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轉型期的中國而言,如何及時、有效、平穩、妥善地處理各種類型的危機事件已經成為今后一定時期內我國各級政府必須面對的重大挑戰,然而在我國現實生活中卻經常可以看到地方各級政府在處理各種重大危機事件時不同程度地表現出對政治責任、經濟責任的倚重以及對道德責任的漠視。它直接影響到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權威和形象,直接影響著我國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影響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關鍵詞]政府危機管理道德責任
[中圖分類號]B82-0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1539(2009)05-0078-03
我國目前處在危機事件的高發時期,頻發的危機事件已經成為社會管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重大挑戰。危機事件管理成為我國各級政府都必須認真對待的重要問題,它甚至比任何常規管理都更能考驗一個政府的治理結構和治理能力。
一、危機管理中政府道德責任缺位的表現
對于轉型期的中國而言,如何及時、有效、平穩、妥善地處理各種類型的危機事件已經成為今后一定時期內我國各級政府必須高度重視的重大挑戰,它直接關系到政府、黨在人民心目中的權威和形象,直接影響著我國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影響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然而在我國現實生活中卻經常可以看到各級地方政府在處理各種重大危機事件中不同程度上表現出對政治責任、經濟責任的倚重和道德責任的漠視。政府往往在危機事件處理中因過分強調所謂的政治穩定、社會穩定而倚重政治責任忽視道德責任,比如政府不顧誠信準則而隱瞞重大安全事故,或不敢負責層層上報從而貽誤最佳處理時機等,都是重政治責任輕道德責任的表現。各級地方政府在危機事件來臨時,其思路、表現、處理模式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相似之處。首先考慮的是危機事件是否會影響本地社會穩定和經濟滑坡,其次想到的是危機事件是否會影響到為官一任的官聲政績,最后才想到的是如何處理危機把損失降到最低。于是就有了某些政府一再封鎖消息上欺中央下負百姓,就有了近年來種種上訪被抓、記者被逐,封口費、安定團結獎等不和諧之音。這充分暴露出了政府官員在突發性事件中道德準則意識的缺失,這使官員的危機應對決策缺少了人情味而招致批評和怨恨,造成政府威信下降,形成了不必要的對立,導致人民群眾與政府在心理上的疏離以及政府公信力的下降。
二、政府在危機管理中應承擔的道德責任
在危機管理中,我們首先應該明確政府危機管理的道德內容。政府應對重大危機道德責任的具體內容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應堅持生命價值優先原則。人是以生命的方式存在的,離開生命一切無從談起。政府應對危機時,要以人的生命為優先考慮。在人們一般的道德直覺中,占重要地位的一項原則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因此,就政府而言,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為了大多數人的生命和安全而犧牲個別人的生命是值得的。就個體而言,如果自己不幸成為自我犧牲的候選人,那么也應勇于作出這種生命的奉獻。然而,這種道德直覺的失誤就在于用考察人際利益關系的方法來考察人的生命問題,而忽視了人的生命是一種極其特殊的存在,與財產、利益等“身外之物”有著本質的區別。人的生命有其存在的理由,這個理由必須從其自身尋找,也就是說,它存在著,就有其存在的客觀價值。“對于幾乎所有的人而言,在幾乎任何情況下生命的主觀價值都是無限的。”就此而言,一個人的生命權是任何個人或政府機構都不可剝奪的。生命的獨特性表現在生命構成了一個人行使所有其他權利的前提條件。因此,生命權原則上講不允許讓位于另一種權利。一個人的生命價值永遠高于任何一種物質利益方面的價值。無論何種情況,都不允許出于經濟利益的考量而犧牲人的生命或人的健康,這不僅包括不應要求民眾在危機事件中為了搶救集體財產而甘冒生命風險。生命的獨特性還表現在生命價值間的不可比性,不可掂量上,這就決定了即使是為了挽救許多人的性命,也不允許故意剝奪某一無辜者的生命。人的生命是唯一的,不可逆的,生命的代價是無可補救的。也就是說,個體生命之間完全是等價的。從質的角度看,個人生命之間完全同質,在生命都是唯一性的、不可逆的、珍貴的這一點上,人與人之間是毫無差別的,所以康德講人命有價值但無價格。對于每個人而言,其價值都是無限的大,人命在價值上具有不可比性,個體的生命價值具有終極性。政府應對危機時,應反對用功利主義的利益觀念來考量人的生命,因為它對人的生命的考量與評價利益化和價格化了,從而導致政府應對危機時重政治責任和經濟責任,而輕視或忽略道德責任。
第二,應遵循政府誠信原則。政府誠信是指行政主體(包括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職人員)在進行決策、行使職權、履行職務時應遵循的基本行為規范,是行政主體在與其他主體(公民法人或其他國家)的交往中建立的,履行某種承諾的意志和能力。根據現代契約論,政府產生的合法性基礎是公眾通過選舉制度授權予政府,從而在公眾與政府之間形成一種以行政權為中心的政治委托代理關系。政府的權力來自公眾。政府必須按照公眾的要求慎重使用被賦予的權力為公眾提供良好服務,即公眾是政治委托人,政府是政治代理人,公眾與政府的關系建立在政治信用的基礎上。正如哈貝馬斯所言:“合法性意味著某種政治秩序被認可的價值。”而公眾之所以愿意將行政權委托給政府行使是由于公眾作為信任方希望政府能提供諸如維護和平與安全、保護產權等公共產品,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從而不斷增進自身利益。與此同時,政府作為信用方也可以從代理公眾行使政權獲得諸如政府組織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
根據這種理解,政府誠信原則的具體內容包括:政府要求真務實,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出穩定的政策,為公民法人提供良好的政策產品,對自己的行為或者承諾應守信用,即言必行,行必果;公職人員要勤勉高效,廉潔奉公,秉公執法,忠實于人民。這既包括觀念、情感、意志等因素,又包括品質、行為和實踐能力,應對危機事件時,政府不能為了秩序、穩定和團結等而欺上瞞下,報喜不報憂,朝令夕改。不能為了利益、效益等假造政績等,政府應該講誠信。政府誠信是社會誠信的基礎,在整個社會誠信體系建設中居于核心地位,對消除信用危機,建構良好信用制度,構建和諧社會有重大意義。政府誠信主體相對于其他社會主體具有特殊的社會地位,這要求政府應對危機事件時,應該信息公開化,讓公眾知情,這樣不僅體現了政府誠信,而且又更好地維護了社會的秩序與穩定。
第三,應堅持政府道德責任原則。政府在危機事件管理中不僅要關注利益福利和效益,而且還要關注道德,政府道德責任是解決危機事件不可或缺的途徑與方法。政府及其官員在重大危機到來時,應勇于承擔責任,承擔風險,承擔道德責任。政府道德責任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時,所應承
擔的道德義務及違反道德義務應承擔的后果,如否定性評價、道義譴責、糾錯問責等。政府道德責任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政府應承擔的道德義務,如政府的廉潔高效,遵紀守法,使自身成為全社會的道德楷模,加強社會道德建設,實現社會公正,公正執法,尊重保護人權等,可稱為第一政府道德義務;二是政府違反道德責任所應承擔的后果,如道義譴責、公開道歉、失信補償、引咎辭職等,可稱為第二政府道德義務。
三、政府在危機管理中承擔道德責任的具體路徑
危機管理中政府道德責任具有以下幾種特性。(1)政府道德責任體現了政治性與社會公眾性的統一。政府的思想道德作風情況,直接影響到國家與政府自身的形象,關系到國家政治的穩定、社會的團結和政府的合法性。(2)政府道德責任體現了規范性與靈活性的統一。政府道德責任是一種要求更高,更為嚴格,較為穩定的道德責任。因此不少國家對道德責任進行立法。在對政府道德責任進行規范化的同時,還需要保持相應的靈活性,以適應社會新的需求。(3)政府道德責任體現了自律性與強制性的統一。政府的道德責任是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是帶有強制性的義務。政府機構執掌著公共權力,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其道德素質狀況直接關系到國家、社會公眾、政府自身的利益。因此,政府的道德責任必須接受國家法律和社會公眾的監督,將政府道德責任自律性與強制性統一起來。
第一,關心群眾疾苦,維護社會公正。政府應對危機時,既要重視人民群眾的利益和疾苦,又要維護社會公正,還要堅持高效率。只有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政府才能很好地應對危機。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指出,要做到“五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努力實現“五個統籌”是政府的政治責任,同時也是政府的道德責任。
第二,文明執法、尊重和保護人權。在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方略的指導下,我國政府強調法治,同時也強調以人為本的德治,尊重公民的人格和法人的名譽,維護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樹立了政府良好的道德形象。但是有些行政主體不重視公民的申辯權、知情權、聽證權,在執法過程中濫用職權,作風霸道,甚至肆意侵犯公民的人身權,這些行為敗壞了政府的形象,損害了政府與群眾的關系,回避了社會矛盾,甚至引發了群體性事件,破壞了社會穩定。我國憲法明文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因此,文明執法、尊重和保護人權要作為政府的一項基本道德責任。政府道德責任還應體現民主精神,自覺接受社會的監督。
第三,接受監督,實行政務公開和政府官員個人情況公開制度。對涉及廣大群眾利益的行政管理措施和手段要實行聽證和報告制度,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從而推進政府官員的道德典范作用。“一切存在著社會秩序危機的時代都是與道德的失范同時出現的,而且首先是由于掌握公共權力的人們破壞社會共同體的道德原則和規范,敗壞社會風氣,進而引發了整個社會的道德價值的喪失。”因此應建立一套自我糾錯機制,一是政府向社會公開道歉機制,二是行政失信補償機制,三是政府官員自我問責機制。這種機制是一種道德良知的自我譴責,是領導干部應有的道德底線。接受監督、自我糾錯有利于增強政府道德責任感和改善政府道德形象。
第四,提供公共物品,推動社會發展。政府正是在市場失靈之處確立了自己存在的空間,同時獲得了對社會生活干預的合理化理由。政府有義務維護國家的安全,處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制定和執行各種各樣的法律、政策和規章,建立和維持良好的社會秩序,調節市場供求關系,建設道路、交通等公共設施,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抓好教育,搞好醫療衛生服務,預防疾病流行,防災減災,保持生態平衡等。現實生活中政府在社會發展方面的道德責任,主要表現在它提倡并奉行合理的社會發展模式,將追求生態平衡、經濟增長和人的素質提高密切結合起來,適度地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制定正確的經濟政策,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調整經濟結構,鼓勵和保護正當的競爭,實施培養和使用高素質人才的戰略,充分發揮各種專門人才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總之,政府危機管理時必須首先重視道德責任,特別是其中的生命價值優先原則。道德責任原則體現了“以德治國”的方略、以人為本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能夠使民心順立,有助于社會公平、公正和穩定,更有利于社會經濟生產順利進行。
(作者:凌文豪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副教授,河南開封475001)
參考文獻
[1]Julian Nida-Ruemelin.Wert des Lebens.Ini J.Nida-Ruemelin(hrsg):Angewandte Ethik.Stuttgart,1996.p.835.
[2][德]哈貝馬斯.交往與社會進化[M].張博樹,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184.
[3]張康之.尋找公共行政的倫理視角E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