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孫中山的“心心性文明”思想,是基于時代與實踐的需要,在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道德人文主義的基礎上,積極吸納西方優秀文化成果,形成的以道德文明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其內涵是豐富深刻的,對我們今天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之道德文明建設仍有借鑒價值。
[關鍵詞]孫中山心性文明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B82-0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1539(2009)05-0096-05
孫中山是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在反帝反封建斗爭中,在“以建民國,以進大同”的理想激勵下,提出了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給后人留下了許多值得珍視的精神財富。其中“心性文明”是他在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道德人文主義精髓的基礎上,積極吸納西方優秀文化成果,形成的以道德文明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對我們今天道德文明建設仍有借鑒價值。
一
孫中山的“心性文明”思想源自于儒家的“心性論”??鬃邮恰靶男哉摗彼枷氲淖钤缣剿髡?。他的“心性論”思想是通過“仁”、“禮”的關系表現出來的。“仁”就是“仁者愛人”,體現的是內心世界相愛、關心的自律道德精神;“禮”是指禮法,合乎周禮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的行為規范,具有外在規定他律的道德意義??鬃舆@種“仁”、“禮”相結合的“心性”觀,是儒家“心性論”形成的思想來源,也“為儒家心性論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孟子在“人性善”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孔子的“心性論”。孟子認為,人具有先驗的“善性”,也就是說,人天生就有道德之心,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之“四心”(《孟子·公孫丑上》),是感情的“四端”的萌芽,是產生“四德”,即“仁、義、禮、智”的內在依據和本源??梢?,孟子的“心性”實際上是一種道德之心、道德之性。這種對“心性”的認識,不僅構成了孟子心性思想的基礎,在某種程度上也構成了中國傳統心性之學的思想來源。
孫中山的“心性文明”是以中國傳統道德人文主義為基礎,并吸收西方有用的價值成分加以改造而形成的新思想。孫中山在談到他的思想來源的時候寫道:“余之謀中國革命,其所持主義,有因襲吾國之固有思想者,有規撫歐洲之學說事跡者。有吾所獨見而創獲者?!薄O中山非常推崇中國傳統的“固有道德”。他認為,“持中國近代之文明以比歐美,在物質方面不逮固甚遠,其在心性方面,雖不如彼者亦多,而能與彼頡頏者正不少,即勝彼者亦間有之”,“我中國是四千余年文明古國,人民受四千年道德教育,道德文明比外國人高若干倍,比及外國人者,只是物質文明”。所以,“我們現在要恢復民族的地位,除了大家聯合起來做一個國族團體以外,就要把固有的舊道德先恢復起來。有了固有的道德,然后固有的民族地位才可以恢復”,但孫中山對中國“固有的道德”并非盲目推崇,而是加以改造地吸收。他在對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固有的道德”的取舍、存廢問題上,將“固有的道德”與民主革命的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賦予它們以新的時代內容。孫中山在講到“忠”時,認為:“我們在民國之內,照道理上說,還是要盡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國,要忠于民,要為四萬萬人去效忠。為四萬萬人效忠,比較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好道德還是要保存?!边@實際是宣傳愛國主義思想,批判封建的“忠君”道德。他在談到“仁”時,指出:“仁之種類,有救世、救人、救國三者,其性質則皆為博愛?!边@樣,孫中山將中國傳統的“仁愛”與西方資產階級的“博愛”思想有機結合起來。關于“信義”、“和平”,孫中山認為,中國人對于朋友和鄰國是講信用的,比外國人好得多,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我們對于這些好道德要發揚光大。孫中山并未囿于中國傳統的“固有的道德”,而是采取開放的態度對待西方近代的文明成果和道德學說。他指出:“文明進步是自然所致,不能逃避的。文明有善果,也有惡果,須要取那善果,避那惡果?!睂O中山將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人道主義思想納入自己的“心性文明”思想之中,并根據中國的“民情國史”加以闡發,以適應近代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需要。孫中山在論述“心性文明”建設時十分注意自由、平等、博愛與三民主義之間的關系。他認為,自由與民族主義相通,平等與民權主義相通,博愛與民生主義相通。這樣,實際上就把近代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的精神,融入到了三民主義學說之中。以自由、平等、博愛作為調適人與人之間、個人與國家以及社會之間的關系既是政治學的,也是倫理學的。這是孫中山“心性文明”思想的突出特點??梢哉f,孫中山的“心性文明”思想是從人內心道德層面人手而謀求國民自我覺悟與精神進步,進而完成改造與富強國家的社會政治理想的方案。
“心性文明”是孫中山革命生涯的經驗總結,是經過長期思考形成的理論成果。孫中山早年最欽慕西方物質文明。1878年,當他登上去檀香山的遠洋海輪時,西方物質文明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隨著對西方文明的頻繁接觸,深感中西物質文明之差距,希望中國能夠“步武泰西,參行新法”。在孫中山看來,造成中西文明差距的根源,在于中國教化文明衰落之故?!敖裉煜轮畬W教亦已久矣,古之庠序無聞焉,綜人數而核之,不識丁者十有七八,婦女識字者百中無一。此人才(安得)不乏,風俗安得不頹,國家安得不弱?此所謂棄天生之材而自安于弱,雖多置鐵甲、廣購軍裝,亦莫能強也!”所以,要縮短中西文明之差距,必須復興教化文明。但孫中山倫敦蒙難之后,思想又發生了變化。他通過對中國現狀和前途命運之思考,進一步認識到,僅僅靠復興教化文明,“用輸入物質文明的方法不能改良中國”,必須借鑒西方先進的政治文明,實行西方的共和正體,“建立一個賢良政府”。然而,辛亥革命失敗后,孫中山的思想再一次發生了變化。他在總結失敗的教訓時,認識到革命和建設要取得成功,必須將四萬萬人的孤力凝聚成“群力”,這種“群力”要“以人民心力做基礎,為最足靠”。孫中山進一步強調“心力”對建國之作用:“政治隆污,系乎人心之振靡。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也。心之為用大矣哉!夫心也者,萬事之本源也。滿清之顛覆者,此心成之;民國之建設者,此心敗之也?!睆倪@個觀點出發,他認為:“是以建國之基,當發端于心理?!睂O中山這里所講的“心”就是“心性文明”,他把發展“心性文明”,叫作“心理建設”??梢?,孫中山對“心性文明”的認識,不僅反映了近代中國人民對西方文明認識的一般規律,而且反映了他們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艱難曲折過程。
二
大同社會是孫中山孜孜以求并為之奮斗終身的理想社會目標。何謂大同社會?孫中山在《建國方略·心性建設》中解釋道:“人類進化之目的為
何?即孔子所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化現在之痛苦世界,而為極樂之天堂者是也?!憋@然,孫中山與孔子的大同社會的基本范式一脈相承??梢哉f,孫中山為實現“大同社會”的“心理建設”,即“心性文明”建設而做的努力,貫穿著以道德為核心內容的儒家人文主義的情結。道德文明一心性文明一大同社會,這既是孫中山大同思想自身的邏輯演進,也是他構建大同社會的一條獨特的道路設計。那么,孫中山的“心性文明”主要涵蓋哪些內容呢?
1.“八德”、“八目”是孫中山“心性文明”思想的基礎。在孫中山看來,恢復中國“固有的道德”,就是要恢復“八德”。他曾說過:“講到中國固有的道德,中國人至今不能忘記的,首先是忠孝,次是仁愛,其次是信義,其次是和平?!薄斑@些舊道德,中國人至今還是常講的?!背藛拘阎袊逃械牡赖隆说?,孫中山特別稱頌《禮記·大學》中高揚的“八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認為,這段話“把一個人從內發揚到外,由一個人的內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像這樣精微展開的理論,無論什么政治哲學家都沒有見到,都沒有說出,這就是我們政治哲學的知識中獨有的寶貝,是應該要保存的”?!鞍四俊敝允艿綄O中山如此高度評價,主要在于它強調由個人的自我道德完善人手,逐漸推向家庭倫理的和諧,社會人際關系的協調,最后達到國家大治、社會大同。
2.自由、平等、博愛是孫中山“心性文明”思想的原則。孫中山結合中國的國情,對自由做了較為全面的闡述。他認為,自由首先是指國家和民族的獨立、自主和自由;其次,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應享有的各種自由權利,比如言論、出版、游行、集會、信仰、結社等。在他看來,民族與國家的自由要高于個人自由,自由這個名詞“萬不可再用到個人上去,要用到國家上去。個人不可太過自由,國家要得完全自由”,要“犧牲一己之自由,以謀公眾之自由”。孫中山進一步分析強調民族與國家自由高于個人自由的原因:“因為中國受列強的壓迫,失去了國家的地位……所以現在的國家是很不自由的。要把我們國家的自由恢復起來,就要集合自由成一個很堅強的團體?!睋Q言之,只有在爭得了國家和民族的獨立、自由后,廣大人民的自由權利才能得到有力的保障。關于平等,孫中山認為中國存在兩種不平等的現實:一是人為的不平等;二是天生的不平等。首先應該清除人為的不平等。為此,要用三民主義建設一個極平等的國家,“民族主義,即掃除各族之不平;民權主義,即是掃除政治之不平;民生主義,即是掃除社會之不平”。當所有這些人為的不平等因素被鏟除后,人民才能真正享有平等。對于天生的不平等,孫中山主張通過發揚為眾人服務的道德心,使之平等。他強調:“雖天生人之聰明才力有不平等,而人之服務道德心發達,必可使之成為平等了。這就是平等之精義。”顯然,孫中山關于為眾人服務以實現人人平等之途徑,是很有見地的。關于博愛,孫中山將它與中國傳統“仁愛”結合起來分析,很有創造性。他認為仁愛就是博愛。他說:“仁之定義,如唐韓愈所云,‘博愛之謂仁,敢云適當。博愛云者,為公愛,而非私愛”,“能博愛者,即可謂之仁。”但他又指出:“我國古代,若堯舜之博施濟眾,孔丘尚仁,墨翟兼愛,有近似博愛也,然皆狹義之博愛,其愛不能普及于人人。”孫中山看到堯舜的“博施濟眾”,孔子的“尚仁”,墨子的“兼愛”雖近似博愛,但還只是“狹義之博愛”。在這里,孫中山論證了古代仁愛的狹隘性,就是“其愛不能普及人人”。孫中山主張博愛應是“為人類謀幸?!钡摹皬V義的博愛”。
3.“為眾人服務”是孫中山“心性文明”思想的核心目標。孫中山一直倡導為眾人服務的人生觀。孫中山認為,國家之本,在于人民;人心就是立國的大根本。由此,孫中山指出:“近代人類立志的思想,是注重發達人群,為大家謀幸福。”“人人當以服務為目的,而不以奪取為目的。聰明才力愈大者,當盡其能力而服千萬人之務,造千萬人之福。聰明才力略小者,當盡其能力以服十百人之務,造十百人之福?!睂O中山認為,有聰明能力的人為眾人服務,是道德上的新潮流。他指出:“現在文明進化的人類,覺悟起來,發生一種新道德。這種新道德就是有聰明能力的人,應該要替眾人來服務。這種替眾人來服務的新道德,就是世界上道德的新潮流?!币虼?,上至總統、下至政府官員及工作人員都是人民的公仆,其職責就是為眾人服務,為全體國民謀幸福,當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民眾利益發生沖突時,“必須犧牲一己之自由平等,絕對服務國家,以為人民謀自由平等”。
4.合作、互助是孫中山“心性文明”思想的實現途徑。孫中山對互助原則非常推崇,甚至把它看作事關國家生死存亡的大問題。他說:“社會國家者,互助之體也;道德仁義者,互助之用也;人類順此原則則昌,不順此原則則亡?!睂O中山認為“互助”是“人性”區別于“獸性”的關鍵所在,少了“互助”,人類就不成為人類,社會也就失去存在的基礎。孫中山把互助分為社會互助與國際互助。社會互助主要指各階級間經濟利益的調和;國際互助是指外國帝國主義幫助造成中國的民生主義,使這兩種經濟力互相為用。
5.發揚王道文化,是孫中山“心性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王道是相對于霸道而言的。王道重仁義,霸道重強權。王道,天下為公;霸道,以強凌弱。正如孫中山自己所說的:“東方的文化是王道,西方的文化是霸道;講王道是主張仁義道德,講霸道的是主張功利強權?!睂O中山指出:“王道文化”由于其“仁義道德”、“正義公理”而是“真文化”,能使社會前進;“霸道文化”由于其“功利強權”、“壓迫人”而不能“當作文化”,能使社會后退。因而,孫中山主張用王道文化、用中國“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礎,去統一世界,成為一個大同之治”。
綜上所述,“心性文明”是孫中山從近代中國社會的時代需要出發,結合自己長期革命實踐的經驗反思,以道德為基礎,進而探索出的一套文明國民、文明國家的理論方案。
三
毋庸諱言,由于歷史的局限性,孫中山對“心性文明”的探索,還只是初步的、粗略的,甚至還存在著一些缺陷。比如,他沒有也不可能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對傳統道德的某些封建成分進行深入剖析和批判,表現出一定程度的不徹底性;對自由的認識失之偏頗,認為中國人向來是很自由的,沒有受過不自由的痛苦;過分強調道德及人的主觀精神在整個社會中的作用,認為“有道德始有國家,有道德始有世界”,只要“人人尚道德,明公理”,人類就可除國界而進于大同”。但不能因孫中山認識上的局限性,而否定孫中山“心性文明”思想對現代社會的指導意義。孫中山的“心性文明”思想為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建設新時期的道德文明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啟示。
1.要深入挖掘本土道德思想資源,積極吸納國外優秀道德文化成果,建設適合我國國情的道德文
明,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精神支撐。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蘊含著十分豐富的道德文化,尤其是儒家道德人文主義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國得以穩定、有序、發展、進步的根基或精神動力。孫中山從近代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的現實出發,提出要恢復“固有的道德”,以“心性文明”達到“以建民國,以進大同”之目的。今天,道德文明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道德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特殊社會現象,通過規范約束人們的行為,調整著人們之間的利益和關系,使人們的行為符合社會規范,維持社會秩序,從而保持社會和諧。因此,道德文明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支柱。新時期的“道德文明”建設,要重點對我國本土道德資源進行挖掘,去其糟粕,吸取精華,同時,通過不斷吸納國外優秀的道德文明成果,從而推動適合我國國情的道德文明建設,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以“八榮八恥”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提出是時代的呼喚,也是中國優秀道德文明的概括與體現,同時為新形勢下全社會的道德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內在精神動力,為推進公民道德建設發揮了積極的支撐作用,更為和諧社會構建提供了正確的道德價值導向。
2.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大力倡導新時期為人民服務的道德風尚,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之基本道德準則。新時期,我們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堅持以人為本,實際上就是堅持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這既是對“替眾人服務”等傳統“民本”思想的繼承與升華,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同時也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所從事的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必須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因此,以人為本,把為人民服務作為道德文明建設的核心,是社會主義道德區別和優越于其他社會形態道德的顯著標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把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貫穿于各種具體道德規范之中,落實到各種具體的行動之中,應當使每個公民都在本職崗位上以不同形式做到為人民服務。這樣才能逐步形成健康有序發展的社會主義良好道德風尚,從而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3.要把修身內省、陶冶人格,不斷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質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之根本。注重道德內省自律和陶冶人格是中國傳統道德的基本內容??鬃釉浾f過,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不僅要“修己以敬”,而且要“修己以安人”,以至于“修己以安百姓”。儒家的另一個代表人物孟子也說過“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在儒家看來,修己與安人,內圣與外王,修身齊家與治國平天下,是推己及人、由內而外、互相聯系、不可分割、渾然一體的。孫中山繼承了這些儒家思想學說,將個人的道德修養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大同世界的美好理想聯系起來考察,提出“國家之本,在于人民”,“人心就是立國的大根本”。因而,治國必先修身,“我們要造成一個好國家,便先要人人有好人格”。孫中山通過“八德”、“八目”的道德標準,設計了一條由個人的修身內省、陶冶人格,實現家庭和諧,進而推進社會人際關系之協調,最后達到國家大治、社會大同之路。這是中國治國平天下的獨特道路,它對我們的重要啟示,就是要把人們的道德素質的培養,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任務,不管什么時候都不能離開這個根本,正如胡錦濤同志所說,“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是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沒有良好的道德規范,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
4.要把誠信、仁愛、互助的道德觀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之道德基石。如果說修身內省、完善人格,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質,是構建和諧社會之根本,那么,誠信、仁愛、互助則是實現修身內省、完善人格之關鍵。中國自古以來就崇尚誠信、仁愛、互助,把誠信看作是“立人之本”、“立政之本”、“進德修業之本”;把仁愛看成是倫理道德的核心,是調整人與人關系的最基本原則;把互助看成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天性,是仁愛的具體體現。孫中山繼承了這些傳統的道德思想,把誠信、仁愛、互助看作是他“心性文明”建設的基本要素,是實現他“大同世界”道德文明的基石。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當是人與社會之間關系協調、人與人之間關系融洽的社會?;バ?、互愛、互助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內耗和摩擦,有助于構筑良好的人際環境,消除矛盾激化的潛在因素;有利于增加社會的價值認同和凝聚力,進而激發社會的活力和創造力。沒有互信,人際關系緊張,就不會有互愛;沒有互愛,就沒有助人的動機,就沒有互助;沒有互助,社會就會出現不均,就會導致社會矛盾的激化,引起社會的失序,所以,沒有互信、互愛、互助就不會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5.要把以“和為貴”、“協和萬邦”的道德觀作為我國處理國際關系,構建和諧世界的道德原則。追求“和諧”與人類持久和平是幾千年來中國人始終為之奮斗的目標和價值理念。從《周禮》中的“以和邦國”,到《論語》中“天地人和,禮之用,和為貴”,再到以“和”為核心內容的集大成《中庸》與《禮記》的分離,都表明中華文明歷來主張強不執弱、富不侮貧、協和萬邦、萬國咸寧的和合精神。孫中山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用中國“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礎”,去統一世界,去實現世界大同,這實際上是對中華民族“和”道德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新時期,我國提出和諧世界的新理念,與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緊密相連,并深深根植于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精髓和中華文明的深厚根底。相信,以“和”的道德理念作為處理國際關系的原則,通過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對“以力服人”的霸道,終會實現國際間的和平與合作,推進世界的和諧與發展。
據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孫中山的“心性文明”思想,是基于時代與現實的需要,通過對長期革命實踐的經驗總結,在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納西方優秀文化成果而形成的以道德文明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其內涵是豐富深刻的,意義是深遠的。
(作者:王成禮中國礦業大學文學與法政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江蘇徐州22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