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晟光
摘要:當代心理科學的發展,似乎在拒絕心—腦關系的笛卡兒主義二元論和還原物理主義。同時,他們又在極力發掘一種既承認“心”的獨立存在而又依賴于腦的非還原的物理主義,如突現論。本文一方面通過對笛卡兒主義二元論和還原物理主義的責難,指出心—腦關系中“心”的含義,評述非還原的物理主義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筆者借鑒Kim.J的隨附性概念,提出自己的一些關于心—腦關系的看法。
關鍵詞:心;腦;非物質信息;物質信息;隨附性
中圖分類號:B849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02—62—02
一、心腦非還原的物理主義的產生
心腦關系問題是哲學和心理學研究的焦點。自古以來,人類一直對心腦關系感到困惑,至今還沒有完全理解心腦關系的真諦。但日益增長的腦科學和心理學的發展,并由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心身問題上的唯物主義觀點,逐漸出現了一些唯物一元論方向的心腦理論,而他們似乎在證明一種現象即心靈的純物質性。
腦是唯一存在的實體,心只是一種屬性。因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事物的本質就是一組由該事物而且僅僅是由該事物所必然的具有的屬性,其他任何事物不可能具有的,所以作為腦的屬性的心是腦的本質,是純物質化學。具有生理學傾向的思想家闡發為:心是腦的神經特性(b是A的一種中樞過程a)或“心”的每一屬性都可以找到與腦活動有關的關系物。
還原物理主義者可能非常同意這種意見。因為他們發現每一種感覺或別的心活動總是和每一種神經活動有關,視覺與視神經有關,嗅覺與嗅神經有關等,即心腦之間總是具有關系物。然而有一種實驗卻打破了這樣的信息——“感覺畸形的人”弗雷德。弗雷德是一個具有極強視覺分辨能力的人,他可以分辨出常人所不能分辨的細微的顏色差異:紅1與紅2。他就具有這樣的經驗,因為他的視錐對光的反映極強,也就是說他就具有這樣的神經活動。但有一點我們卻忽視了,那就是他分辨顏色差異后的心理內容是什么。
笛卡兒主義二元論在本體意義上設置了一個獨立于物理的、具有心理屬性的東西的存在,也就是說在笛卡兒主義二元論上“心”不依賴于物理實體而存在。這是一種超級的設想:心的獨立存在按照神的旨意產生或說按照虛無的旨意產生。用笛卡兒的意思就是:在神的協助下,兩種中間的每一種、每一方面的全體都可以不依靠另一種而得到理解。另一方面,他們按照亞里士多德的本體論傳統,將實體與屬性區分,以便對“心”與“腦”的理解。而屬性就是一種構成實體本質和本性的特點,在這樣的意義下,“思維是心的屬性”、“廣延是腦的屬性”,并且對于單個實體的理解無法延伸到另一個實體,這樣在笛卡兒主義二元論中存在一個三段論:
“心”與“腦”是獨立存在的,思維是“心”的屬性,所以,思維是離開腦而獨立存在的。
這個結論符合笛卡兒主義二元論對“心”的設置的。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主義已經證明物質的第一性。所有心腦二元式(包括二元論、平行論等)都是錯誤的。
所以,“心”在心腦關系中的意義是既要承認物質第一性又要承認“心”的本體存在即“心”的獨立存在而又依賴于腦,這就是非還原的物理主義的概念。而非還原的物理主義的心腦關系的圖式就是突現論。其代表是M.A.邦格。20世紀70年代,加拿大科學哲學家M.邦格系統闡述并發展了以D.O.赫布和D.賓德拉為首的突現論的心腦關系論,主要包括三個要點:(1)一切心理狀態、事件和過程,均為中樞神經系統的狀態、事件和過程;(2)心理的狀態、事件和過程是中樞神經系統細胞成分相關的突現。斯佩里在《一種更改過的意識概念》里也認為:“自覺的意識被理解為是大腦興奮動力學的突現的性質。”;(3)所謂心腦關系是指中樞神經系統的不同子系統之間或它們與有機體其他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照他的話說就是:“精神狀態形成腦狀態的一個子集,腦依次又是動物空間狀態的一個子集,盡管是個非常卓越的子集。”我們可以看出,這一理論體現了心身相互作用的事實。
二、心—腦隨附性關系的理解
筆者在本文里把心稱為“非物質信息”,把腦稱為“物質信息”。此時,心腦關系就變成為“物質信息”與“非物質信息”的關系。
將“物質信息”放到第一性的位置上,就要求“物質信息”生產“非物質信息”。假如“物質信息”(設其為A)產生“非物質信息”(設其為B)。就有兩種可能:包含關系(A包含B)和因果關系(A生產B)。如果A包含B,B的發生必然導致A的發生,這樣在邏輯上將B即“心”看成為第一性的東西而走向唯心論,并且它還無法推導出A的發生必然導致B的發生——否定了A產生B。其實,我們知道A與B的質料、形式都是不同的,而對于兩個在本質上存在區別的事件是無法將其包含的,所以邦格明顯的錯了。
事物是聯系的,因為正是這樣的聯系,世界才被我們理解,我們才可以預測以致實現我們的理想。而這一基礎的核心就是決定的觀念、因果關系,并且能推導出兩個因果事物的真實存在(亞歷山大名言)。從這一意義上我們發現物質原因與心理結果的確有意義。但是這就要求把A與B等同起來,要求在AB之間尋找一座鏈接橋梁——心理物理的規律,而否定了B在形式和質料方面的非物質獨立性,并且心理規律是和物理規律不同的兩個規律,運用物理規律解釋心理規律我們已經證明是不行的。恰如戴維森認為的:我們對神經活動的解釋無法達到對心的解釋所要求的那樣??梢?,包含和一般性的因果關系是無法理解心腦關系的。
現在明確的就是B因A而產生(顯然不是一般因果關系),B又獨立存在即A的每一次活動或形式轉換形成一個已經獨立的B的活動或形式。那我們不妨設A的一次活動或形式轉換為a,B的一個活動或形式為b。就有B中的b與A中的a對應,a的出現必然伴隨b的出現,且a與b在形式和質料方面都相互獨立,我們就稱這種關系為隨附性,記作b隨附于a。A與B的關系便就是隨附關系。A為隨附基礎、是基礎信息,B為隨附信息。由此,當一個人的“物質信息”一定時,其“非物質信息”即“心”就一定了。這里注意以下兩點: A與B在形式和質料方面的相互獨立指明B沒有物質性;A隨附B指明AB之間不存在心理物理學的規律(因為AB是信息內容而不是活動),但是A與B之間具有對應性。
隨附性就有了以下特點: B中的b與A中的a對應說明AB是一種一一對應關系,但是它由于沒有心理物理學的法則而不是映射;a的出現必然伴隨b的出現說明:A的邏輯第一性,是具有唯物主義的合理性的;AB的整體性,承認了物質與精神的統一,共同組成人的主體結構,消除了二元絕對獨立思想;AB的隨附關系承認“心”的可研究性(A與B之間具有對應性),符合心理學的基本要求,特別是堅守了生理心理學的原則。
人是社會性動物,它要求人與人之間的語言上、行為上的交流與理解。對于每一個人而言,“腦-心-行為”是一體的,而他人的行為和神經活動在許多方面又是與我們自己相似的,所以我們假定他人有與我們一樣的“心-腦關系”以及“心-行關系”,如果這樣,那么對自己的理解就是對別人的理解。即:一個人甲和一個人乙,必然的,對于甲具有的A中的一個信息a,B中的一個信息b,那么在乙中,如果乙具有甲A中a,那么乙的B中也具有一個信息b。它是隨附性的延伸,并且它將概念的范圍擴大到每一個人,所以我們把他叫真正隨附性?;蛴肑.波斯特的話說,就是已知有兩個物理上的可能的世界W1和W2,如果在那里找到了(一個)相同的物理條件,那么在那里也可能找到(一個)相同的非物理條件。(這里借用J.波斯特的話并不是借用他的含義)
心腦的隨附性關系涉及的另一個焦點性問題是物質的統一性和意識的統一性問題。大家對物質的統一性問題一致性較高,都認為物質可分但又互相聯系,是永遠可分又永遠聯系的,當然的對“物質信息”亦是如此。如果我們把每一個物質信息表示出來就可能是:a1、a2.a3……an。于是按照心腦隨附性關系,就有一個b1對方于a1,有一個b2隨附于a2……有一個bn隨附于an。其相似于單射當中的原象與象,都是信息集合。顯然,非物質信息心也像物質一樣在隨附性關系中可分。這就為生理心理學或裂腦研究做出可能性前提。
生理心理學研究的是意識是統一的還是分裂的。有一部分人認為意識是分裂的,其驗證實驗就是裂腦人的研究。例如R.W.斯佩里認為:“腦分裂為兩半,使一個頭顱內產生兩個有意識的精神或自我。意識和有意識的自我在正常情況下是單一的、統一的,在結構上和功能上都是統一的。”M.S.加札尼加也認為:“所有的證據都指出,兩半球分離在一個頭蓋骨中也就是說在一個有機體中創造了兩個獨立的意識域?!边@樣在他們看來裂腦人具有不統一的意識,而且他本人不知道這種不統一性。但分裂腦的存在并沒有改變心隨附于腦的關系,而這恰恰證明了隨附關系的正確性:一種物質信息對應一種意識信息(非物質信息)。
三、結束語
心腦關系的問題是心理學和哲學的基本問題,對它的理解也就是對心理學和哲學的理解。近代以來,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心腦問題成為哲學家和心理學家研究的較多的前沿性課題之一。他們從生理學、物理學、哲學認識論以及邏輯學方面對此做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證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就。然而,由于心理問題的復雜性和微觀性,心腦關系一直未得到理想的解決,并且還形成了多種理論分歧。多數思想家對心腦關系的解釋都是有一定依據,但沒有一個人將它說清楚。而這似乎把心腦關系放入了不可知的范圍里。可我們說沒有不可知的事件,只要堅持馬克思唯物主義路線,時間長了,我們會慢慢把握這個關系的。
參考文獻:
[1]斯佩里.一種更改過的意識概念[J].心理學評論,1969:532-533.
[2]邦格.心身問題[J].牛津,1980:125.
[3]笛卡爾.形而上學的沉思[C]//16—18實際西歐各國哲學.北京大學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三聯書店,1958:147.
[4]金在全.隨附性的種種概念[J].哲學和現象學研究,1984,(2).
[5]金在全.作為心—身理論的心理物理隨附性[J].腦與認識理論,1982,(5).
[6]伯特蘭·羅素.人類的知識[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第六部分,第8章.
[7]洪謙.邏輯經驗主義: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8]R.W.斯佩里.腦二等分與意識機制[J].刊于J.C.艾克爾斯編.腦與自覺經驗,柏林,1976.
[9]韓震.現代西方哲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0]郭本禹.西方心理學史[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