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建
約2500年前的一天,虢國的太子猝然倒下,一命嗚呼。一個叫扁鵲的游方郎中路過虢國,聽到太子的死訊后,詳細詢問了太子的發病經過和死去時間,然后請人報告國君,說自己可以救活太子。扁鵲到了宮中,細心地為太子切脈,在仔細觀察后說:太子脈搏紊亂,所以靜如死亡,只是暫時“尸厥”(又稱休克或假死)。扁鵲在太子頭頂、胸部和四肢的一些部位進行針刺,不一會兒,太子就蘇醒過來。扁鵲又給太子服藥,并在兩肋下熱敷。又過了一些時候,太子竟然坐起來了。虢國太子死而復生,扁鵲的醫術也立馬傳遍天下。
神秘的針灸醫術起源于何時呢?
毫無疑問,2500年前的扁鵲之前就早有針炙術了,扁鵲只是當時杰出的針灸術的代表之一。秦漢時期,針灸學得到了充分的發展。1993年春,在四川省綿陽市永興鎮雙包山發掘的2號西漢木停大墓后室中,出土了一件黑色重漆的小型木質人形,其上有紅色漆線的針灸經脈循行徑路,但無文字及經穴位置標記。這些遍布于全身的經脈循行徑路,在漆黑的木色烘托下格外清晰分明。這是迄今為止,不僅在中國,也是在世界上所發現最早的標有經脈流注的木質人體模型。此墓位于漢文帝與景帝時期,針灸木人出土地址位于涪江之畔(涪江即漢代的涪水)。
據《后漢書》記載,在這里曾產生過三代師傳的著書針灸家涪翁及其弟子程高,再傳弟子郭玉。郭玉在東漢初任職太醫承,史書曾記載有他受漢和帝之命為貴人治病“一針即緩”的故事。至于涪翁,他不僅針術高明,醫德超群,而且還撰有專門的《陣經》與《診脈法》等書。由此看來,這件類似教學模具的針灸漆木人出土在涪江之畔就不足為怪了。
馬王堆3號墓出土的帛書《經脈》中論述了人體經脈的循行、主病和灸法的古灸經,是有關中醫學理論基礎的經脈學的古文獻。《黃帝內經》是中國古代醫學的寶典,是春秋戰國及西漢時期,不少醫學家的寶貴經驗總結,是各時代積累起來的醫學匯集。其中,對針刺療法的解釋極為詳盡,共介紹了9種不同的針,因用途不同,這些針可分大針、長針、毫針、圓針、鋒針等類型,長約3-24厘米。書中還為人體表面的365個穴道命名,全按適于醫治哪些病痛和疾病的方式編列。至于制針所用的各種不同原料,書中指出:金針雖然價格昂貴,因其有能刺激身體的功能,所以醫治某些疾病格外有效;銀針則有顯著的鎮靜作用。
河北漢代中山王劉勝墓出土有4根金針、5根銀針,有的殘破尚不能識別針型,能識別的僅有金質毫針、鋒針和銀質圓針。
雖然《黃帝內經》所載的醫療方法,似南黃帝創意施行,但除了黃帝,中國歷代還有許多帝王對生理學,特別是對神經系統有濃厚的興趣。
據稱,公元一世紀,王莽在醫生的協助下,曾切開一名敵人的尸體,用竹簽細查人體神經系統,1000年后,宋徽宗雇了一個畫家,畫出經肢解的一名罪犯的人體器官。在宋徽宗之前,宋仁宗叫工匠打造了一個顯示人體整個神經系統的銅人。這個銅人還被用來指導醫官院針灸科學生學習和考試。據記載,凡針灸科學生考試,必先在銅人體外涂蠟,體內灌水。被考查者按要求向指定的穴位進針,下針準確,則蠟破水出,不準確則格格不入。以此來檢驗學生的成績。
北宋中葉,一次宋仁宗因病昏迷,御醫束手無策,最后不得不找到一位民間醫生來進行針灸。這位民間醫生選擇腦后一個不為人知的穴位進針,剛一出針,宋仁宗就蘇醒過來,睜開雙眼,連聲稱贊:好惺惺(惺惺是高明的意思)!所以,后來就把這個新穴位叫惺惺穴。在古書中,類似這種創新的例子很多,也不時見到記載針灸可以起死回生,治療全身麻痹、婦人難產、小兒臍風、腹痛、心口痛、頭痛、風濕、五官科等疾病。
針灸醫術的發明,是我國古代人民對世界醫學的貢獻,其神秘的醫學原理還有待進一步開發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