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達三
如同許多國人一樣,筆者也確信中國文化是一壇上好的“千年陳釀”。但是,在這個“五味雜陳”或“諸神爭霸”的世界上,要做到“千年陳釀”的“開壇萬里香”,使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還需費一些思量,其中關鍵的一點,恐怕在于領會和掌握“平等”二字的精神實質。
在歷史上,中國確乎一向是而且也一直以“中央王朝”和“衣冠上國”自居———周邊只不過是些“蕞爾小國”或未開化的“蠻夷國家”而已,享受著“八方來貢、萬邦來朝”的特殊尊崇,所以養成了文化上的自信與自大糾纏在一起的復雜心態,往往把“來學”與“往教”視為一種對他者在文化上的恩惠和賞賜。但是,這種“天朝上國”的夢在1793年乾隆皇帝接受英國使臣單膝朝拜并傲慢聲稱“天朝統馭萬國”之后不久灰飛煙滅了,而且隨后國人自己也打出了“打倒孔家店”(吳虞)和“拼命往西走”(胡適)的旗子,把中國文化打得七零八落、魂不附體。雖然中國文化近年來呈現出復蘇的態勢,但在現實中還遠構不成和西方文化的“雙峰對峙”,至多只是世界多樣性文化生態系統中較有潛力的一種而已。
然而,或許由于歷史的慣性使然,如今的國人仍然或多或少遺留著一些“天朝上國”的文化心態,把他者學習漢語漢字、茶藝武術之類的現象看作是中國文化優越性和吸引力的佐證,認為全世界都在熱切期盼著掌握漢語漢字和了解中國文化,以便從“中國復興”的大餐中分得一杯羹,甚至認為中國文化就是“救世主”,理應走向世界和拯救人類災難。這種心態不僅是一廂情愿,而且是盲目自大,根本就無法與其他文化展開平等地交流與對話,只能引來諷刺和挖苦———須知,當前世界上的風行快餐是肯德基和麥當勞,流行影視是好萊塢大片,通行國際語言是英語。
法國史學大師布羅代爾在《論歷史》一書中明確指出:一種文化至少具備三個特性,即時空性、借鑒性和抵制性。換而言之,每種文化都自有其歷史傳統和地域范圍,只有當它意識到外來文化有利于自身發展時才會予以吸收和借鑒,否則就會予以拒絕和抵制,這在文化成為現代民族國家的“軟實力”甚至是“民族意識形態”的當今世界體現尤為明顯。因此,文化傳播要在謙恭和平等的基礎上學會彼此禮讓,至少是要學會對等地展開交流,而不是單向輸出和盲目擴張,否則引來其他國家的猜忌和抵制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今非昔比,對中國文化拳拳服膺、主動學習的他者畢竟少之又少。
中國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如饑似渴地吸收外來文化。這種開放性和包容性給中國帶來的好處是,一種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中西合璧的文化生態正在逐漸形成,中國文化并沒有失去自我———倘若有些失去,也是因為國人自己的拋棄,相反卻能兼得中西之長。然而,“己所欲”不等于“他所欲”,中國不能以自己的經驗和體會來推想他者,也沒有理由要求其他文化必須對中國文化開放。▲(作者是北京學者、哲學博士。)
環球時報2009-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