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蕾
大學生就業思想政治工作是目前高校工作中面臨的一項新課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各個高校的高度重視,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是復雜的,既有客觀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觀方面的因素。從主觀方面來看,大學生的職業理想、人生價值觀、就業觀、成才觀、創業觀以及大學生的誠信素質、擇業心理等成為制約大學生順利就業的重要因素,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因素。因此,加強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積極研究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心理問題,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引導他們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就業,成為解決就業問題的關鍵所在。
一、當前大學生就業思想中存在的問題
(一)就業觀、成才觀功利化
成才與就業是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直接動力和目的。當前,盡管大學生們非常重視和追求興趣愛好與個人才能的發揮,但面對現實,他們更多關注的是職業的“含金量”。許多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過分看重工作待遇,而忽略了自身特點是否適合用人單位的要求及自身的長遠發展;或者在就業過程中過分看重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而忽略了個人理想與國家、社會利益的結合;忽略了到基層、到西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走與實踐相結合的成才之路。這種就業觀、成才觀帶來的直接后果,一方面,導致大學生錯失就業機會,在經濟發達地區“扎堆”就業難;另一方面,導致邊遠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基層單位缺乏高學歷、高素質人才,從而造成國家教育資源和人力資源在一定程度的浪費。
(二)社會責任意識、道德意識淡化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人們的思想觀念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淡漠甚至遺棄社會責任意識、道德意識之風悄然滋長。在這種社會氛圍下,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道德意識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甚至淡化了。在就業過程中,這種社會責任意識、道德意識的淡化表現為:一是就業取向重個人價值的實現而輕社會價值的實現,認為人的價值在于自我奮斗,他們追求自我設計、自我實現,注重個人發展、個人利益,忽視社會利益和整體利益,有的甚至將二者截然對立起來。二是就業過程中缺乏誠信品質和法律意識。當前,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出現了某種程度上的“信用危機”,部分大學生在制作應聘資料時弄虛作假,如將學習成績任意拔高,各種榮譽證書、英語四六級證書隨意拷貝,學生干部履歷虛假填寫等等。還有部分大學生不嚴肅對待簽約行為,隨意毀約,不履行合同,缺乏應有的誠信品質和法律意識,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大學生就業市場秩序的混亂。三是缺乏職業道德修養。目前,在大學畢業生的擇業、就業過程中,除了專業素質和技能,用人單位最為看重的就是畢業生的職業道德素質。但現在不少大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缺乏基本的職業道德,急功近利,心態浮躁又害怕吃苦,缺乏責任感,缺少實干精神。
(三)心理承受能力弱化
近年來,大學畢業生數量增長較大,大學生就業也呈現出多元化趨勢。這既為廣大畢業生提供了公平競爭和施展才華的機會,同時也對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提出了新的挑戰。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由于種種原因,在新的就業體制和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在就業過程中出現了種種心理偏差。一是缺乏自信。一些畢業生不能正確評價自我,在求職面試的“自我推銷”時,缺乏自信,沒有主見,喪失了許多選擇和競爭的機會,或者由于幾次擇業的不成功而陷入自卑、自怨和自艾的心理誤區。二是求穩求全。由于考慮到職業選擇對未來人生和工作的重要性,畢業生往往在擇業時會慎重考慮。但若慎重過頭,缺乏風險承受力,期望十全十美或一切如愿,勢必會出現對未來職業利弊的權衡過于挑剔的心理,由此導致就業時缺乏果斷性。三是盲目攀比。部分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以其他同學的擇業標準來定位自己的擇業標準,當主觀上認為不如其他同學時,便會徹底否定自己的選擇,最終常常是錯過了成功求職應聘的機會。
二、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就業素質培養中的作用
高校輔導員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軍,對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大學生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全方位、多層次地塑造大學生的就業素質,使大學生真正成為精神、智能、心理等多方面全面發展的人,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有用之才。
(一)高校輔導員有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提供價值導向。高校輔導員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對在校大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大學生一旦樹立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就會選擇正確的方向和道路,就會具有明確的目標,表現出為實現目標鍥而不舍的奮斗精神和頑強毅力。當前部分大學生缺乏崇高的職業理想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職業價值標準上表現出比較明顯的功利性,他們更多地關注自我,把物質的多寡作為衡量職業價值、個人價值的標準。許多大學生缺乏扎根基層、艱苦奮斗的思想和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就業的期望值較高,對自身的定位不準確。通過高校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導大學生把個人的選擇建立在社會需要的基礎上,將個人的興趣、愛好、特長等主觀愿望同國家、社會的需要有機結合起來,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二)高校輔導員有助于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為大學生養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意識和職業道德提供精神動力。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時期,部分大學生在道德行為上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個人主義的價值取向日益突出,誠信意識、法制意識淡薄。反映在就業過程中更改學業成績,獲獎證書造假,隨意違約,還有部分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后,隨意跳槽,泄露單位的商業秘密,給用人單位造成很大損失。這些行為極大影響了大學生的公眾形象。高校輔導員應該針對大學生的這些現象對他們進行道德品質教育,主要加強傳統美德教育、社會公德教育、職業道德教育,使大學生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在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后能愛崗敬業,干一行愛一行,為他人做出表率。
(三)高校輔導員可以通過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就業心理素質,幫助大學生養成健康的就業心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構成了人們心理活動的兩大部分。其中非智力因素是相對于智力因素而言的,是指那些除了感知、記憶、思維和想象等智力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主要由情商、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六種基本心理因素組成,包括成就動機、求知欲望、學習熱情、責任感、義務感、榮譽感、自信心、自尊心、好勝心、自制力、獨立性等具體要素。就業心理素質是指以先天生理條件為基礎,在個體與社會環境、教育交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對個體就業活動具有重要影響的所有心理品質的總和,是個體合理擇業、成功就業、順利適應職業的心理基礎。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招生就業制度改革的深入,大學生面臨越來越多的就業壓力與挑戰,由此引發的心理問題也日益增多,如何加強大學生就業方面的心理教育與輔導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高校輔導員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完善大學生就業心理素質,幫助大學生培養樂觀自信、積極進取、善于合作、勇于創新、自立自強、耐挫性高、善于調節情緒等人格特征,健全的人格特征是成功就業的基礎和保障。高校通過輔導員專項輔導這一主渠道,以及運用校園文化、社會實踐、心理咨詢等多種載體,可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促進學生優良個性心理品質的形成,提高非智力因素,促進智力因素的發展,提高大學生就業心理素質。
(四)高校輔導員工作有利于幫助激發大學生的開拓創新意識,為創新精神的培養提供不竭的靈感源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就業不但要有知識技能,還要有不斷創新的能力以適應不斷發展和變化的社會需要。高校輔導員通過幫助大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奮斗目標,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和人格境界,可以有效地激發人的創造欲望,催生出人的創造靈感,為人們的創造活動提供持久、強大的精神動力。高校輔導員還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激發人的行為動機,端正人的社會態度,啟發人的思想覺悟,調動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人們不斷地去研究新情況、尋找新辦法、解決新問題,從而推動社會不斷進步。
(五)高校輔導員有助于幫助大學生掌握專業文化知識,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高校輔導員有助于培養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唯物辯證法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幫助大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這種思維方法使人們的思維從相對狹隘的視野或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中解放出來,用辯證的方法思考問題,從事物的整體,從一事物與其他事物的聯系,從事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發展而全面地研究問題。知識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現象和過程的反映,是人們運用自己的智力和能力認識客觀世界的結果,包括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科學知識。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社會理想,激發為國家富強、民族昌盛而讀書的歷史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增強學習動力、形成勤奮學習、刻苦鉆研的良好學風,促使學生提高文化素質,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棟梁之才。
結 語
眾所周知,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全民族素質,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因此,高校教育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以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高校輔導員可以幫助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引導廣大大學生既要學會做事,又要學會做人;既要打開視野、豐富知識,又要增長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既要發展智力因素,又要發展人格因素;既要增添學識才干,又要增進身心健康。此外,還應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教育,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教育,加強集體主義和團隊協作精神教育,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協調發展,引導大學生在增長科學文化知識的過程中不斷提升思想政治素養,知行合一,努力做一名品學兼優、德才兼備的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真正促成學生順利就業,走向社會、服務社會。
參考文獻:
[1]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2004-10.
[2]國務院關于做好當前經濟形勢下就業工作的通知,國務院,2009-02.
[3]胡錦濤.“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的報告,2005-01.
[4]李偉,趙瑛,張建民.新世紀大學生就業指導[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
[5]馬于強,陳青嬌.以人為本做好高校就業工作的幾點思考[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6,(4).
[6]李衛紅.提高認識、開拓創新、在大學生就強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9).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