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文化模式》
[美]露絲·本尼迪克特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定價:29元
本書是《菊與刀》的作者、美國著名人類學家露絲·本尼迪克特的代表作。作者認為,一個部族、一種文化在無窮的可能性里,只能選擇其一,而這種選擇有自身的社會價值趨向。
《靠不住的歷史》
謝泳
廣西師大出版社
定價:26元
陳寶箴奉行新政的一段回憶,介紹美籍北大教授的一則胡適佚文,儲安平《給弟弟們的信》等等,細讀晚近中國的第一手輯佚材料,其中思想的疑點一個個浮現出來。
《印度能超越中國嗎》
楊浩勇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定價:30元
作者有在印度經商的經歷,有對印度社會、文化和經濟較深的認識和理解,他以個人的視角給讀者開啟了一扇正視印度、反思中國的窗口。
《惡童日記》
[匈]克里斯多夫
世紀文景
定價:22元
一座被外國軍隊占領的城市,一位年輕婦女只好帶著雙胞胎兒子們投靠住在鄉間的母親。這位“外婆”不僅不識字,甚至是一名兇手。小說中,兩兄弟在艱困的環境中成長。
《丁丁與我:埃爾熱訪談錄》
[法]努馬·薩杜爾
人民文學出版社
定價:19元
在埃爾熱的訪談中,丁丁迷們可以從書中看到《丁丁歷險記》背后的故事:埃爾熱如何構思和繪制《丁丁歷險記》,還有作者鮮為人知的生活經歷。
中國企業史是一部傷心史
梁小民
現代化的核心是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經濟現代化,推動這一歷史進程的主力是企業家。中國從洋務運動開始就啟動了這一進程,但始終沒有完成這個進程,關鍵原因就是缺乏一個成熟的企業家階層。其原因是什么?吳曉波在《跌蕩一百年》中,通過對中國企業史的研究,探討了這個我們每個人都關心的問題。
在本書的前言“尋找一個‘下落不明的階層”中,吳曉波總結了阻礙中國商業進步的三個現象,“一是意識形態的爭論對現代化的干擾;二是中央集權觀念對國家商業主義的催生;三是傳統的輕商和官商文化對新生企業家階層的影響?!边@三個現象也是造成中國企業家缺位的原因。這三種現象可以歸結為意識形態,而真正使企業家缺位的是這種意識形態和由此所形成的制度。
國家商業主義和官商文化相結合就使中國現代化過程中形成的并不是真正的承擔風險、進行創新的企業家,而是用權力賺錢的官商。官商不是中國現代化所需要的企業家,也不是推動中國現代化的主力。
中國近代史上有兩次工業化興起的時期,但主導這兩次工業化的都不是企業家,而是官商。一次是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是由官員主導的,所辦的企業是標準的國營企業,國家擁有,國家經營,代表國家的則是官員。無論是李鴻章辦的招商局,張之洞辦的漢陽鐵廠,還是曾國藩、左宗棠辦的其他企業,都是由政府出資,并由有幾品頂戴的官員直接控制的。官辦決定了洋務運動是一場失敗的工業現代化嘗試。
另一次是1927年,國民黨掌權以后。吳曉波把這一時期稱為“國家主義的回歸?!眹顸h一黨專政,控制了政治,也控制了經濟,四大家族由權而富。這一時期,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民族企業家,如中國民族工業的先驅榮家、化工行業的先驅范旭東、管理專家穆藕初等等。但是他們在蔣家王朝的專政下辦企業,舉步維艱。一方面,他們要受各級官吏的盤剝、壓榨,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用極大的精力去應付官場。他們成長得太艱難了。盡管他們付出了超乎尋常的努力,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他們的力量畢竟太小,從未形成一個推動歷史前進的企業家階層。中國的企業史是一部傷心史。
一個國家的強盛取決于它的企業與企業家。中國的一窮二白正在于它始終缺乏一批成功的企業,也缺少一個成熟的企業家階層。這個階層的形成不需要拔苗助長,需要的是一個企業家成長的環境,這就是有利于企業家成長的制度。
改革三十年來,中國出現了許多成功的企業和企業家。這次金融危機中不少企業破產,究其原因,主要仍在于企業本身的缺陷。外部環境的變化僅僅是“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成功的企業不是靠政府扶植起來的,是在競爭的環境中生長、成熟的。政府所做的不是要為他們做什么,而是要為企業創造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讀了這本書,你知道過去中國的企業難在哪里,就知道該為今天的企業做點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