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布克哈特及其生活的時代
雅各布·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是西方十九世紀最偉大的文化史家之一,1818年他出生于瑞士巴塞爾,1897年逝世。他的家族世世代代在當地的政治、文化、宗教活動中有重要地位,他的父親老布克哈特是巴塞爾城最高、最有權威的教會官員。他最先激發了布克哈特對藝術的熱愛,“他對布克哈特早期觀點的影響可能是非常大的”。由于家庭環境的優越性,他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從童年時代布克哈特就對藝術和建筑特別著迷,1837年至1853年間,他多次到意大利旅行,對那里的建筑、繪畫和雕塑如癡如醉,到意大利的旅行加深了他對意大利和文藝復興的了解,使他愛上了羅馬,對他最終放棄神學、選擇藝術和歷史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除此之外,19世紀歐洲的社會大環境對他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
二、布克哈特與文化史的淵源
布克哈特之所以能夠成為著名的文化史家,能寫出像《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這樣的名作,除了家庭環境和當時的社會環境對他的影響之外,文化史的學術背景和他自身的學習經歷也是重要的原因。
文化史的創立者是啟蒙運動的杰出人物伏爾泰,他被譽為是“文化史之父”,他的《風俗論》被認為是第一本文化史,書中揭示了歷史發展的統一性。他把歷史理解為人們在各個方面活動的記錄,包括文學、藝術、科學、法律、風俗、習慣、食物、工藝、娛樂和日常生活等,并具體考察了文藝復興運動,把它作為一個新文化運動來探討,促進了西方文化史的研究。
布克哈特很早就對文化史特別感興趣,但對他影響最深的時期是他在德國和法國求學期間。19世紀初,柏林大學沒有杰出的文化史教授,但是很多教授在他們的研究中注入了文化史研究的要素,像藝術史家庫格勒,他努力把藝術史和文化史結合起來,從廣闊的文化史角度來看待藝術。他鼓勵布克哈特把對歷史的熱愛和藝術結合起來,同時指導這些年輕的學生把注意力轉向意大利和文藝復興,這在一定程度上和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一書的問世是有聯系的。1841年,布克哈特到法國波恩大學求學,波恩大學的文化史研究水平很高,這段時間的學習對他的影響很大。從法國回來以后,他就宣布“對歷史研究而言,背景是很重要的,他構成了文化史的基礎,而這正是我要為之獻身的”,從此他向文化史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三、作為文化史名著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
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一書的主要目的是重構文藝復興時期的精神與道德氣氛,為研究文藝復興提供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他的主要觀點、寫作方法,以及該書的歷史地位和影響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一)獨特的寫作方法、宏觀的視點和新穎的觀念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對意大利13世紀末至16世紀中期文藝復興的社會面貌做了全面的概述。這部文化史著作和以往的史學著作的不同之處是突破了傳統史學按年代寫作的方法,他把意大利文藝復興期間的意識形態的產生和文化成就的發展分為六個方面進行敘述。從文藝復興意大利生活的不同方面、不同視角,通過具體的事例來論證自己的觀點。他用“栩栩如生和極具說服力的細節詳盡闡述了一個獨立存在的歷史時代,這個時代有自己獨特的精神風貌、豐富的連接方式和內在統一性。”這種獨特的寫作方法是布克哈特在文化史寫作上的創新。
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一書中,作者很明顯地持有一種觀點:14世紀中期的意大利代表了與過去時代的重大斷裂的開始。他把11到14世紀的中世紀看成是一個連貫統一的時期,并與其前后的世紀截然分開。他認為意大利是近代歐洲的兒子中的長子,在意大利的各個共和國和專制君主國那里,“我們第一次發現了近代歐洲的政治精神”,“費拉拉是歐洲第一個真正的近代城市”,意大利人首次揭開了在中世紀一直統治著人類意識的神秘面紗并對世界做出了思考,“意大利在文藝復興時期的風俗習慣在這些方面同中世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書中的這些敘述都說明了布克哈特是如何看待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之間的重大區別的。
在書中,作者把“人文主義”提高到具有普遍意義的高度,進一步用它來闡述現代社會文明的思想起源,把它看作是中世紀與現代社會內在的分界線。因為人文主義學者,“知道古人所知道的,因為他們試圖像古人曾經寫作過的那樣來寫作,因為他們像古人曾經思索過或感受過那樣地欣然接受。他們所崇拜的那個傳統在各方面都進入了真正的再生。”布克哈特論述人文主義和古典文化的密切聯系的目的在于揭示文藝復興時期的時代精神特征的起源。布克哈特總是選擇一個制高點俯瞰一個時代,他的風格是:“批判某個文化現象時必須對文化特征、時代特征和生活特征加以概括,同時以扎實的知識功底勾勒出文化的底蘊。”這一點在他的另外兩部文化史著作《君士坦丁大帝時代》和《希臘文化史》中都有體現。正因為布克哈特把時代特征、藝術風格、社會生活等有機地融入到他的歷史分析和寫作中,所以它確立了文化在歷史學、文明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二)不朽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出版后并沒有立即得到認可,不過他的文藝復興史觀最終還是被人們接受,得到了學術界的重視和眾多的支持者,他們一直公認這是當時關于文藝復興的最重要的著作。英國的阿克頓勛爵被認為是當時英國最淵博的學者,對于歷史著作的評論向來是十分嚴格、少許認可的。但他認為這部書是“現有的著作中關于文化史的一部最深刻、最精致的研究著作”。在布克哈特之后,沒有全面的描述意大利文藝復興史的綜合性著作出現,不是因為歷史學家對這一主題缺乏興趣,而是史學家認為很難突破布克哈特所制定的提綱,史學家習慣于在不改變其主體原則的前提下調整其中的一部分,足見此書在當時的地位。但是西蒙斯是個例外,他生活在布克哈特那個時代,其著作體系雖然與布克哈特非常相似,但是他的資料比布克哈特的豐富,充實了布克哈特的簡練寫法。西蒙斯于1875年出版了七卷本的《意大利文藝復興史》,書中他不僅贊同而且發展了布克哈特的觀點。在他看來,“文藝復興”一詞幾年來獲得了比“學術的復興”更廣泛的意思,“我們用它來指代中世紀到近代世界的整個轉折時期;雖然在整個轉折發生的這段時期可能有一些局限性,但是我們不能準確無比地把這一年當中的任何日期說成是這一運動完成的時間”。西蒙斯的文藝復興觀念雖然和布克哈特有所不同,但是整體上非常相似。
布克哈特確立的文藝復興觀點在一代又一代學者的思想中變得更加生動、形象。一直持續到20世紀,這本書成為學術界研究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出發點,對后世的美術史的寫作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至今還是國內外研究意大利文藝復興美術史的必讀書。
【參考文獻】
[1]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M].何新譯.北京:商務出版社,2007.
[2]楊云云.論布克哈特的的文藝復興史研究[J].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文論文,2006.
[3]張廣智,張廣勇.史學,文化中的文化:文化視野中的西方史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4]陳平.西方史學史[M].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
[5]顧偉銘.多元的文化與發展的人——讀《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J].讀書,1985,(2).
(作者簡介:張義,咸陽師范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