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建來
美國,08年10月汽車市場同比下降32%,為17年來的最低月度銷量。
日本,08年10月汽車市場同比下降13%,為40年來的最低月度銷量。
歐洲27國08年前3個季度累計下降4.4%。
中國08年1~10月產銷量增長僅僅11%,是9年來的最低增幅。
汽車產業似乎已經成為金融風暴沖擊全球實體經濟的最好例證。但是,金融危機是導致美國三大集團瀕臨破產的元兇嗎?金融危機對中國汽車業會帶來哪些影響?機遇在哪里、應該采取哪些對策?
關于金融危機
誰都知道是次貸危機引發了金融危機,果真如此嗎?我建議您先記住兩個關鍵詞“You&Me”,英文的意思能看報紙的人都懂。音譯為“油&米”,我解讀為“石油+大米”。
美國經濟是消費拉動的,“幸福的”美國人民習慣于花完自己錢,再使用銀行卡超前消費、透支屬于兒孫的錢。07年年底開始,國際糧價(以米為主)飛漲,08年年初國際油價飛漲,全球爆發了一場不小的“石油+大米”危機!“石油+大米”是生產和生活必需品,聯動性自不必說。
危機的結果是“幸福的”美國人民感覺不幸福了,沒錢還豪宅貸款,也沒錢還透支的銀行卡借款。金融業緊張了,因為錢是他們墊付的!
在全球人眼里,美國銀行應該像美國國家一樣強大,房貸、透支的小錢本不放在政府眼里。房地美,房利美,雷曼兄弟銀根緊張的時候,美國政府真的就沒有把它放在眼里,倆字——不救!
糟就糟在金融業泡沫太大了。美國“先進的”金融理念、“貪婪的”銀行家們敢把原本只有一塊錢的資本,活活“衍生”為100塊甚至更多,看得我們欠發達國家目瞪口呆,羨慕不已。于是“石油+大米”之后的消費者不還房貸,不還銀行卡透支,導致金融業銀根緊張,進而泡沫破裂、爆發次貸危機、引發金融危機,進而影響到實體經濟。
總結下來:一方面生產和生活物資價格的飛漲,導致還款能力、消費能力下降,是外因;另一方面,無嚴格監管的金融業無節制的創造金融衍生品,像教唆犯一樣引誘百姓無節制的消費(零首付、零利息等),自己制造了巨大的金融泡沫,是內因。在內外因共同作用下,不發生“危機”才怪。這就是我能理解的美國式金融危機。
關于美國汽車業的危機
目前,美國三大汽車巨頭正在組團“忽悠”美國政府給予總額250億美元的緊急財政援助。救還是不救?這是美國政府面臨的二選一考試題。
是金融危機導致了美國汽車業發生危機嗎?瓦格納(通用總裁)們在國會游說時是這么說的。如果把美國三大巨頭目前面臨困境的原因歸罪于次貸、金融危機的話,美國國會精英們不會同意,連表決的機會都沒有給瓦格納們,美國貪婪的銀行家們恐怕就更不服氣了。
美國本土1000多萬輛的產量,1600萬輛左右的新車消費量,傲視全球。實際上,美國汽車業長期積累的難題不見得比我們少,這是內因。
首先從產品結構上看,美國轎車留給世人的印象是傻大黑粗,排量驚人。2007年,我在底特律觀摩美國SAE年會,與克萊斯勒員工談起了北京克萊斯勒300C。美國朋友居然不承認300C是“美國產品”,理由是“我們基本上不生產3.5L以下的轎車,那是為捷克開發的,供應歐洲市場”。給我的感覺是:天哪!大老美“真有氣魄”、“真有錢”!
這顯然已經不能適應全球能源緊張、環保形勢嚴峻的現實了。油料價格飛漲,開著油老虎滿街亂轉的美國消費者難以支撐也就不難理解了。
其次,從產品質量上看,美國轎車用一個字描述就是“糙”,與日、德轎車的精細程度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
第三,如果您有機會親眼去看一看美國汽車工人,看看那些肥胖的、嚼著口香糖,頭戴耳機、干三下晃兩下的工人們,您就會產生基本跟我一致的想法:看他們干活的樣子,根本就不該發工資!即使是這樣的勞動態度,什么勞保、醫療、社保、節假日一個也不能少,還動不動搞個勞資談判漲工資,罷工也像干活一樣隨便。
第四,我們一直在自我否定,“小而全,散亂差”,羨慕人家的集團化發展。組建大型航母當然好,但任何事物都是辯證的,都有一個“度”的問題。大也有大的難題,人浮于事、嚴重浪費、等級森嚴、層次過多、管理繁雜、反應遲鈍、決策緩慢、傲慢無禮甚至“大國沙文”。這些病癥大型集團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三大巨頭大到可以影響全球汽車工業,而這些病癥幾乎都有,也是一個也不能少,典型的肥胖病患者。
嗚呼!高耗能、低品質;高待遇、低效率;重病纏身的美國汽車業不發生“危機”才奇怪!難怪連大老美國會的精英們自己都將美國汽車業劃入“落后產業”,“不予表決”。
而外因是消費者沒錢換車,消費疲軟,市場嚴重下滑;次貸、金融危機,企業銀根短缺,借貸無門,引發實體危機。美國汽車業雪上加霜。
因此,美國汽車業的危機積蓄已久,終于在外力下爆發!次貸危機也好、金融危機也罷,僅僅是把已經無路可走的美國汽車業推上了懸崖而已。金融危機看似罪犯,實際上只是不小心碰掉了危重病人的輸液管!
關于金融危機對我國汽車產業的影響
金融風暴向實體經濟的轉移,已經對中國汽車產業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直接影響主要表現在:
第一,國內市場增長回落。在上述綜合因素作用下,消費信心受到極大影響,百姓不敢消費,不愿消費。1-10月汽車市場增幅創9年來最低,也創造了連續5個月環比下降的記錄。
第二,整車出口影響較大。年初,汽車行業預計全年出口將接近100萬輛。隨著金融危機向全球實體經濟的漫延,我國汽車整車出口前3個季度不足56萬輛,全年預計出口70萬輛左右。僅達到出口預期的7成。
第三,零部件出口影響開始顯現。我在前文已經描述了美國汽車產業積累危機的情況,罪不在金融危機。實際上,1-8月我國出口到美國的零部件變化情況進一步證明了1、3、5月正增長,其他5個月負增長。這說明,在危機爆發之前,美國市場需求已經開始萎縮。很多出口OEM企業通報的美國市場訂單壓縮幅度大約在15%-30%不等。真正的美國市場寒冬恐怕還沒有到來,關鍵看美國政府如何解開二選一考試題了。試題雖難,但答案肯定是“救”!就像一出悲喜劇,結局總是好的。要解開這個難題,美國政府首先要邁過兩道門檻:
其一,政治門檻。救吧,算不算“干預市場”行為?是不是也變成了“非市場經濟國家”?還能不能指責我國政府?

其二,經濟門檻。不救吧,涉及到支柱產業和關聯產業,嚴重影響美國經濟安全。況且,美國政府連“貪婪的銀行家”都救了,不救藍領工人于情于理恐怕都說不過去吧。
我們不討論救還是不救了,這是美國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