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生
摘要:科學發展觀追求的是“合理的發展”,關注的是發展的意義,即“為了什么發展”和“什么樣的發展才是好的發展”這一發展的核心問題??茖W發展觀的價值向度表現為:科學發展觀體現了發展的公正尺度,體現了發展的價值尺度,還體現了發展的道義尺度和生態尺度。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發展;價值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02—05—03
科學發展觀追求的是“合理的發展”,關注的是發展的意義,即“為了什么發展”和“什么樣的發展才是好的發展”這一發展的核心問題。這一問題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來是說至關重要的,由此出發可以使人們的全部生活保持生機勃勃的求真意識、向善意識和唯美意識,從而不斷推動社會向未來敞開自我超越和自我創造的空間。
一、科學發展觀體現了發展的公正尺度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已經基本實現了小康,物質層面的貧困暫時解決了,而發展過程中累積的社會問題卻紛至沓來,于是公平的價值訴求也日益凸顯。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存在著五種嚴重不平衡現象:農村和城市發展不平衡;區域發展不平衡;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平衡;人口、資源和環境與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不平衡。應當承認,這是長期強調增長優先、效率優先的必然結果。
然而,貧富差距懸殊的發展不是真正的發展,不公正、不均衡的發展也不是真正的發展,或者說,科學的發展不應當導致社會公正的嚴重喪失。發展是一項基本人權,爭取每一個人應當享有的權利是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發展應當惠及全體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收入差距合理、發展相對均衡的社會。收入差距過大不僅不能體現全面建設社會的價值觀,也會使經濟發展缺乏內在的動力,甚至使之遭遇嚴重挫折?!肮餐辉!笔墙洕鲩L和社會公正的統一,是效率原則和公正原則的最佳結合。因此,在未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要謀求共同富裕,實行“五個統籌”,在發展生產力的同時,通過公平來促進增長和效率,堅持“效率和公正并重”。這是真正的發展,它是普遍公正的,這種發展的公正性體現在:1.空間維度上,公正的發展不僅要使國與國之間的發展保持目的性關系,而且要在群與群、群與己等主體之間的關系保持和諧、平等的狀態。雖然人類整體的發展不可避免地要以犧牲眾多個體為代價,甚至可以說,人類社會的進步是在犧牲中得到的,但是這種自然式的競爭法則是人類社會還未成熟的初始表現,而不是伴隨著人類始終的必然法則。人類的發展與個人的發展、每個人的自由與其他人的自由發展相協調不應該只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2.在時間維度上,人類在生態危機的警告下,發現當代人的生存與后代人的生存始終處在一個時序上,一旦一個時代過度超用自然資源,必然危及后時代人的生存,如何保持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是當代人面臨的難題。在當代中國,達到空間維度和時間維度的公正性具有很大的難度,但這并不是不可能的。這關鍵取決于堅持這樣“三個共同原則”:一是共同發展原則,即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城市和農村、占有資源的行業與不占有資源的行業要相互支持,相互帶動,共同發展;二是共同分享原則,就是讓全體人民共同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特別是要注意低收入城市人口和農村人口的共享,這是當前及今后中國改革發展成敗的關鍵;三是共同富裕原則,不僅要把共同富裕作為一個社會理想目標,而且要把共同富裕作為一個分配基準和原則,實實在在地貫徹到政府的分配方案中去。這正如候惠勤教授所言:“馬克思主義的公平觀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實踐敷設了不可逾越的政治底線,就是在這一過程中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原則,從根本上說是防止兩極分化、杜絕新的階級分化的可能性。無論是效率和公平的關系,還是發展、改革和穩定的大格局,都只有在堅定地維護這一底線的基礎上才有意義。就此而言,堅持無產階級的平等要求,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價值皈依。馬克思主義公平觀還為當代中國的體制改革和制度架構奠立了合法性根據和道義原則”。[1]因此,在進行制度設計時,必須對新制度傾注社會公正與平等思想。一個國家如不能為自己的國民尋求公平和正義,將永遠不可能獲得真正的發展。因此,社會公平和正義,既是我們評判改革發展的阿基米德支點,也是我們現代化建設的全部出發點。
二、科學發展觀體現了發展的價值尺度
傳統發展觀把經濟增長本身看作目的和惟一價值尺度,把人只是看作發展的手段或工具,從而顛倒了目的和手段的關系。當人們把發展僅僅看作物質生活的改善,生產力的增長,工業化的進步時,其實這就遮蔽了發展的價值向度和倫理審視:它不考慮發展是什么樣的發展,是為什么的發展,是為誰的發展,發展的終極價值是什么等關系人的意義、生活的意義和社會的意義等重大問題,從而使發展等同于經濟增長、等同于工業化的進程、等同于善。根本的原因仍然是在于把人當作發展的手段,而不是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價值目標。我們在日夜追趕發展,而其實追趕的是發展中最為顯見的物質、經濟、利益,而忘卻了其中的核心——人自身的發展。在現實社會中,對無止境復制財富的追求已經深深地嵌入人類的價值觀和制度選擇中,忘記生存意義的思考而一味專注于物欲的追求和精確的算計,只能使人們在虛幻的繁榮和苦澀的失望中掙扎,品嘗功利主義和物質主義的苦果。
在發展與人之間,發展是為人的發展,而不是相反。社會發展需要經濟增長,這是確定無疑的,但是我們不能將社會發展歸結為經濟增長的惟一向度。社會發展首先要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但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卻不是為了發展經濟而已,而是為了人的生存和發展,是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在這個意義上,經濟增長、社會進步是社會發展的手段,而人的各種需要的滿足、人的全面發展則是目的,人才是發展的終極目的和尺度。顯然,目的和手段不能錯位和顛倒??茖W發展觀恢復了發展的本真,凸現了以人為本,突出了發展的價值尺度,強調了社會發展對人的價值意義,特別注重文化價值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三、科學發展觀體現了發展的道義尺度
在一個不全面的、較低級的、不發達的小康社會中,要全面實現以人為本是不可能的。社會發展要以人為本,強調的是社會發展要以人的發展為目的,不能“以物忘人”;強調的是社會發展要以全體人的共同進步為追求,而不是少數人的發展。不能僅用物理性和技術性的眼光來看待發展,當然也不應僅用物理性和技術性的指標來衡量發展的價值。
以人為本是發展的靈魂。發展應當包括經濟、政治、文化、人的素質、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全面發展的內容,經濟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一個最基本的向度和指標。要實現以人為本,首要的仍然是發展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如果只看到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就可能忘記發展生產力的目的;反過來,如果只強調以人為本,而忘記了還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樣的“以人為本”最后也是要落空的。然而,傳統發展觀已經完全陷入了見物不見人的功利泥潭。它關注的是利益的最大化,把人與人的關系全部換算為物與物的關系,把人與社會的關系片面化為人與經濟的關系,以至于人的發展就是物質的發展,“社會的”就是“經濟的”,但功利尺度不能取代或放棄道義的尺度。發展需要處理如何在一定階段上把功利尺度和道義尺度統一起來的問題,割裂這種統一的發展是惡的發展。事實證明,缺乏人文精神的經濟發展,使人們在利益的角逐中將不再受到自制、理性、公正、博愛等精神的束縛,只有對金錢赤裸裸的無恥追逐。這樣的“發展”就算是暫時獲得了效益,但充其量只是一種殘缺的發展?,F代化應該有其特定的精神內容,沒有這種精神追求的社會,財富最后都會花費到畸形消費上去。一味進行功利的追求,缺乏人文精神熏陶以及信仰的制約,這些人喪失了起碼的道德感和羞恥感,無異于動物。
善良的發展應該是既要首先調動優秀者的積極性,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又必須充分關注社會弱勢群體,著眼于共同富裕;既必須使人的聰明才智得到最大的發揮,又必須使老弱病殘孤寡皆有所養,得到最大的保障;既必須使當前的社會問題及時解決,又必須考慮長遠的、全局的、根本的社會利益的發展。這是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的內在要求。在社會發展的目的設定上,必須考慮到少數人的利益和多數人利益的統一,發達地區的利益與落后地區的利益的統一,眼前利益和人類長遠利益的統一。正是在這些方面,科學發展觀顯示了其良善。科學發展觀認為,發展必須是全體人的發展,只有少數人的“發達富貴”,沒有絕大多數人的溫飽、健康的發展,不是合理的、人道的發展;發展必須是社會、經濟、生態相統一的發展,而不是經濟單一發展,企圖以經濟增長代替其它發展是片面性的、數量化的,不是全面的、協調的、有質量的發展;發展必須是當代人與后代人的發展,而不是當代人短暫的發展,不考慮后代人的發展是非可持續的發展。
四、科學發展觀體現了發展的生態尺度
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是科學發展觀基本指向,它包括兩層含義:人與自然之間的協調發展;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協調發展。這兩者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
人與自然之間的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前提條件。在傳統發展觀中,既然人的物質滿足是人類發展的根本目的,那么一切自然資源都只有為人類服務才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因此,開發自然、征服自然,把人的利益凌駕在自然之上就是人類本質力量的最終表征。表現在哲學思想上,自然則只有“為我”的價值即工具價值,而沒有“自在”的價值即內在的價值。但是,自然不僅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菜園”,而且是人類得以持續生存和發展的“家園”;人類不僅是自然的享用者,而且是自然的看護者。手段性和目的性的背離使人類在追求經濟增長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人類從自然所獲得的收益大約只是代價的四分之一而已。傳統發展觀把追求GDP增長等同于發展,迫使人們在自然的開發和利用上采取貪得無厭、竭澤而漁式的掠奪眼前的資源,以滿足當前這一代人的需要而無法顧及子孫后代的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基本生活條件。“吃祖宗飯,斷子孫糧”是傳統發展觀的必然結局。因此,當前的生態危機與其說是自然失衡的表征,是“天災”,毋寧說是人與人之間緊張關系對峙的反映,是“人禍”。或許人們對傳統發展觀所帶來的種種代價的分析還有些分歧,但人們頗為一致的看法是,傳統發展觀最大的弊端在于使地球傷痕累累,沉重的教訓使人類明白 “發展是第一要務”,同時 “環境是發展的第一基礎”。無論人類多么渴望發展,沒有可持續的環境、資源、生態,就沒有可持續性的發展。
科學發展觀從“人與人的關系”與“人與自然的關系”二者互為邏輯前提入手,立足于人的尺度來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因此是一種人道主義的價值觀;立足于自然的尺度來衡量人與人的關系,因此是一種環境主義的價值觀;立足于從共時態來處理人與自然的矛盾,要求實現當代人之間在開發自然與保護自然上的權利與義務對等;立足于從歷時態來看人與自然的矛盾,要求實現代際之間的持續發展,既不能以未來人未在場的理由來為了滿足在場的當代人的需求而大肆掠奪資源、污染環境,也不能為了留待未來人足夠的自然資源而壓制當代人的需求,犧牲當代人的直接利益和人的發展。它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雖然居于主導地位,但決不意味著人可以凌駕于自然之上,為所欲為地驅使自然、安排自然。它既關心人類的整體利益和終極價值,也承認自然的權益和內在價值。科學發展觀是處理人與自然矛盾的倫理觀,它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2]它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侯慧勤.馬克思主義公平觀的實踐意義 [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5,(4)
[2]馬克思.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9.
Brief Statement on the Worth Direction of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bstract: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pursues the reasonable development, and pays attention to the meaning of the development, namely the core problem of development for what and what kind of development is good development.The worth direction of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s: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embodying the fair dimensions of the development, embodying the worth dimensions of the development, also embodying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and justice dimensions and ecosystem dimensions.
Key words: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worth
(責任編輯/劉惠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