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李春明 本報特約記者 崔明軒
呂秀蓮的大陸行“八字還沒一撇”,就已經在民進黨內吵得沸沸揚揚。9日,被羈押在臺北看守所內的陳水扁通過親信喊話,要求呂秀蓮“斷然拒絕大陸邀訪”。一些島內輿論分析說,一度有意到大陸訪問的呂秀蓮突然又縮了回去,未來能否成行固然還很難斷言,但至少證明民進黨內目前還沒有人敢與“獨派”對抗。
聲稱大陸曾寫信給他
據臺灣“中央社”9日報道,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集人柯建銘當天陪陳水扁夫人吳淑珍前去探視陳水扁。柯建銘轉述陳水扁的話稱,大陸統戰無孔不入,曾寫信給他及兒子陳致中,不過因為他拒看,所以不知道信里寫的是什么。陳水扁還說,當年李登輝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出要到大陸訪問,結果造成“臺聯黨”一蹶不振,“在處理相關事務時,一定要特別慎重,而且要斷然拒絕”。他甚至還用閩南語說,“被(大陸)點名算她衰”。吳淑珍也聲稱,大陸曾寫信給陳致中,“中共的統戰是無所不用其極”。
呂秀蓮有意登陸,已在民進黨內引發所謂“統戰陰謀”的討論。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所長林德昌在接受采訪時稱,“我們生長在臺灣,在臺灣受教育長大,這么容易思想就被改造、統戰,那就太小看自己了……中國真的要統戰你,有那么容易嗎?”民進黨“立委”蔡同榮認為,呂秀蓮百分之百無法改變對岸一個中國的立場,去了只會吃虧。黨團干事長李俊毅稱,如果對岸可以打破言論限制,讓呂秀蓮召開國際記者會,他會極力贊成呂秀蓮去大陸,但“共產黨明顯只是做做樣子”。
媒體展開激烈的口水戰
島內媒體則圍繞著大陸邀請呂秀蓮是否為“玩笑話”,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口水戰。9日,一家臺灣媒體發表題為《真相只有一個,北京未表態邀呂》的報道稱,“臺聯委員一個口頭提議,就代表北京向綠營招手,根本與事實相距十萬八千里!……楊思澤昨天再向本報記者表示,‘中央的態度,我完全不知道!”文章認為,歡迎綠營人士到訪,是北京再明白不過的政策,呂秀蓮參訪大陸,大陸或許也會給予禮遇,“但還是那句話,是否邀請、由誰出面邀請八字還沒一撇,就說北京主動釋放訊息,真是不知從何說起”。該媒體此前還分析說,北京不可能通過臺聯、臺盟這樣的單位放消息,這完全不符合北京做事的準則。
不過,多家島內外媒體和分析人士都認為,大陸邀請呂秀蓮一事有譜。《聯合報》的報道嚴肅地說,中共全國政協臺聯組工作人員強調,政協委員楊思澤5日在小組會上的發言,是正式的,記錄在案,“楊思澤已擔任大陸全國政協委員三屆以上,相當熟悉中共官場的應對進退,也十分了解中共中央對臺政策精神,什么話可以提,什么話不能說,他都相當清楚”。香港中評社分析說,如果說大陸有意邀請呂秀蓮參訪是開玩笑,這才是真的開玩笑。只要呂秀蓮有訪問大陸的意愿,大陸一定會樂意邀請的。國臺辦新聞發言人范麗青的正式表態,已經非常清楚,“這么嚴肅的事情,豈是可用開玩笑來比喻的。事關民進黨重要人物,大陸有關機構永遠不會開玩笑”。
《聯合報》9日還引述香港《文匯報》的報道,特別提到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公開表態,歡迎呂秀蓮以民間身份回家鄉。消息傳到呂秀蓮的祖籍地———福建漳州市南靖縣書洋鄉田中村后,村里的鄉親和宗親也都深表歡迎,“我們將以地道的土特產、家鄉菜熱情接待,這可是沒有任何污染的綠色食品!”
呂秀蓮為何顧慮“獨派”反對
1990年臺灣當局開放居民到大陸探親的第二年,呂秀蓮即以婦女會的名義,回到田中村祭祖尋根,受到了鄉親們的熱情歡迎和接待。當時,呂秀蓮曾撫摸龍潭樓內一口8米深的古井,深情地說:“我要喝一口故鄉的井水,這叫飲水思源。”呂氏宗祠建在龍潭樓對面田園上,與呂厝隔著一條沒有橋的河流,呂厝人祭祖時都從溪上涉水而過。呂秀蓮說:“我要赤著腳從這條溪過去,這是故鄉的溪啊。”1993年7月,呂秀蓮的哥哥呂傳勝又帶領71名族人返鄉祭祖,拿出60多萬元人民幣重建祖祠、維修龍潭樓、鋪設水泥路和自來水管,同時用4萬元人民幣設立獎學金,獎勵在校讀書成績優秀的呂氏子孫。2000年,呂秀蓮還寄來了為呂氏族譜寫的親筆題詞:“呂祖萬古流芳,我族日月增光。”
《中央日報》網絡報9日說,呂秀蓮在登陸問題上裹足不前,一方面是受到民進黨中央的警告,另一方面也是受到“獨派”揚言要從《玉山午報》撤資的威脅,以呂秀蓮一向我行我素的個性來看,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警告,她應該不會放在心上,“獨派的恫嚇,才是真正使她不得不改弦易轍的原因”。文章分析認為,呂秀蓮顧慮“獨派”反彈主要有四大原因:第一,“獨派”是民進黨最堅定的支持者,也是目前民進黨僅有的死忠部隊;第二,“獨派”是民進黨的主要金主,特別在目前經濟蕭條之時從事政治活動,少了他們的支持,在財務上就有很大困難;第三,“獨派”在民進黨內人數雖少,但聲音最大,形成一股壓力;第四,民進黨傳統的“清廉、勤政、本土”的基本價值,清廉已經蕩然無存,勤政也乏善可陳,而在國民黨也已本土化的情況下,“臺獨”是唯一可以作為與國民黨區隔的標簽,“這樣的心態與做法固然可以理解,但卻使民進黨的路越走越窄,發展的空間也越來越小。”
《中國時報》認為,盡管呂秀蓮登陸未能成局,但至少在兩岸關系上她拋出議題,主張以健康態度看待兩岸,也算是在民進黨內吹起了反省的號角。▲
環球時報2009-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