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華齡
范長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省內江市人,著名記者、新聞教育家,新中國新聞事業的創始人之一。曾先后擔任新華社副總編輯、人民日報社社長、新聞總署副署長等職。以他名字命名的“范長江新聞獎”,是我國中青年優秀新聞工作者的最高獎。
從小兵到著名記者
1927年6月,發生了四川軍閥屠殺學生的“三·三一”大慘案,當時范希天還是一個17歲的中學生,他只身流亡到武漢,參加了第二十軍的學兵營,當了一名小兵。后來他隨營開拔到南昌,并正式進入以賀龍為軍長的第二十軍,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起義失敗后,他跟著撤退的部隊,輾轉到過潮汕、廣州、福建、江西,后來到了南京。

1931年,他在朋友的幫助下到了北平,開始半工半讀的生活。1933年,他一面在北京大學聽課,一面以“長江”為筆名向報社投稿,曾任北平、天津兩地數家報紙的通訊員,為報紙寫通訊,用稿費維持生活,過了一段艱苦的日子。
1935年,他以《大公報》記者的名義,到川北、甘南一帶采訪。這次采訪活動給了范長江一個很好的機會,報道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行蹤和西北近況,使他成了在國內報紙公開如實報道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第一人,同時也促成了他思想上的大轉變。由這些報道匯編成的《中國的西北角》一書,和后來斯諾的《西行漫記》一樣,當時震動了全國,他因此成了《大公報》的特派記者。接著,他寫的旅途通訊《塞上行》,在抗戰前開創了我國新聞報道的一代新風,一時膾炙人口。
1936年,范長江先后赴西安和延安,訪問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中共高層領導人,報道了西安事變的真相,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他又奔赴晉察冀前線采訪,發表了大量的戰地通訊,滿足了關心國事的廣大讀者的需要,深受讀者的歡迎。
1937年和1938年是抗日民主高潮時期,自1938年秋武漢淪陷后,日寇侵華主力轉而向華北進攻八路軍,對國民黨則改為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的策略。國民黨的政治態度開始轉變,蔣介石提出了“一個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的反動主張,實際上是繼續國民黨的一黨專政,政治空氣逐步惡化,反共勢力抬頭,在《大公報》內部斗爭也很激烈。
就在這時,范長江寫了一篇題為《抗戰中的黨派問題》,他主張抗日黨派的民主團結,反對“一個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的反動路線。文章交到《大公報》編輯部,報社領導人看了,拒絕發表這篇文章,并向范長江提出要改變政治態度,作為繼續留在《大公報》工作的條件。范長江堅持自己的立場,拒絕了報社領導人所提出的要求和條件,并把文章拿到鄒韜奮主編的《抗戰三日刊》上發表。
從此,范長江與《大公報》決裂,離開了《大公報》,同時離開的還有孟秋江等人。當時,范長江不僅是《大公報》的名記者,而且是中國新聞界非常引人注目的人。他突然離開《大公報》,受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特別是周恩來的重視和關心,1939年周恩來介紹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由“青記”到“國新社”
為了和國民黨的新聞封鎖作斗爭,擴大抗日宣傳力量,中國共產黨在新聞戰線作了一個重要部署,就是成立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簡稱“青記”)。
“青記”由范長江、陳農菲等人發起,吸收散布在全國各抗日前線的青年戰地記者為主體,也有少數老新聞工作者參加,于1938年3月在漢口成立。這是一個在黨領導下的統一戰線性質的新聞學術團體。
當時,黨的負責人是陳農菲,范長江是學會的常委。成員年齡都在20歲上下,他們有文化,而且都有較高的民族覺悟,能吃苦,活動能力也強,會員曾達到1000人左右,在解放區、國民黨統治區都建立了分會。
“青記”組織開展新聞工作經驗交流和政治理論學習等活動,出版有會刊《新聞記者》(月刊)。這是由范長江主編的一份影響較大的新聞理論和新聞業務刊物,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新聞工作者?!扒嘤洝卑岩恢姶蟮妮浾摿α课街袊伯a黨的周圍,為“國新社”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武漢失守后,“青記”總社遷到桂林,后又遷到重慶?!扒嘤洝惫鹆址謺钱敃r廣西新聞界最活躍的一個學術團體,每月都舉行學術座談會或報告會,如《江南敵后區采訪》(任重作報告)、《抗戰二年來采訪工作之檢討》(孟秋江、于友、石燕等作報告)等,對戰時新聞工作者業務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1941年皖南事變后,“青記”桂林分會于4月被國民黨當局查封。

“國新社”的全稱是國際新聞社??箲鸪跗?,在國民黨統治區,新聞報道是由中央通訊社獨家壟斷的,除中央社以外,不容許有別的新聞通訊機構,延安的新華社在國統區又不能發稿。為打破國民黨當局對新聞的壟斷和控制,根據南方局周恩來的指示,有另行成立一個通訊社的必要?!皣律纭敝苑Q為國際新聞社,是由于它最初是以搞國際新聞宣傳起家的,它適應了國民黨政府開展對外宣傳的需要,為它提供對外報道的新聞通訊。
抗戰初期,由于國民黨在軍事上節節敗退,而其在宣傳上又往往自欺欺人,失去了國內讀者和國際上的信任。當時,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有個國際宣傳處,主持人是董顯光,他很想通過范長江和“青記”提供國際宣傳方面的材料,并約當時在《大公報》任記者的范長江擔任特約通訊員。
范長江覺得一個人的力量有限,沒有接受。這事給周恩來知道了,認為可以建立一個通訊社為國際宣傳處服務。這樣,按照周恩來的意圖,由范長江與當時在三廳工作的胡愈之(中共秘密黨員)一道去同國際宣傳處副處長曾虛白商談,最后一致同意建立一個“國際新聞社”,為國際宣傳處服務,由“國新社”負責供給對外宣傳的報道材料。
之后,范長江全力開始籌建和領導“國新社”的工作。由于有為國際宣傳處工作的關系,“國新社”很快獲得國民黨政府的批準,取得了采訪和發布新聞的合法地位,同時也解決了經費問題。
“國新社”于1938年10月20日在長沙成立,長沙大火之后遷至桂林,于1938年11月21日在桂林成立總社,社址在環湖路20號(今榕湖北路機關事務管理局處)。社長兼采訪部主任是范長江,副社長是孟秋江,黃藥眠任總編輯。范長江后因事離開桂林,社務就由孟秋江代理。
“國新社”的任務是向報紙、刊物發新聞通訊稿和專論稿,發稿的對象和范圍主要是當時國民黨統治區的報紙和海外華僑辦的報紙。它的言論態度是抗日和民主,方針是“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它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具體由八路軍桂林辦事處主任李克農領導。
“國新社”的社員有兩種,一種是專職為“國新社”工作,由社里負擔他們的生活費,除了吃飯,每月還有點零用錢;另一種是按期為“國新社”寫稿,他們都有社會職務,無須由社里負擔生活費用。每個社員都必須在政治上贊成抗日和民主,支持“國新社”的工作,并交納至少50元的入社費。社員主要來自“青記”的骨干,總計有100多人,社內記者、編輯20多人。
后來,香港原有的國際新聞社(由惲逸群領導)也并入“國新社”,改為香港分社,桂林設立總社,另在重慶、金華設辦事處,在國內有各地通訊站400處(多由“青記”成員負責),海外通訊站150處,形成了一個遍布海內外的通訊網。稿件來源不僅有國統區、海外愛國華僑來稿,還有各解放區、游擊區的通訊報道,特別是一些著名國際問題專家的特約稿件,深受各報刊和讀者的歡迎。創辦初期,曾一度獲得國民黨中宣部國際宣傳處的好評。1939年至1940年夏,是“國新社”的全盛時期。
“國新社”在桂林期間,所發新聞稿有下列幾種:面向國外的有《遠東公報》、《遠東新聞通訊》(英文版),內容主要是新聞通訊和國際評論;面向國內新聞單位的有《國際新聞通訊》、《國際新聞資料》;面向桂林各新聞單位的有《市內新聞稿》;面向海外華僑的有《祖國通訊》、《國新通訊》,每周一期,16開、10頁左右,期發量1000份。
此外,還有應約專為某些新聞單位撰寫的“特約專稿”,一般用復寫紙復寫三五份,發至特供單位。這種特稿,發稿時還注意按報紙分布的區域岔開。即一個地區只發一家報紙,使當地新聞單位使用時,可以“本報特稿”刊登,成為當地獨家新聞,深受報紙歡迎。據統計,先后利用“國新社”稿件的,有國統區報紙,有東南亞、印、美、澳等國的報紙,以及非洲的華僑報紙共150多家。這是國民黨中央通訊社所不及的。
也正因此,“國新社”引起了國民黨頑固派的恐懼和仇視,國民黨中宣部于1940年5月以正式公函通知國際宣傳處,要特別注意審查“國新社”的稿件,特務頭子徐恩曾也給曾虛白打招呼,說“‘左傾作家胡愈之、范長江等,在桂林組織‘國新社,其主要活動為宣傳‘左傾思想……”,要曾虛白進行調查上報“該社內容及實際負責人的政治背景。”
1940年11月,“國新社”在桂林召開有各地社員代表參加的第二屆年會。范長江按照黨的指示,向大會作了工作報告,分析了當時的政治形勢,對“國新社”的工作,一方面作了堅持工作的部署,另一方面也作了應變的準備。
1941年皖南事變后,重慶國民黨方面即密令桂林辦公廳主任李濟深,將桂林“國新社”社長范長江扣留。李濟深接電報后,并未立即執行,而是改用宴請文化界朋友(包括范長江)的方式,在席間意味深長地說:“我們這樣的宴會以后恐怕不會有了”,向大家暗示局勢的嚴峻。飯后,李特送了一張飛香港的機票給范長江,彼此心照不宣。待范長江飛抵香港后,他才拿出重慶發來的“密令”,“交辦”下去。
范長江飛香港后,桂林、重慶“國新社”同時被迫關閉?!皣律纭钡穆撓抵行膹拇宿D移到了香港,留在國統區的社員仍然冒著危險給“國新社”寫稿,這項工作一直堅持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和香港淪陷。
發現人才培養人才
作為一個新聞記者,“國新社”社長的范長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一位“同老范朝夕相處,同食、同住、同工作、同勞動”的“國新社”總編輯黃藥眠(同仁稱他為“黃大師”),對范長江的個性、品質和為人有一段精彩的回憶:
他有一股革命的干勁,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同他一起,就是不想多干,也往往被他的熱情所鼓舞和感染而會積極地干起來。他對于當時的舊報人的壞習氣,一談起來就深惡痛絕。本來利用他當時的名望和地位去獵取更高的地位和物質的享受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老范不屑這樣做。這在當時來說,的確是十分難能可貴了,沒有對革命的認識,沒有堅強的意志是做不到的。
他常常對我說:“你要沉得住氣,我們今天是稿子的發行,將來是人的發行?!币馑季褪钦f,將來可以把“國新社”訓練出來的有新觀點、新氣派的記者介紹到各報去任職。他還向我打氣說:“再過幾年,你無論到什么地方去都有當地報館的人來找你這位老師了?!?/p>
他多聞博見,對于國民黨統治階層的軍政界人物、各地報刊主編,以及人民的生活及社會上的瑣聞軼事,談起來他都頭頭是道,如數家珍,對于政治軍事局勢他能作出迅速的判斷,作出綜合的估計,往往還能夠有所預見。同時,他還有老新聞記者的敏感和技巧,善于捉摸到采訪對象的精神狀況,并從采訪對象的小的動作中看出他的內心。說起話來他有辯才,所以每到一地作時事報告,他都能贏得群眾的熱烈歡迎。

他交游廣闊,無論是達官貴人、富商巨賈、司機小販、工農大眾,他都能見面熟,談得來。他對于青年還愛護備至,看見好的文章總是熱情地加以贊揚。有時他捧著青年人的投稿追來對我說:“請你看看,這是多么好的報道!文章寫得多漂亮,是一個人才、人才!”只要可能,盡管“國新社”很窮,他總是想盡方法把這些人羅致到“國新社”來。據我所知,他這樣羅致來的有高天、高詠、于友、唐海、湯轟振、任重等。
他也勇于改正錯誤,有一次不記得開什么會,他在會上發了脾氣,事后我勸他說:“你是社里的首腦,發脾氣會影響到團結。”他當即懊悔地說:“我究竟還是修養不夠!”
“國新社”的生活是相當艱苦的,平時吃素,每星期只有兩次加菜,吃一點肉,每人每月生活費15元。大家一起住在抬不起頭的矮樓上,而且長江也同我們一起生活,每星期還有一兩次學習,討論時事,生話雖然苦,但日子還是過得很愉快(黃藥眠:《“國新社”在桂林》)。
范長江不僅善于發現人才,而且對人才也十分尊重。他作為社長,每月的生活費都與所有記者、編輯們一樣,一律拿15元。惟獨對黃藥眠總編輯例外,除了生活費,每月還給他20元的津貼。
為了實現他的“我們今天是稿子的發行,將來是人的發行”這一構想,他強調新聞記者要不斷學習,不僅青年記者,即使已有一定名氣的記者都要學習政治和新聞業務,還要培養高尚的職業德道品質,只有這樣才能做一個合格的新聞記者。
為此,范長江采取了一些措施,為大家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和機會。他經常邀請革命前輩葉劍英、董必武、沈鈞儒到“國新社”和大家座談,還請有關專家作形勢報告和業務報告,請前方歸來的記者談采訪工作體會和心得。他自己也經常給年輕記者介紹自己采訪和寫稿的經驗,給大家分析稿件的優缺點,幫助大家提高采訪和寫稿的水平。
他還安排專人負責通聯工作,負責與外地記者和通訊員的聯系。他在桂林專門創辦了《采訪與寫作》的油印刊物,親自為創刊號寫了題為《我們大家來學習》的卷首語。他主持編輯了《新階段中一般新聞采訪工作要旨》、《戰時新聞工作入門》兩書,收錄了幾位多年從事新聞工作的老記的經驗體會,給青年記者和通訊員以極大的幫助。
1939年2月,“青記”在桂林舉辦了為期一個月的戰時新聞寫作學習班,學員達百余人,范長江在班上主講“戰時新聞概論”,為戰時新聞事業培養了急需的人才。
范長江對新聞人才的培養,除了課堂上、書面的傳授,他還特別強調一定要到實踐中去鍛煉提高。以老帶新,組成小分隊,奔赴抗戰第一線,言傳身教,進行傳、幫、帶,使青年一代記者迅速地成長起來。他對青年記者的要求是:加強政治認識、志向、身體、知識、能力、編輯技術、社會關系等7個方面的修養,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新聞人才。
范長江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帶動并影響了“青記”和“國新社”的一大批同志,培養出一支具有堅定政治方向的新聞記者和編者隊伍,并在解放戰爭中經受了鍛煉和提高,其中不少人后來成了新中國新聞事業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