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楓
《夕陽簫鼓》是中國鋼琴曲中的經典作品,是黎英海先生于1975年根據同名琵琶古曲《夕陽簫鼓》(又名《潯陽琵琶》《潯陽月夜》)改編而成。該曲雖由經典古曲改編,從演奏手段上看也是西洋的、現代的,但其所內涵的文化卻是中國的、傳統的,意蘊十分豐富。
一、《夕陽簫鼓》的審美構成
黎英海先生根據琵琶古曲改編的鋼琴獨奏曲《夕陽簫鼓》,以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形象地描繪出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一)交相輝映的古代詩文
1.風景和人情。風景會影響音樂的創作,音樂表達人性和情感,人性和情感反過來也影響到音樂的創作和欣賞。《琵琶行》文中就寫到了景物、心情對音樂表現的深刻影響,而該文也受到琵琶演奏格調的感染,不能不惆悵哀婉。在手法上,《夕陽簫鼓》也有相通之處。與《琵琶行》的景物及心情描寫不同,《春江花月夜》描寫了潮漲海平、月升波漪的夢幻般景色,給人暖潤的感覺。同樣,《夕陽簫鼓》的音樂表現與該詩描寫的景物和傳達的情緒也更加接近。《春江花月夜》從近及遠、由低到高,撐開了一個春江入海、芳草鮮美的空曠月下場景。由實到虛、由景到情,賦物以情,寄情于景物,不知不覺之中引人生發淡淡的愉悅和相思。誦讀該詩,再欣賞《夕陽簫鼓》,很容易讓人想到該曲是詩文的另一種表達形式。
2.經典意象。首先是直觀可見的標題,其中錯落有致地采用了極具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經典意象。《夕陽簫鼓》原是首琵琶獨奏曲,共七段,無標題文字。在陳子敬琵琶譜手抄本有“回風”“卻月”“臨水”“登山”“嘯嚷”“晚眺”“歸舟”等七段小標題。后來平湖派傳人李芳園在《李氏譜》中對此曲作了較大的改動,將曲名改為《潯陽琵琶》,在結構上把原來的七段擴展為十段,并加上了標題,依次名為:“夕陽簫鼓”“花蕊散回風”“關山臨卻月”“臨水斜陽”“楓荻秋聲”“巫峽千尋”“簫聲紅樹里”“臨江晚眺”“漁舟唱晚”和“夕陽影里一歸舟”。其中出現的風、月、關山、斜陽、秋楓、蘆荻和歸舟等無一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意象,創作者所處的角度多是“臨江”,這又是一個古代墨客臨物興賦的經典場景和地點,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很多情和景。
(二)音樂欣賞中的畫面聯想
借助與《夕陽簫鼓》相伴的古代詩文經典意象,再感受該曲的曲調、節奏和色彩,則很容易聯想起一幅幅的畫面,這是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中對創作主體立美用意的領悟和感知。但審美主體的活動卻不受立美主體的嚴格限制,一旦創作者的審美意識被欣賞者接受,欣賞者的審美意識就被激活,可以在欣賞中對樂曲作自在自得的美的體驗。這樣,創作者的審美意識在欣賞中被強化。
就塑造的音樂意境來說,恐怕沒有哪首樂曲能比《夕陽簫鼓》中的畫面、場景更多的了。欣賞該曲,自然聯想到夕陽西下的暮野回風中,江畔鼓樓聲漸起,波連遠處,漁舟歸來的景象。勞作休息之余,輕舟之上,沐浴回風,聞鼓聲漸起,有意無意看一眼暮日、江波和鼓樓,這一切,是何等地愜意。這樣的意境感受和聯想讓欣賞者提高了審美主體對美的感受和認知能力。也因此成就了《夕陽簫鼓》在中國音樂領域的歷史地位。
二、《夕陽簫鼓》的審美層次
《夕陽簫鼓》音樂美的現實形態除了其本身的音樂存在之外,還包括與之密切相關的詩畫形態。這體現了《夕陽簫鼓》音樂美存在形態上的層次性。
(一)音樂存在
從欣賞角度看是審美活動的對象和客體,是《夕陽簫鼓》音樂美的物質層面。該曲引子部分的散板前奏中,運用復倚音、琶音、分解和弦模仿琵琶和古箏彈奏方法,“引子音樂一開始,就把人帶進樂聲悠揚的黃昏景色”。《夕陽簫鼓》的主題“是一首委婉動人的船歌”,各個變奏或“曲折婉轉,宛若浪花飛濺的流水,九曲連環,洄流而下”或“既像是月下美人在翩翩起舞,又仿佛陣陣微風吹起的水波漣漪”。從創作手法上看,此曲的音樂的創作手法“由靜到動、由動到靜,由遠到近、由近到遠,及不同的觸鍵方法、力量的對比等演奏方法和作曲技巧充分體現了音樂的層次感和空間感,展現了一幅幅立體的畫面”,而它的尾聲,則更被理解為“歡騰一時的簫鼓聲、歌聲、漿聲都慢慢消失在寧靜的夜色中” 。
此曲運用了類似西洋作曲技術形式中的變奏手法。在速度安排上,遵循中國傳統器樂曲的典型結構特點“散—慢—中—快—散”,讓人自然聯想到標題的音樂意象,一幅幅中國傳統水墨山水畫浮現在我們的眼前。鋼琴曲《夕陽簫鼓》力求把西洋樂器的音色、韻律體現“中國味”,如江樓鐘鼓中用同音輪指、同音反復來表現,力度由近到遠、由遠到近模擬琵琶音色描繪江樓鼓聲,用裝飾音由慢到快,由緩到急模擬笛的音色。在作曲技巧、表現手法、彈奏技能上模仿中國民樂器簫、笛、古琴、琵琶等,使得該曲的傳統味道更加濃厚。
(二)詩畫形態
這是《夕陽簫鼓》音樂美的審美部分,是以社會意識形式存在的音樂美,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司空圖:《與極浦書》)。音樂創作產生的是音樂本身,是音樂美的載體。但音樂創作完成了,音樂美的創作卻遠未結束。欣賞者作為審美主體,通過對音樂的聆聽欣賞,將自己的心理和社會行為體驗、感受與音樂傳遞的感覺信息相互印證、相互參照。這是一個更為主觀的過程,也創造著音樂的美,甚至可以使音樂存在中的音樂美獲得具象表達和提升。該過程基于音樂存在,受其限制,但卻不限于音樂存在本身,其發生和發展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夕陽簫鼓》的音樂存在本身是音樂意境產生的前提基礎,但該樂曲一旦創作出來,接受聽眾的欣賞,在賞析階段,審美再次發生,音樂美在更高的階段上發生。
三、《夕陽簫鼓》的審美追求
《夕陽簫鼓》以柔婉的旋律,安寧的情調,描繪出人間的美景:暮鼓夕陽,風里簫聲。漁舟晚歸,江波滟滟,槳櫓添聲……。該曲的音樂美使我們感受到了聲外之意、弦外之境,正如明末清初著名琴家徐上瀛在其所著《溪山琴況》“和況”中所言:“其有得之弦外者,與山相映發,而巍巍影現;與水相涵濡,而洋洋惝恍。暑可變也,虛堂凝霜;寒可回也,草閣流春。其無盡藏,不可思議,則音與意合,莫知其然而然矣。”《夕陽簫鼓》的音樂美以樂、詩、畫交互輝映的立美和審美表現,達到了這個境界。
(一)樂、詩、畫——“三味”一體的音樂美
音樂、詩賦和畫作在《夕陽簫鼓》中得到了完美結合和體現,這成就了該曲的音樂美。可以說,樂、詩、畫是《夕陽簫鼓》音樂美的三味,去掉任何一味,該曲便不能再稱為美。我們也無法從中獲得美的體驗。這三味,猶如王昌齡《詩格》中對“詩境”的三種分類。樂是《夕陽簫鼓》音樂美的載體本身,是其“物境”;詩是《夕陽簫鼓》音樂美的情感心理體驗,是其“情境”;畫是《夕陽簫鼓》音樂美的意念構成,是其“意境”。而三者的濃烈、輕重之適當,恰可以用徐上瀛《溪山琴況》中所推崇的“中和”的境界來說明:“興到而不自縱,氣到而不自豪,情到而不自擾,意到而不自濃。”
(二)音樂美的傳統境界追求——天人合一
中國文化講求天人合一。音樂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天人合一是我們對音樂美的判斷標準和境界追求。音樂美中的情感生發于主體對景物人事的心理體驗和社會閱歷,《夕陽簫鼓》經歷了世事變遷和人世興衰,后人多有修補,其中所蘊含的感情更為豐富,更切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心理情緒和經驗認同。做到認識主體自人性內心產生的美感符合天道自然,自然所蘊含的美的理念在作為客體認識的時候能夠為主體正確發現并表達。這成為我國傳統藝術的美學追求和評價標準。
【參考文獻】
[1]李西安.鋼琴曲《夕陽簫鼓》音樂分析[J].中國音樂,1982,(1).
(作者簡介:焦楓,齊齊哈爾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