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善永
很多人患糖尿病后,早期無明顯的“三多一少”癥狀。直到病情嚴重時,因為其他癥狀就診才被發現。糖尿病性排尿障礙就是其中之一。
劉大爺剛剛60歲,就有排尿不暢的老毛病,有時小肚子脹得溜圓,明明憋著尿,可是就是尿不出來:有時又不知不覺地尿濕了被褥。眾人說他是前列腺肥大,但醫生給他做了肛診,摸到前列腺并不大,也不硬,沒有結節。B超檢查前列腺大小在正常范圍內。后來進行全面檢查,發現他的尿糖陽性,血糖是正常值的2倍多。原來他患的是“糖尿病性排尿障礙”。
半年前,李奶奶無意中發現小腹部有一腫塊,不痛不癢,沒有在意。誰知腫塊越長越大,精神也大不如前。兒子帶她去市里一家大醫院檢查,發現肚子里長了個瘤子。CT見腹腔內有一囊性腫物,腹腔臟器被推壓移位,而且怎么也找不到正常的膀胱。莫非腫物就是一個高度尿潴留的神經性膀胱?醫生趕緊叫護士拿來導尿管插上,只見李奶奶的腹部腫塊隨著尿液流出越來越小,最后竟完全消失了。經過全面檢查,李奶奶患的是糖尿病,尿潴留是糖尿病并發癥的一種臨床表現。
糖尿病引起的排尿障礙又叫“糖尿病性膀胱病”,其癥狀主要表現為下腹膨脹、尿急、尿頻、小便淋漓不盡、排尿時間延長、尿線無力、排尿與中斷交替出現,癥狀酷似前列腺增生的早期或老年性尿失禁。糖尿病除了可引起心血管病變外,還可使腎臟和神經系統也遭到損害。支配膀胱逼尿肌和括約肌活動的是植物神經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患糖尿病時,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膀胱逼尿肌或膀胱括約肌發生功能障礙或功能不協調,排尿過程便不能正常進行,進而導致尿潴留。此時,患者所謂的小便并非是通過正常神經反射的排尿,而是一種溢尿。因此,雖然排尿的次數多,但尿量減少,日積月累,膀胱就越脹越大,甚至像個腹腔腫瘤。近年來,臨床發現在糖尿病病人中,該并發癥并非少見,應引起大家的注意。
1.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糖尿病:盡管糖尿病性膀胱病是糖尿病的并發癥,但它與糖尿病的嚴重程度并不平行。有的隱性糖尿病患者臨床還沒有發現糖尿病癥狀,就出現了排尿障礙,所以很容易誤診。
2.糖尿病性膀胱病臨床分3種類型:(1)膀胱逼尿肌無力引起尿潴留,表現為下腹膨脹、有尿排不出,膀胱殘余尿量可達數百毫升(正常為50毫升以下),很像是前列腺肥大的排尿困難;(2)膀胱括約肌失控引起尿失禁,表現為尿急、尿頻、小便淋漓不盡,很像前列腺增生的早期或老年性尿失禁;(3)膀胱逼尿肌與括約肌不協調引起的排尿障礙,主要表現為排尿時間延長,排尿與中斷交替出現。
3.應除外前列腺疾病:老年男性在診斷糖尿病性膀胱病之前,一定要排除前列腺疾病引起的排尿障礙。一般通過肛門指診和B超即可做出鑒別診斷。一時判斷不清時,可通過試驗性治療加以區別。治療糖尿病的措施可使糖尿病性膀胱病的癥狀明顯好轉,而對前列腺疾病引起的排尿障礙毫無效果。
4.糖尿病性膀胱病通過治療,癥狀可以緩解或消失。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包括:(1)樹立信心,只要堅持不懈地積極治療,就能取得滿意的效果。(2)合理控制飲食,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增加蛋白質、脂肪的進量。多食用低糖并富含蛋白質、纖維素、飽腹感強的粗糧。(3)積極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以防止感染。(4)有效控制血糖。(5)服用某些改善植物神經功能的藥物,可使癥狀逆轉。但若糖尿病得不到持續控制,排尿障礙也會伴隨糖尿病的復發而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