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開宣
現代企業理論認為企業是利益相關者交易契約的集合,契約性是企業的本質屬性。契約的平等性意味著所有利益相關者都是獨立的平等的產權主體,都在企業擁有基本的產權權益。原則上,這些權益應該是平等的,而這些平等的權益往往通過契約這種法律形式得以保護,經濟越發展,契約的簽訂和履行就越復雜,各個契約的當事人在簽訂合同時,勢必要擬定各項條款來保護自己的利益,這些契約條件都與會計信息特別相關(Coase,1990),這就使得會計信息的地位就越來越重要。然而,交易的復雜性使信息不對稱的交易雙方判斷契約中的金額變動越來越困難,由此產生了促成契約公平簽訂的會計信息的迫切需要,這種要求客觀上推動了會計計量的發展,要求在計量中更加突出交易所依存的狀態——公平。按照Beaver(1989)的觀點,會計信息的最高目標是決策有用性。這種有用主要表現為會計信息對投資者的估值的有用以及投資者與經營者、債權人締結保護各自權利和利益的契約的有用。
一、公允價值與公平交易
雖然公允價值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風靡于世紀之交,但其思想和表現形式卻早已根植與會計理論和會計實務中。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當事人自愿據以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由此可見,公允價值的認定依據是市場上對資產或負債公平、自愿的交易金額,從本質上講,公允價值與公平交易相聯系,即從外部條件看,只要有公平交易,就可以有公允價值(謝詩芬,2001)。因此,與其說公允價值是計量屬性,不如說公允價值是各種計量屬性試圖最終達到的理想目標,公允價值代表了各種計量屬性的最終目標——公平交易。
二、公允價值與決策相關
從計量屬性角度看,公允價值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財務會計的發展方向。因此,其運用的范圍和程度的也就成了衡量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一個組織會計國際化程度的重要標志。2007年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在上市公司全面實施,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交易等準則中謹慎的采用了公允價值計量,有力推進了我國會計的國際化進程。與傳統的計量模式相比,以現值為代表的公允價值的使用為財務報表的使用者提供了與當期價格更為接近的信息。根據Feltham chlsom(1995)模型的解釋,公司價值主要由兩部分組成:(1)凈資產的賬面價值;(2)超額盈余的貼現。當會計計量趨于公允的話,凈資產的賬面價值將基本等于公司價值,未預期的超額盈余將幾乎等于零,這樣公允價值提供的會計信息將更容易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所理解和獲得。
三、公允價值計量在經營性契約中的應用
公平交易是產權的重要保護方式,與較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相比,中國的市場經濟尚處于發展期,各種類型的契約有其獨特的存在形式,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的影響公允價值的計量。在當前經濟轉型快速變遷而又缺乏良好產權保護的中國新興市場經濟中,不公平交易(關聯方交易)的比重較高,公允價值在促進公平契約的簽訂上就有了更廣闊的需求市場。
根據Watts(2003)的觀點,對公司的發展產生影響的契約主要有四種形式,契約中運用的會計信息,特別是公允價值信息,與契約形式之間存在相互的影響。
1.股權結構契約。契約觀將企業視為一系列契約的集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企業的經理和股東之間的契約。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企業股權的分散化程度越來越高,委托和受托的關系逐漸被淡化。盡管形式上委托者(股東)可以通過董事會對企業管理層實施控制,但是,實質上大多數股東僅以證券市場為媒介與企業間接溝通。大量分散的股東一般不再關注自己持有股份所代表的資產份額,而更重視其股份能夠帶來的收益或利得。在會計方面,股東更想了解企業當前經營狀況和未來經濟前景的信息,而以歷史成本為計量基礎的財務信息在表達企業當前經營狀況方面欠佳,在反映經濟前景方面也無能為力,這客觀上要求會計必須改革其計量體系,引入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所以,資本市場的發展、股權分散程度的提高是推動會計調整目標,進而改革其計量體系的最根本因素。
2.薪酬計劃契約。對于會計信息在報酬契約中的有用性研究,王克敏和王志超(2007)分析了以會計信息為基礎的高管薪酬契約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影響,發現高管報酬與盈余管理相關,但高管控制權的增加降低了高管報酬誘發盈余管理的程度。辛清泉等(2007)研究表明,當薪酬契約無法對經理人員的努力程度和經營才能做出補償和激勵時,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存在著因薪酬契約失效導致的投資過度現象。當公司的利潤指標包含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時,經理人可能更傾向于多做股票投資并及時將持有利得入賬。
3.包括稅收契約在內的政府管制契約。在政府管制較嚴的情況下如石油、電力等壟斷性行業,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將可能進一步暴露利潤,如果政府對高利潤行業進行嚴格管制,這些行業可能拒絕采用公允價值。雖然所得稅征繳過程中應納稅所得是獨立的,但是在所得稅基仍然依賴于公司會計信息的情況下,以及流轉稅的征繳依賴于公司發票上的的價格而不是現值的情況下,企業可能會為了避稅而拒絕采用公允價值(劉浩、孫錚,2008)。
4.對于會計信息在債務契約中的有用性研究,饒艷超和胡奕明(2005)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發現銀行在授信過程中不僅對財務信息高度重視,而且對有助于判別企業潛在風險的非財務信息(如公司治理)也很關注。在債務契約沒有明確約定的情況下,經理人員可能利用資產的公允價值升值來掩蓋資產流動性的實際降低(劉浩、孫錚,2008)。
從我國會計信息契約有用性研究的成果來看,制度經濟學對會計學術和研究方法的影響正在發揮作用,這也是改革開放過程中處在轉型經濟階段中國特色會計問題研究的必然選擇。
(作者單位:新疆會計干部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