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青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在地蘊涵著民族化的要求,中國化就是要以中國特有的民族形式來詮釋、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只有扎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中,馬克思主義才能真正地實現中國化,發揮“批判的武器”的作用。從理論上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包括民族形式和理論內容的中國化兩個方面,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化就是以民族形式來表達馬克思主義這一“移至外域”的理論,將馬克思主義的深邃的理論內容“轉化”成為適合中國國情的語言形式,形成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理論形態。
一、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內涵
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實質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以不同的民族形式表現出來,具有民族的特色和氣息,來回答和解決具體的民族問題,從而成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移至外域”的文化,要使它能為中國人民廣泛接受,并在實踐中發揮指導作用,就必須尋求文化認同和民族心理上的支持,即一是要在思想上有認同,二是要在情感上能相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求按照中國的特點來應用馬克思主義,通過民族形式來發展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學會說中國話”,具有中國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民族表現形式。
馬克思主義民族化是指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社會文化觀念相結合,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民族的文化特質、思維模式、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結合起來,從而實現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在形式上的具體化,其真理性內容通過民族化形式體現出來,具有民族的特點。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化既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在中國的傳承,又展示了馬克思主義所固有的強大生命力。中國的民族的特點,就是指民族的經濟特點、政治特點、文化特點、階級和階級斗爭特點、歷史特點、地理環境特點等。這些特點的綜合,就構成了毛澤東所說的“中國實際”,“中國的現狀和中國的歷史”,“歷史實際和革命實際”,“中國的具體的環境”。
以民族意識為研究視角,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本質要求,它包括民族化的內容方面和形式方面,內容方面是指一國的國情、現實條件和具體實踐,形式方面是指與民族的傳統優秀文化相結合,以中國語言和民族形式來表達。從內容與形式的關系看,馬克思主義民族化是通過中國的民族形式反映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內涵,用中國優秀文化的表達方式和語言形式來深入淺出地闡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歐洲形式”變為“中國形式”,使其植根于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土壤和特有的民族心理中。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在西方的文化土壤和社會歷史條件基礎之上,批判性地繼承西方優秀的文明成果而形成的理論著作,“都是用歐洲的文字發表的,在他們的著作上說明中國的事情并不多”。因此,作為一個思想文化運動,在中國宣傳、講解馬克思主義必須“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性與中國民族的特殊性的統一。馬克思主義民族化不是簡單的“西體中用”,具體而言,它具有以下兩個含義。
第一,從內容上看,雖然馬克思主義是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理論和思想武器,但是,馬克思主義要在中國充分地發揮作用、體現價值,就必須按照中國的特點來發展和應用馬克思主義,這不僅要與中國的革命實踐相結合,而且要與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相結合。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不僅要求馬克思主義必須從歐洲形式變為中國形式,而且還要求它與中國的文化傳統相融合,使馬克思主義最終成為中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改造和提升。作為一種與中國傳統文化相比處在高勢位的外來文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進行傳播、運用和發展的過程,其實也就是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互融合的過程,它要求實現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化”,用中國話來“說”馬克思主義,即形成具有中國獨創性的內容和經驗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形態,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就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第二,從形式上看,馬克思主義民族化就是要馬克思主義具有“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賦予它中華民族的風格和特點,以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為外在的表現形式。我們黨的許多領導人都是運用中國成語和通俗語言等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表達深刻理論內涵和豐富思想內容的典范。他們不僅在思想內涵上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而且在形式上也有所創新,它借用了中國傳統的特有的思維方式和語言形式,以中國自己的民族形式表達出來,具有了中國氣派和中國作風。
毛澤東曾用“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羊肉好吃,無奈燙得慌;玫瑰花兒可愛,刺多扎手;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等來說明對立中有統一,對立是互相聯結、互相貫通、互相滲透、互相轉化的對立;用“物必先腐也,然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也,然后讒入之。非戰之罪,乃天亡我”的說法是錯誤的來說明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用“一個好漢也要三個幫,一個籬笆也要三個樁”來說明廣大人民群眾蘊含著強大的創造力。
鄧小平理論也是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理論成果,他的“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摸著石頭過河”等著名論斷,通過將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原理與中國民族文化相結合,在形式上賦予了馬克思主義以民族化的特色,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而“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的中國話語,既因飽含深情親情而成為說到百姓心坎上的話,也由此意味深長地表達出了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堅定信念和無私胸懷。
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強調,“只要我們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一定能夠勝利實現宏偉藍圖和奮斗目標。”“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語言極為通俗,卻擲地有聲,發人深省,既有深刻的思想理論性,又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既反映了全體人民的共同心聲,令億萬人民振奮,又以特有的民族形式引起了世界各國關注。
二、民族化的道路是世界各國的必然選擇
馬克思主義的意義和作用是在民族國家無產階級社會實踐中才體現出來的。馬克思主義作為先進階級、先進分子所組成的政治集團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要體現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氣度和真理性價值,由思想提升為推動社會進步的物質力量,就必須經歷民族化的過程,與民族國家社會實踐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為各具體民族的人民所認同、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就充分表現出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研究和審視中國的現狀和國情,來分析和解決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等重大問題。
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在其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也就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以及以科學技術、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社會轉軌的過程。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里,并沒有明確論述社會主義國家在落后狀態中如何發展到發達狀態,列寧領導的俄國共產黨人在“社會主義革命首先可以在帝國主義的薄弱鏈條中爆發”這一認識的指導下,領導俄國工人階級發動十月革命,取得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十月革命的勝利不僅開創了俄國歷史的新紀元,而且譜寫了世界歷史的新篇章,深刻地影響了世界歷史的進程和發展。同樣,十月革命的勝利也為中國共產黨人尋求國富民強、民族獨立找到了出路,即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導,在中國開展無產階級革命,取得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無產階級國家。但這種選擇并非是生搬硬套馬克思主義,而是靈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將它與本國的具體國情、民族文化、時代特征相結合,走的就是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道路。
俄國走的是一條以剝削資產階級為目標、以中心城市武裝暴力奪取政權的道路,這是列寧領導下的俄國人民所走的馬克思主義民族化和俄國化的道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認真分析了中國特殊的國情和革命斗爭形勢,走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中國革命勝利的道路,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民族化的道路。中國革命的歷史證明,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就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的一條中國化、民族化的革命道路,一條用馬克思主義創造性地“化”中國革命問題的道路。毛澤東不但認識到槍桿子里面出政權,摸索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武裝割據的道路,而且在理論上闡述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反對本本主義》一文揭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開篇,而《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對中國革命“走前人沒有走過的新路”進行了政治與軍事斗爭策略的具體闡述。這一政治策略“背棄”了共產國際規劃的革命道路,毅然地否定了共產國際以俄國革命道路為全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唯一路徑選擇的做法。此后的實踐充分證明了“沒有毛主席,至少我們中國人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這一革命創舉不但符合中國的革命實際,使中國從危難中解放出來,而且為世界各民族國家探索適合自身的解放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三、實現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要求
馬克思主義民族化是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關鍵環節和必經路徑,要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普遍性指導作用和體現其強大的生命力、說服力,首先就要使馬克思主義“學會說中國話”,實現其理論形態的民族“轉化”。
(一)實現馬克思主義從歐洲形式到中國民族形式的轉變。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導,能夠自覺地使用這一思想武器去認識和分析中國的民族歷史、特殊國情、具體實踐,從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原理改造中國社會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建立符合人類歷史發展、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權。這一過程也正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正因為馬克思主義起源于歐洲,主要是在批判歐洲各種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形成起來的,東西方在思維習慣、表達方式、價值理念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馬克思主義“民族化”成為了必要性課題。只有與中國的民族文化相結合,在結合中體現中國的特色和氣質,才能使馬克思主義為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發揮重大的指引作用,才能使馬克思主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說服力。因此,馬克思主義要根據中國的民族特性、具體國情,運用中國人民所喜聞樂見、易于掌握的民族形式和民族語言,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進行通俗易懂、明白曉暢、深入淺出地闡釋,對馬克思主義加以民族化的“充實”,在理論內容中加入民族文化中優秀的部分,創造出有中國風格的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為廣大中國人民所認同,成為廣大人民群眾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際的強大思想武器。單純地移植、簡單地生搬硬套馬克思主義,食洋不化,視民族化的元素于不顧,會使馬克思主義水土不服,無法發揮出馬克思主義的真正魅力和科學價值。
(二)促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有機結合。首先,要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在內容上的銜接。作為一種嶄新的無產階級文化,馬克思主義是在西方國家特有的社會歷史條件、階級基礎、文化背景等“合力”的作用下而形成的,它對于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中華民族來說,是一種異體文化、外來文化。雖然說文化無國界,可以超越時空進行傳播,但只有異體文化之間具有某些共通性,才可能實現相互間的交流與融合,才會在與它 “共通” 的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結果,并在此基礎上拓展出新的文化元素,重構出新的文化形態,創造出新的魅力和生命力。近代以來,各種外來理論紛至沓來、輪番上陣,企圖改造中國,但都因缺乏內涵上的對接和心理上的認同而屢被拒之門外。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全新的外來文化,盡管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具有無與倫比的滲透力和創造力,但若是缺乏民族文化的內在“對接”和積極互動,還是難以發揮出應有的理論力量,即仍需要經過相互沖撞、認同、融合和改鑄,在價值共通的基礎上被本土文化所“接納”后,其積極的文化功能才會得到體現。
其次,用馬克思主義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揚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絢麗多姿的文化,在巨大的歷史變遷中保持了強大的生命力和延續性。在當今,仍深刻影響著社會的各個層面,制約和規定著民族的價值理念、行為方式和精神生活。如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對環境治理、生態政治的構建,“和而不同”的思想對于當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及和諧世界的建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民本主義思想與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構建等都具有重要參考意義。馬克思主義民族化必須汲取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用以豐富、提升馬克思主義,使之適應中國的國情。但是,傳統文化中也存在阻礙社會發展的消極因素,這些因素如果不剔除,對之視而不見,甚至任其泛濫,那么無疑會阻礙民族文化的現代化提升。例如傳統文化中弘揚集體主義,肯定集體價值,但忽視了個體價值和意義的傾向阻礙了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形成;重人倫道德忽視制度作用的思維不利于當代法治的建設和健全;等級意識濃厚影響以人為本核心理念的貫徹等等。因此,要運用馬克思主義中蘊含的無產階級立場、觀點和方法對我國民族文化中的糟粕進行改造、剔除,使之獲具現代化的氣質。
再次,促進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各民族文化的有機結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它深深植根于廣大人民群眾實踐和傳統文化之中,具有民族性特質。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在語言、心理、行為習慣等方面具有差異性,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發展也不均衡。因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必須正視這種差異,切實探尋體現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展現出濃郁的民族風情和地方色彩的“中國化”路徑,使之符合不同民族心理需求、認知方式、價值認同,為不同民族所理解和掌握,使馬克思主義內化為各個民族的信仰、價值準則和行為方式,把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凝聚力之中,形成強大的精神力量和理論支撐,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繁榮與發展。
(三)在批判地繼承精英文化和民間文化中實現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精英文化是指在文化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起著支配作用的文化,是一部分在社會上占據一定地位的知識分子、理論工作者等創造、傳播和分享的文化。民間文化亦稱為大眾文化、草根文化、平民文化,是指廣大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和實踐中自發、活潑實用的通俗文化。在馬克思主義民族化過程中,我們往往只重視與精英文化相結合,而忽視了與民間文化的結合。民間文化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它通俗易懂,易于掌握,深受人民群眾的熱愛。馬克思主義在民族化過程中,應重視與民間文化的結合,不僅要成為政治上的主導文化,還要努力成為為公眾所接受的主流文化。要努力擴大馬克思主義獲具更大的普及面,做到扎根于人民群眾的心里,根植于社會的每個角落,壘起廣泛的群眾基礎。
(四)借鑒和吸收佛教中國化的經驗和路徑。幾千年來,外來文化不斷傳入中國,尤其是近代以來,各種西方學說和理論被引入企圖改造中國,但都“水土不服”。迄今為止,只有佛教和馬克思主義這兩種外來文化真正實現了中國化。佛教也是外來品,在幾千年的不斷傳播過程中,對中國人的國民心理、價值取向、行為方式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文化“中國化”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和有益的經驗。雖然馬克思主義與佛教在本質上是不同的,佛教是宗教,而馬克思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兩者在價值理念、表現方式、社會影響等諸方面存在著鮮明的差異,但兩者歸根到底都是一種文化,都滿足了不同民眾和中國化的需要,都有強烈的民族心理取向性等,因此,馬克思主義應注重吸收佛教中國化的成功經驗和實現路徑,批判性地比較和分析,克服自身在“民族化”過程中的片面性和盲目性,爭取少走彎路,力求更見實效。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M].第1—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M].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中共中央文選研究室.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讀(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5]趙麟斌.歷史與邏輯的演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6]趙麟斌.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解讀”[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