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軍 張勁松
浙江省溫州市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12次會議近日表決通過撤銷吳云虎、尹建楚、李俊毅3人的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審判員職務。這是自《監督法》頒布實施以來,該市首次啟用剛性監督手段對“一府兩院”實施監督,據悉,此舉在該省尚屬首例。
吳云虎等三人何以被撤銷職務? 關于提請撤銷吳云虎等審判員職務的議案指出,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審判員吳云虎、尹建楚、李俊毅因涉嫌受賄罪,已被溫州市人民檢察院依法逮捕,并已起訴。其案件已分別在有關法院審理之中。也就是說,這三名犯罪嫌疑人均會受到刑事處罰。按照《法官法》第十條第一款規定“曾因犯罪受過刑事處罰的”人員不得擔任法官,即吳云虎等三人最終的結局不僅僅是撤銷審判員職務,而是喪失繼續擔任法官的資格。《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也明確規定行政機關公務員依法被判處刑罰的,一律給予開除處分。人大常委會的撤職僅僅是第一步,更為嚴厲的處分還在后面。雖然審判機關對其違法行為還沒有作出最終判決,但公訴機關材料已是確鑿事實,在此情況下人大常委會啟動撤職程序,就能說是“及時果敢”?就能體現其監督的“剛性”?未必。
由人大常委會任命的法院審判員涉嫌受賄罪,不能再擔任現任職務時,由法院提請本級人大常委會予以撤銷職務,這本就是法定程序。即便是在審判機關作出最終判決之后,也應向人大常委會提交撤職的議案,而不是免職的議案。這樣的撤職案在提請表決前,被提出撤職人員不會提出申辯意見,也不必組織調查委員會。因為這種情況下的撤職更多的是程序意義,并不具備更多的問責意味。人大常委會只不過履行了一下法定程序而已,并不能充分表現人大行使剛性權力的主動性、自覺性。
當然,也有例外,那就是有過錯行為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其行為的性質還有待于進一步查清核實,只是現在已不適于繼續任職,在這種情況下適宜免職而不是撤職。如2008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黃松有被懷疑涉及其潮汕同鄉、廣東省高級法院原執行局局長楊賢才的貪污舞弊案,涉案金額高達4億元人民幣,全國人大常委會即免去其相關職務。這同撤職一樣,只是按法律規定履行程序,并非實體意義上的問責。
那么,撤職就只是程序而不是剛性監督手段了嗎?當然不是。倘若是因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工作失誤導致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集體不信任,人大自主提出撤職案,這種撤職案的審議才是人大監督“硬” 起來的表現。2006年3月,大連市人大常委會在審判機關啟動述職評議工作,中院6名法官被確定為述職評議對象。經過常委會組成人員投票測評,兩人不稱職票超過了半數。針對測評結果,經常委會會議表決,兩位稱職票未超過半數的法官被撤銷審判員職務。值得注意的是,一位被撤職的審判員的問題是在辦案件時存在代替書記員在訊問筆錄上簽字。多數常委會組成人員認為,“替書記員在訊問筆錄上簽字”,屬于《法官法》規定的法官不得具有的“其他違法亂紀的行為”。因此在到會的36位常委會組成人員中,有28人贊成撤銷這位審判員的職務。筆者以為,這樣的撤職方顯人大剛性監督的威力。
編輯 : 黃興旺hxw1005@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