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昕
中圖分類號:F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220196-01
人民幣可兌換是我國金融開放的重要內容。1994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我國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目有條件可兌換;1996年11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致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96年12月1日起,接受該組織協定第八條款的有關義務,實行人民幣經常項目下的可兌換。在我國順利實現了人民幣可兌換的第一個階段性目標后,人民幣要逐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進而實現人民幣完全可兌換。因而,資本項目可兌換常常被認為是中國進行市場化經濟改革的最后一個環節。
一、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含義
資本項目可兌換指的是“消除對國際收支資本和金融賬戶下各項交易的外匯管制,如數量限制、課稅及補貼”。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基本要求,就是對資本項目交易的資金轉移支付不得加以限制和拖延。具體表現為:(1)不得對因收購海外資產而要求購買外匯實行審批制度或施加專門限制。(2)不得限制到國外投資所需轉移外匯的數量。(3)不得對資本返還或外債償還匯出實行規定審批或限制。(4)不得因實行與資本交易有關的外匯購買或上繳制度而造成多重貨幣匯率。如果人民幣實現了自由兌換,則人民幣對外幣的兌換、人民幣和外匯資金的對外支付和轉移將不受限制,人民幣匯率將由國內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居民可以自由選擇和持有貨幣資產;各種貨幣資產的國際國內轉移將不受限制。
二、中國經濟深度開放形勢下的資本項目可兌換壓力
(一)WTO以及相關國際組織的推動
WTO并不直接對外匯制度作出安排,但它將外匯管制視為非關稅壁壘之一。GATS第十一條已對外匯資本流動和匯兌便利作出了進一步規定和要求,敦促成員國重新審視并放松那些可能實質性阻礙外資金融機構有效進入市場的資本管制。目前,WTO規則正日益向推動資本流動自由化方向發展。
(二)開放型經濟大發展的內在需要
一是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經濟的全面滲透,以及跨國公司在其財務計劃與風險管理中需要的一系列復雜而又嶄新的金融交易的擴展,將對中國現有的匯率與資本管制提出嚴峻的挑戰。二是中國對外貿易呈現從傳統進出口方式向以投資帶動和以承包工程帶動方式的轉變趨勢,與貿易流動相伴隨的國際資本流動會不斷增加,微觀層面的企業對投資自由化及資本流動自由化的呼聲也會越來越高。
(三)管制的有效性愈受挑戰
資本項目管制的有效性將進一步下降。首先,經常項目可兌換后,為實施資本項目管制,必須對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進行區分。然而,從國際收支角度看,國際收支大部分交易同時具備了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交易的特性,因此,客觀上造成難以對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進行有效區分,部分資本項目資金混入經常項目逃避管制。其次,我國部分資本項目實際已經放開,由于資本本身具有可替代性,對一種工具進行控制而對另一工具不進行控制就會導致資金流向未受控制的工具,容易出現資本項目監管真空或漏洞,導致資本管制有效性降低。
三、人民幣資本項目自由兌換存在的問題及風險
(一)資本外流現象嚴重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一項資料表明: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中誤差與遺漏項目數額一年比一年增多,從1995年的178.10億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270.45億美元。誤差與遺漏項目的數字如此之大與資本外逃有很大關系,資本外逃主要通過兩種途徑:①出口不收外匯或出口報價低,將外匯截留境外,虛報進口,付匯后貨物不進來,或進口報高價將差額截留境外,特別是外商投資企業逃匯、逃稅嚴重。這方面也再次顯示中國有關的監管體系不健全,存在漏洞。②我國在境外的投資企業所賺利潤、利息等收入不及時匯回或截留境外。
(二)尚未實現利率市場化
雖然從1995年以來,我國在利率市場化方面做了許多工作,進行了多次利率下調措施,初步實現了銀行同業拆借利率市場化。但是,國內利率水平仍高于國際水平,人民幣利率決定的市場機制尚未真正形成,用利率工具調節
短期資本流動的作用尚難以發揮。
四、資本項目可兌換戰略選擇
前已述及,推動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既有內在動力,也有外在壓力。這當然意味著我們必須積極推動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進程,但是,由于我國目前匯率水平還不能完全反映外匯市場的供求水平;并且尚未實現利率市場化,金融體制國際競爭力未有明顯增強、金融監管不善,資本市場發展不完善,實現資本項目完全自由兌換的風險仍然很大。因此,在一個相當長時期中,我們對于資本項目可以實行分類開放的戰略。
(一)盡快統一對不同交易主體的資本項目管理標準
目前對國內金融機構面向外資企業的信貸存在很多限制。而發達國家卻是鼓勵。對于外商直接投資,由外匯局審批其資本金結匯已無太大的實際意義,應取消對外匯資本金兌換人民幣的限制,允許外資資本金直接辦理銀行結匯。意愿結售匯制需盡快實現。可考慮改即時結匯為靈活的“限期結匯”,將在限期內結售的外匯在銀行開立專戶存儲。在從強制結匯發展為意愿結匯的過程中,可能會經歷將限額結匯制度推廣到所有中資企業的過渡階段,然后隨著最高限額不斷提高而逐步過渡到意愿結匯。考慮參加WTO后外資流入增加的情況,可以適當擴大企業和居民購匯需求。
(二)逐步放寬金融機構海外融資
我國金融機構在海外融資已有十多年歷史,銀團貸款、海外借款和發債等一些融資方式都已采用。其間因取消雙重匯率制度、日元升值等原因,發生過匯率風險。但最大的問題還是金融機構本身經營不規范所引起的風險??傮w上,應給予合格金融機構更大海外融資自主權。一般企業的海外融資還需要嚴格的控制。
(三)掌控國內企業對外直接投資
我國是一個對外投資的小國(擁有全球跨國投資存量的6%,但對外投資僅占全球的0.54%),累計投資額約為260億美元。我國的境外投資項目審批手續繁瑣,涉及部門多,對外投資存在嚴格的外匯管制。但至少現在看來這些管理仍然十分必要。至今為止,我國5800個對外投資項目很少是成功的。可見,我國缺乏真正的“好企業”。在國有企業未轉換機制,又未從多數競爭性行業退出的情況下,放開境內企業境外投資的匯兌限制,無疑給國有資產流失打開了大門,也增加了境內資本外逃的機會。
參考文獻:
[1]李瑤,《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ISBN:7801903471,2004.12.
[2]華紅梅,現階段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條件分析[J].《經濟師》,2005.8.
[3]趙慶明,《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及國際化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ISBN:750493682,2005.7.
[4]張輝、謝開堯,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路徑選擇和對策建議[J].《海南金融》,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