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榮
全球性經濟危機正迅速蔓延,被視為“救命稻草”的新興的中國市場也未能幸免。隨著產業鏈的急劇變化和困難的持久延續,經營良好的零部件廠商和經營困難的零部件廠商之間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美國廠商如此,中國廠商亦如此。結果只會是經營困難的零部件商將被兼并或破產,而經營良好的供應商將迎來發展壯大。
那么,在這段持久戰中,中國零部件廠商如何才能幸存下來?如何堅持住穩定經營并成功走向全球化?危機背后的機遇到底在哪里?記者特邀業界專家進行一番探討。
通過產業重組加快轉型
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委員陳光祖
經濟危機對一些地方是危機,對另一些地方就是機遇。1929年美國大危機時很多美國人跑到前蘇聯去,搞科研、建鋼廠、造汽車,成就了前蘇聯的工業化。所以,我們現在既要防范經濟危機的危害,又要尋找發展的機遇,讓中國零部件業受益。
面對經濟危機,我們或許因為全球化程度不夠反而得到一點好處,但這并不意味著不搞全球化。事實上,在全球化基礎上加快零部件的轉型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浙江有400多家企業做同一個零部件,而且也沒有一家品牌,這么大的實力完全可以組織起來,進而組織起一個產業鏈,提高生產效率、提高市場競爭力,同時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其實,就是在目前不利的條件下著力進行產業重組。我們不能再陶醉在產銷多少萬臺,一定要把“轉型”擺在第一位。
目前,最大的好處就是企業已經認識到不精益求精都不行了。
政府也要乘這個機會成立國家汽車創新工程,把零部件搞起來,把零部件數字化搞起來,把最關鍵的十幾個產品搞起來,未來中國汽車就沒問題了。
建立海外戰略聯盟伙伴關系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零部件部部長閆建來
經濟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已經開始顯現。對于我國零部件企業的影響,一方面表現在對OEM配套企業沖擊非常大,從最近外商采購訂單情況來看,在我國的訂貨量下降了至少15%-30%另一方面屬于正面影響,即零部件售后市場由于消費者從買車轉向修車而有所拉動,無論美國、日本還是我國都有相同趨勢。
面對以上影響,我國本土零部件企業要在危機中生存下來、逐步壯大就必須學會把握機遇。一是在目前國外同行舉步維艱的時期,抓住與之從原來的競爭關系轉向戰略聯盟伙伴關系的時機。比如,采取人性化手段,減短外商貨款回籠時間或進一步降價,為未來企業聯盟打好基礎。二是趁著危機國外廠商即將加大我國OEM供應量份額的同時,迅速提升我國零部件企業在國際合作中的地位,減少合作中被擠出的機會。三是積極參與外資零部件的重組,抓住機會鞏固原有供應鏈,并且進一步拓展銷售渠道、引進需要的先進技術,加快向外向型制造企業的轉變。
當然,08年前10個月,我國汽車工業也創下了9年來增長最低點9%,國內零部件業也開始緊縮,這就要求我們加緊采取措施調整和完善自身,概括為八個字就是:結構調整、技術升級。市場結構調整,零部件企業要向外向型企業轉變,實現供給市場出口、整車配套、售后市場“三三制”原則:人力資源結構調整,改變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精簡人員;人才結構調整,要抓住機會吸納國外短缺人才;還有銷售結構調整、加強技術升級等等。
整合供應鏈進入全球市場
深圳航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楊洪
對汽車產業而言,金融危機加重了從2008年4月開始的市場蕭條,各級廠商或多或少的都出現壓貨、壓款現象,中國汽車零部件短期內的蕭條是不可避免的:當然,也應該注意到與威脅并存的機會。
我國零部件企業的機遇在于國家近期出臺了“十條措施”和“七項工作”,推出了4萬億投資計劃,它對加快公路建設,促進居民消費,支持擁有自主品牌、核心技術的產品出口,促進企業加快自主創新、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都提供了政策和資金支持,這一系列措施將給我國零部件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要度過此次危機就必須抓住機遇,必須堅持自主創新、加大研發投入,掌握核心技術,以客戶需求為導向,提供高性價比的產品,做專做強;同時在全球市場上,雖然整車廠進行整合和洗牌,但終端市場不會減少,在短期停頓后又會進入上升通道,全球一體化也將帶來全球資源的整合,給中國零部件企業進入全球市場,整合供應鏈提供了很好的機遇金融危機還促使整車廠的產業升級,比如原材料的替換方面,就給掌握新材料,新技術的零部件企業提供了更多的機遇。
預計從09年下半年開始,國家宏觀積極政策的作用開始顯現,同時,經濟危機對產業的升級,行業的整合和洗牌效果初顯。從汽車總量上預計,到09年年中會達到最低點,零部件企業到時日子最難過,但是,隨著09年年末整車廠經營開始逐漸呈上升趨勢,零部件企業日子也會逐漸好過一些。
長期來看,特別是在國內市場和俄羅斯等新興市場,汽車零部件行業仍有足夠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