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謝德良 本報特約記者 伊文
越來越多的日本失業者準備申領失業救濟金,但據英國《泰晤士報》10報道,有關救濟金申請的標準在日本國內引發爭論,并可能使得日本全國福利體系陷入混亂之中。
報道稱,申領失業救濟的日本人必須弄清楚的是:符合什么樣的條件才能夠申請。為獲得救濟金,他們必須最大幅度地削減生活物品,只保留所謂“合理物品”。問題是,沒有人知道“合理”的標準是什么。如此一來,那些福利檢查員的權力就被無限放大了。如果他們認為申請人擁有可以變現的“奢侈”物品,他們可以不向申請者發放申請表。
為了獲得救濟金,日本民眾必須賣掉樂器、汽車、珠寶以及其他不必要的家用電器,否則就不會得到救濟金。這樣導致的結果便是,申請者家庭生活水平急劇下降。
另外,申請者還必須取消所有人壽保險單,并證明家庭存款總額不到救濟金的一半。空調可以保留,但這是在為老年婦女的生活待遇奔走呼號之后才爭取來的。汽車、摩托車和其他交通工具也可以保留,但申請者必須證明這同他們尋找新工作有密切關系才行。電視機被視為“合理物品”,但屏幕尺寸卻不能太大。人們預計,如何確定“合理物品”的評判標準將使得日本全國福利官員們陷入激烈爭論。
有日本議員表示,在過去,由于找工作比較容易,日本人只有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會申請生活救濟。但現在,這些工作機會每天都在消失,人們感覺自己已經沒有其他選擇。按照國際標準,日本領取失業救濟的家庭數量仍然偏低,然而今年1月120萬人的申請數量已創下新紀錄,但日本社會福利體系并未就此做好準備。
此外,日本政府10日公布的景氣動向指數速報顯示,今年1月顯示日本經濟景氣現狀的一致指數為89.6,比上月下降2.6點,為連續第6個月下降,并降至6年多來的最低水平。另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企業信用調查機構東京商工調查9日發布的負債總額1000萬日元(約合7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全國破產企業統計顯示,2008財政年度截止到今年2月的前11個月上市企業破產數量已達到42家,大大高于創下戰后破產企業數最多的2002年度(2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