公民利己與利他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無論在何種體制下都存在,利己與利他都是人類的本性,處理好二者的關鍵不在于扼殺某一種本性,而是如何使二者看似水火不容的本性得到緩解,我想建立“正確理解的利益原則”無疑是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3)多元化需求的推動同制度和資源約束的沖突
轉型期是非營利組織產生的重要時期,由于政府的松動,社會空間逐漸回歸,經濟發展的推動,社會問題的增多,這些都成為刺激中國非營利組織產生的因素。但是,這一時期仍然不會迎來非營利組織發展的高峰。從制度上來看,政府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大環境下對于非營利組織發展給予的關注是不夠的。同時,又出于懼怕一些非法組織借此壯大,威脅社會穩定的心理在給予非營利組織一定發展空間的同時又進行了很多的限制。再從轉型期擁有的資源來看,來自社會的資金和志愿者是不足的,人們公益精神的缺乏和害怕捐款資金的濫用這些都形成了巨大的阻力。除此,來自政府的資金支持也非常有限。非營利組織自身在發展初期明顯經驗不足,沒有形成自己的籌款渠道和人才渠道。因此,一方面是社會發展需要非營利組織的建立,另一方面是非營利組織在形成中處處受挫。
三、政府、市場、非營利組織三者良性運轉
要推動非營利組織的發展,就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市場體制和政治體制,實現政府、市場與非營利組織三者之間的協調運轉。作為政府,為了獲得合法性,由傳統的“大政府——小社會”的模式轉變為“小政府——大社會”的模式,而這一模式并非只是表面形式上的量化,而是事實上的一種權力轉移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要推動非營利組織的發展,這一發展的推動借助于政府自上而下的轉變,實現權力的下放。據王紹光對不同國家非營利組織發展狀況的分析發現,權力的下放程度與非營利組織的發展有著重要的關系。因此,政府要實現自上而下的轉變發展非營利組織,為其提供廣闊的空間,給予法律、制度上的保障。市場方面,需要不斷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在確立以市場競爭機制作為資源配置方式與物質交換方式的過程中,公民自主選擇的主體意識才能得到空前的激發,而這種自主選擇意識也會滲入至公共物品資源的領域。社會成員不再滿足單一的政府供給模式,開始尋求自我發展,從而促進非營利組織的發展。在非營利組織主體運動過程中,其主體不單是被動地受到來自政治、經濟體制合力作用的推動,而且也直接影響著政治、經濟體制動力的變化和發展。這樣三者在確立良性互動狀態的過程中,實現了一種動態平衡關系,而當這種關系得以確立和鞏固之后,非營利組織動力系統便實現了其協調運行的基本目的。
中國非營利組織未來發展的道路雖然還很漫長,只要我們的民眾不要小覷自己的力量,多一些為非營利組織積極奔走的人,相信有一天他們的作用終會凸顯,只要我們的政府正確處理好政府與非營利組織之間的關系,實現觀念的轉變。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兩種力量的推動下,非營利組織必定贏來不斷壯大的時期??傊?民主的政治體制,完善的經濟體制,不斷強化的非營利組織自身管理,在這些力量的推動下非營利組織會在中國茁壯成長。也只有此才能實現政府、市場與非營利組織之間的協調運行,實現整個社會的良性運轉。
參考文獻:
[1][美]羅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運轉起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美]朱莉·費希爾.NGO與第三世界的政治發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3]丁元竹.非政府公共部門與公共服務[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4]吳錦良.政府改革與第三部門的發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 張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