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鐵社 董光昭
農業產業化作為一種新型的農業經營方式和產業組成形式,是實現農業現代化,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近年來,海西州金融業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相輔相承,互為促進,較好地實現了互動共贏的良性格局。但是受諸多因素制約,農業產業化發展面臨著較為嚴峻的經營壓力。因此,通過積極有效的信貸資金投入,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向更高水平加快發展,是當前海西州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金融發展中一個重大而現實的問題。
一、海西州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及特點
近年來,隨著農牧區經濟發展,海西州農業結構的市場化趨勢日益明顯,農業產業化發展呈現三個特點。
(一)農業以傳統的糧食作物為主向特色農業轉變。海西州按照“穩定糧油、擴薯增菜、大力發展枸杞”的發展思路,積極引導農民發展特色農業,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目前,形成了雙低油菜、無公害蔬菜、枸杞等三大農業特色產業,占地區總播種面積的60%。2008年,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7.03億元,全州農牧民人均純收入3724.82元,比上年增長21.8%。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562.36元,比上年增長34.6%,恩格爾系數44%。
(二)農業產業化企業由分散型向規模化轉變。目前,海西州農業龍頭組織已見雛形,生產基地初具規模。近年來重點培育了具有較強經濟實力和輻射帶動能力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1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1家,州地級龍頭企業9家,對農業產業化經營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效應。各地以資源為基礎,積極擴大農業產業化經營范圍,陸續形成了一批適應本地區資源優勢和特點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如以德令哈、格爾木市郊為主的蔬菜生產基地;以都蘭縣夏日哈、察蘇鎮為主的青稞豆類生產基地;以德令哈市、烏蘭縣、都蘭縣為主的中藏藥材基地和牧草產業基地。
(三)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成為農業產業化的重要力量。截止目前,全州共成立各類農牧民經濟合作組織206個,涉及蔬菜種植、絨山羊繁育、牛羊養殖和食用菌栽培等多個領域。同時各地以發展農牧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載體,積極探索經營模式的創新,大膽嘗試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新機制,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金融支持情況
海西金融機構將農業產業化作為支持重點,不斷改進金融服務方式,有效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截止2009年上半年,全州農業貸款余額6.04億元,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放貸款2378萬元。
(一)金融助推特色農業成效顯著。以格爾木市為例,格爾木市將枸杞定為今后5年發展的重點特色產業,并以大格勒鄉、郭勒木德鎮、烏圖美仁鄉為中心,計劃在5年內使枸杞種植達到7萬畝。2008年完成種植規模為20000畝,植苗800萬株,總投資8440.48萬元,其中銀行貸款3000萬元,占項目總投資的35.54%。德令哈市農村信用社采取“公司+農戶”的方式,以支持特色產業鏈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重點,已累計向青海雪旺薯業科技發展公司發放馬鈴薯收購貸款900萬元,收購馬鈴薯2.1萬噸,全力支持了農村特色經濟的發展,受到當地政府和農民的好評。
(二)創新信貸模式,支持農業專業合作社發展。全州涉農金融機構在滿足農牧生產生活信貸戶資金需求的同時,以產業結構調整為重點,從過去單一支持種養業的“小農模式”中解脫出來,樹立“大農業”觀念,創新農業專業合作社支持模式,加大信貸投入。如烏蘭縣農村信用社運用“農村信用社+擔保公司+合作社”的貸款模式,為豐農薯品專業種植合作社提供了300萬元貸款。今年上半年,農業銀行海西州分行運用“農業銀行+擔保公司+合作社”的模式,累計向德令哈市金蘭牲畜養殖專業合作社、梅花養殖專業合作社、玉蓮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等18家專業合作社發放貸款40多萬元,有效支持了農牧業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推動了農業產業化進程。
三、金融支持海西州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風險集中制約農業產業化的信貸投入。農業產業化使分散的生產經營個體形成了農業生產鏈條,同時也客觀促使原本分散在個體單位的風險,集中成為一個行業、一個項目、一個地區的整體風險,尤其是大型農業企業一旦經營不善,其帶來的損失將更為巨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機構對農業的有效信貸投入。
(二)現有金融服務不能適應農業產業化企業的資金需求。一是貸款期限結構不合理。農業產業化企業的資金需求具有季節性強、流動資金需求量大且占用時間長等特點,而農村金融機構出于風險防控考慮,更愿意提供短期信貸資金。信貸投放期限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資金需求不相適應。二是金融服務層次低。農業產業化企業和專業化農戶所需的資信評估、保函、信用證等金融服務難以得到有效滿足。
(三)信用評級體系亟待解決。目前,海西州農業產業化企業多為中小型企業,且處于創業成長期,由于信用擔保體系的不健全和銀行對信貸資金風險控制要求的不斷提高,對于面臨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來說,獲得貸款的門檻較高,而已有的政策性貸款在實踐中也很難落實,直接制約了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
四、推進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的建議
改善農業產業化金融服務,重要在于構建一個適應經濟發展的完整的金融服務體系,除了農業產業化企業本身要強練內功外,金融部門要堅持促進農民增收與加強自身發展相結合的發展方向,因地制宜,積極轉變經營觀念,不斷強化服務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識,通過有效的信貸投入,更好地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向多樣化、綜合化、個性化發展。
(一)拓寬多元化融資渠道,增加有效資金供給。農業銀行要以股份制改革為契機,重塑支農地位,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需求,下放信貸授信權限,合理布局農村服務網點,努力開拓農村信貸業務。農業發展銀行要發揮政策性金融的優勢,加大對區域龍頭企業的信貸支持,在擴大商業性業務中找準自身的市場定位。農村信用社要逐步實現信貸支持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規模農業、由原材料生產初級階段到產品深加工階段的轉移,積極開展差異化信貸服務。在信貸產品研發、抵押擔保手續、審批環節、風險控制等方面,貼近農業、方便農民,真正發揮合作金融的優勢。同時,加快農村小額貸款公司等“四類機構”的組建步伐,放寬民間借貸限制,緩解農業產業化企業生產經營的資金壓力。
(二)加快農業風險補償和擔保機制建設,減輕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風險壓力。一是要盡快建立完善以政策性農業保險與財政補助相結合的保險和再保險體系,通過財政資金補償機制,鼓勵商業保險公司開展農業保險業務,以分散金融機構信貸風險。二是建議采取政府扶持、企業運作的方式組建擔保公司,重點解決農業龍頭企業的貸款擔保問題,適當降低產業化企業的擔保門檻,為企業解決短期流動資金需求,為龍頭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服務。
(三)推動農村金融環境建設,改善農村金融生態。以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為依托,逐步建立完善農戶、農村個體工商戶、涉農企業等經濟主體的信用信息采集、評價和應用機制,為涉農金融機構拓展信貸服務范圍、增加信貸投放提供完善的信息保障。一是強化農村誠信宣傳,讓信用觀念深入人心,營造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二是加強農村信用體系的電子化建設,開發適合農村經濟主體特點的信用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完善風險評價機制,服務信貸決策。三是繼續大力開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鎮”及金融生態縣創建活動。
(作者單位:人行海西州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