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峰
春秋時候,齊國人來攻打魯國。魯國有個叫單父的地方是齊軍的必經之路。這時有人向宓子請求說:“齊軍馬上就要打過來了,地里的麥子剛熟,還沒有收,不如讓大家任意收割吧。這樣老百姓可以增加些糧食,總比留給齊軍要好?!?/p>
大家多次請求,宓子都沒有同意。沒過多久,齊國的軍隊打過來,把麥子都搶走了。魯國執政的季孫氏對宓子非常不滿,派人來斥責他。宓子皺著眉頭說:“今年沒有收到麥子,明年還可以再種,但是,如果讓不耕種的人趁機得到糧食,那就會使他們盼望敵人前來入侵了。單父這個地方一年的小麥能否收到,并不能影響魯國的強弱,如果百姓有了僥幸之心,使世風敗壞,那將是幾代人都無法根除的?!奔緦O氏聽后十分慚愧,對人說道:“如果有個地縫我也想鉆進去,實在沒臉再見宓子。”
宓子,字子賤,魯國人,是孔子的學生,曾任單父的地方長官。他不讓本國的百姓任意割麥子,結果好端端的麥子被齊國的軍隊搶走了。對于宓子所講的道理,有人評價說:“對于救世來說似乎迂了點,對于處世來說卻是至關重要的?!?/p>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決策不能只求解眼前之急,要考慮后果。有些事情,現在看來有點小利,但長遠來看會貽害無窮,包括以污染環境為代價發展工業,靠砍樹賣錢來致富,等等。
決策者一定要防微杜漸。有時候一個極小的錯誤,經過不斷地積累,在其他因素的參與作用下,也可能產生極為嚴重的、始料不及的后果。
人們愛患“短視病”,常常是利令智昏的緣故。
春秋時期,齊國宰相管仲,把齊國治理得井井有條。齊國強大了,各地諸侯基本都承認了齊國的霸主地位,只剩下楚國不聽齊國號令。齊王準備發兵征服楚國。當時,齊國有好幾位大將紛紛向齊桓公請戰,要求掛帥攻打楚國,但卻遭到了宰相管仲的反對。管仲認為眼下齊軍疲憊,不宜久興兵事,他日夜命人搶鑄銅錢。
一天,管仲派百余名商人到楚國去購鹿。當時,鹿是較為普通的動物,楚國盛產鹿,人們把鹿作為肉用動物,兩枚銅幣就可買到一頭鹿。另一方面,管仲卻派商人在楚國到處揚言:“齊桓公好鹿,不惜重金購買。”齊國商人開始販賣鹿。開始3枚銅幣一頭,后加價到5枚銅幣一頭。于是楚人競相到山中獵鹿,鹿資源日益短缺,商人又從中哄抬鹿價。一個月后,鹿價漲到了40枚銅幣一頭,這40枚銅幣在當時可以買到1萬斤糧食。高昂的利潤使楚國上下變得瘋狂起來,農民不再種田,改行做了獵人;士兵不再練兵,背起弓箭偷偷上了山。
一年之后,楚國國內銅幣堆積如山,但卻田地荒蕪,糧源斷絕。
管仲又向各諸侯國發號施令,禁止與楚國交易,有點像美國對伊拉克實行封鎖,禁止伊拉克石油換食品。這下不得了,楚國人拿著大把的銅幣卻買不到糧食,全國鬧起了饑荒,人民四處逃難,楚軍人黃馬瘦,完全喪失了作戰能力。管仲見時機已到,即集合八路諸侯人馬,開往楚國邊境。楚成王內外交困,忙派大臣向齊國求和,割據一方,保證從此聽從齊國的號令。
管仲其實早就洞察了買鹿這件事會引起的連鎖反應:他廣為散布“齊桓公好鹿”的流言,不惜拋出銅幣哄抬鹿價,使楚國人再也無心從事農業生產,從客觀上切斷了楚軍的糧源供給,然后果斷地集合八路諸侯進兵楚國,逼迫楚王臣服。
管仲不動一刀一槍,不死一兵一卒,兵不血刃地治服了本來強大的楚國。后來,人們把管仲的這個策略稱為“買鹿之謀”。今天,“混沌學”研究者稱,南半球某地的一只蝴蝶偶爾扇動一下翅膀所引起的微弱氣流,幾星期后可變成席卷北半球某地的一場龍卷風。他們將這種由一個極小起因,經過一定的時間,在其他因素的參與作用下,發展成極為巨大和復雜后果的現象稱為“蝴蝶效應”。
2003年,《紐約時報》記者杰森·布萊爾杜撰假新聞的事件被曝光,就掀起了一股“龍卷風”,給著名的《紐約時報》造成了極大的損害,該報經營了152年的聲譽就這樣毀于一旦。其實,該報社早就有編輯發現杰森·布萊爾杜撰假新聞的嫌疑,但沒有引起新聞主管的重視。試想,如果該報的新聞主管能防微杜漸,及時采取措施,情形何至于此呢?
因此,一個優秀的領導者,既要見微知著、因勢利導、未雨綢繆,抓住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件、信息,引導事物向著有利于不斷發展壯大的方向發展;又要防微杜漸、防患未然,以免不利因素發生連鎖反應,導致爛攤子無法收拾、全局毀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