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毓驊

何謂“明經胡”
“明經胡”是歷史上有名的一支胡氏家族,以其特殊的經歷—李唐王室的后裔,而有別于其他胡氏。唐昭宗末年,唐王朝風雨飄搖,昭宗為了保留一線血脈,將襁褓中的嬰兒交給宮廷近侍婺源人胡三。胡三帶著嬰兒秘密出逃,在婺源偏僻山塢里隱居下來。胡三改皇子李姓為胡姓,取名昌翼,字宏遠,號繹思,期望他日后立宏遠志向,多尋繹思索,吉祥昌盛,飛黃騰達。胡三和昌翼在婺源俗名扁擔山西北麓的小溪旁建立家園,初名胡村。 后取《詩·衛風·考槃》“考槃在澗”之意,改胡村為“考川”,俗稱考水。后唐同光三年(925年),21歲 的胡昌翼中明經科第二名進士。正當他躊躇滿志地欲實現自己兼濟天下的理想時,胡三告知他真實的身世。自此,他便絕意仕途,隱居于婺源考水,倡明經學,人稱“明經公”,其后裔被稱為“明經胡”,又因昌翼本系李唐皇室,而冒胡姓,故又稱“李改胡”或“假胡”。“明經胡”后裔尊昌翼為始祖,胡三為義祖。由于“明經胡”是一支來自于李唐后裔的特殊胡氏,皇子藏匿于民間正史沒有記載,有人就對“明經胡”提出了質疑。對于這些質疑,“明經胡”的后裔給予了必要的解釋和反駁,有的甚至于通過訴訟來解決。
胡次焱解讀“明經胡”
胡次焱(1229~1306年),字濟鼎,號梅巖,“明經胡”第14世孫,南宋咸淳進士,歷任湖州縣主簿、貴池縣尉。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下江南,遂辭官回籍,著有《梅巖文集》。在他的《論姓氏》篇中,解讀了“明經胡”的由來:“焱謹按:明經為大唐裔,安定三公載之以歸,遂冒胡姓。五代時中明經科,世因以明經表其族。”在《明經書堂記》中也說:“先生(祖)本大唐昭宗子,天祐年間,朱全忠(朱溫)構禍,逃難齊民,依安定三公卜宅于婺源之考水,因用胡姓。”

胡次焱解讀了“明經”系“以胡為姓,當以明經別其氏”。在《明經書堂記》中胡次焱還進一步考證了“明經”的由來以及“明經”之尊。
有人說范仲淹曾自朱還范,明經何不自胡還李?胡次焱作了如下的解釋:明經公養于胡三公,當時正值朱溫篡唐,到處追殺宗室,明經公作為帝王子孫自幼養于胡氏,不可能復李姓面目,以免引來不測之禍。這種情況與范仲淹隨母改嫁朱氏,長大后自朱復范不同。又有人說為什么現在不復本姓呢?胡次焱認為明經公不克自改,其子孫怎么能擅自改變呢!

胡雪巖訴訟護祖廟
胡雪巖,又名光墉,績溪胡里人,“明經胡”第41世孫.咸豐十一年(1861年)投浙江巡撫王有齡,從上海、寧波購運軍火和糧食接濟清軍。左宗棠接替浙江巡撫后,委以總管之任。同治五年(1866年)協助左宗棠創辦福建船政局。左宗棠調任陜甘總督后,主持上海采運局局務,為左宗棠大借外債,購買機器和軍火,因輔左有功,被授江西候補道,賜黃馬褂。另倚仗湘軍勢力,在江、浙、湘、贛、鄂等地開設阜康銀號20余處,專營絲、茶出口,并且開辦胡慶余堂中藥店,資金高達2000萬兩,操縱買賣,壟斷金融。光緒年間,績溪胡里胡氏為中王廟的產權與鄰村中王村發生糾紛,為此打了十余年的官司。事情的緣由是這樣的。胡里是“明經胡”2世祖胡延政的遷居地。10世祖胡公昂為紀念2世祖胡延政曾被封為“中王”,建祖廟“中王廟”。此廟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落成于紹興三年(1133年)。廟宇兩側分別建有居室和廚房。每逢清明、冬至,胡氏后裔都要到中王廟舉行祭拜儀式。光緒八年(1882年),胡里的鄰村為周、王二姓所居的中王村的王姓要在中王廟塑九相公(唐越國公汪華的第九子)像,胡里人前去制止,從而引發官司。為了打贏這場官司,胡里和上莊(胡適故里)的“明經胡”后裔聯手,并且派人赴杭州,向胡雪巖面敘宗情。胡雪巖感到祖廟事關重大,就牽頭與上莊胡玠(胡適四叔)等聯名向安徽巡撫控告王姓。巡撫接到胡雪巖等人的控狀后,立即嚴飭府縣訊斷。當時具體審理此案的績溪縣令歐陽靄當堂要求王姓交割廟稅,改由胡姓完納。王姓不服,反控胡雪巖、胡玠等胡姓為祖宗冒王混爭。

這樁胡里村胡姓稱作“中王廟”,中王村王姓叫做“九相公廟”的廟宇爭訟案,從光緒八年開始至光緒十七年結束,一共打了十余年的官司。光緒十年(1884年)以后,由于胡雪巖在上海開辦的蠶絲廠,耗銀2000萬兩,高價盡收國內新絲數百萬擔,企圖壟斷絲業貿易,惹怒外商,聯合拒購華絲,又因海關海運操于外人之手,不能直接外運,被迫賤賣,虧耗1000萬兩,家資去半,資金周轉不靈,風聲四播。各地官僚競提存款,群起敲詐勒索。胡雪巖在各地的商號紛紛倒閉,胡慶余堂易主,宣告破產。胡開文墨店的代理人胡欽順開始介入這場官司。最后縣府根據《宋史》無胡雪巖一支始祖封王的記載,官判此廟為關帝廟,供奉關羽像和萬歲牌,胡里、中王兩村另外擇地建廟。
胡適父親胡傳作《溯本錄序》

在對“明經胡”的諸多質疑中,胡昌翼長子胡延政因平蜀有功在宋朝封中王之事是疑點之一,與胡適故里上莊毗鄰的同屬“明經胡”的宅坦村對此就持否定的態度。同治十三年(1874年),明經胡龍井(宅坦)派纂修宗譜,該譜編入《延進(延政)公知建德軍考》,認為延政封王,正史中沒有記載,應削公(延政)之封爵,并說公與詹氏歿于嚴州官邸,合葬于同江。此與胡里和上川(上莊)合編的《中王宗譜》觀點不同,為此胡適的父親胡傳特作《溯本錄序》予以反駁。胡傳所持的理由和根據是,正史記載的不少內容是采自私家著錄和稗官野史,即所謂正史之缺略正賴私家之譜之有記。他進而以裴松之所注的《三國志》作論據,對有關“明經胡”始祖胡昌翼,始遷績溪胡里祖胡延政在正史中沒有記載的情況進行解釋,并以曾國藩家譜認定的以正史無載而以關內侯為始祖即有許多內容是參考私家著錄補綴為由,強調指出:“吾家舊譜所記始祖本唐昭宗太子,避朱溫亂改從胡姓;二世祖仕宋卒封王爵,事跡不見于史冊,與曾氏始祖關內侯據略同,故予作《溯本錄序》,悉從舊譜,亦援曾氏祖據之例。吾宗別派有重修家譜,削去二世封爵,且逞其胸臆謂必無封爵之事,著論辯駁舊譜者,彼其學識未必有過于宋之曾子固,今之曾文正公,亦只見其不知量耶!”這里說的“吾宗別派”是指龍井(宅坦)派。宣統三年(1911年),《上川(上莊)明經胡氏宗譜》的主修胡近仁在《上川明經胡氏宗譜》中,除編入胡傳的《溯本錄序》外,還特意撰寫了《延政公傳》。
2003年春節期間,中央電視臺播放了15集電視專題片《百家姓》,片中歷史學家李世愉說:“由李姓改的胡氏和后來的胡氏是不一樣的。明經胡氏有一個家譜,正史里頭沒有這個記載,但整個胡姓家族都這么講,包括胡適先生也這么講。現在搞姓氏學的人基本上認定,這個家譜說的是可信的。”
——————————————
作者單位:安徽蕪湖城南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