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越湘
古典(classic)一詞起源于class,它包含了古代、典雅、經典等多層意義。古典藝術作品通常是古代所流傳下來的,大多為人類歷史某一時期內的真宗或典范之代表,是歷經了歷史篩選、積淀的經典之作。近代的文法學家將古典藝術作品的外延確定為:可以作為典范的古代藝術家的代表作品。
這些流傳至今的西方古典藝術作品數量巨大,內容豐富,表現形式多樣,其主要涉及到音樂、美術、舞蹈、建筑等多個領域之中。由于古典藝術作品產生的社會背景和時代各不相同,使得它們都具有各不相同的個性特點,代表了各不相同的藝術創作流派和藝術創作思想。盡管諸多的西方古典藝術作品特點各有千秋,然而,它們之中也并非是截然不同,毫無規律可循的。
1、尊重傳統,崇尚理性
西方古典藝術作品中主要沿襲了古代希臘和古代羅馬時期所形成的傳統的藝術風格,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發展。西方古典藝術作品推崇傳統性的創作手法,以追求理性美為創作過程中的基本原則,以對客觀事物(人物)進行有針對性的典型性提煉為最基礎的創作方法,這些古典藝術作品之中最根本的特點和最為醒目的特點便是其無處不在的傳統性特征。這一特征直接影響了西方古典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創作目的和創作發展趨勢,使得古典藝術作品中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呈現出真實、生動、高貴、典雅、嚴謹、明晰、純凈、明麗等審美特點。無論是美術領域,還是在音樂領域中,西方古典藝術作品創作者大都對藝術創作的目標主要是將對客觀事物的模仿和共性理想美的顯現相結合這一創作原則表示了不同程度的認同,也喜好從傳統神話、宗教、歷史典故中尋求藝術創作的靈感,并以此作為藝術創作的基本題材。他們不約而同地力求避免使用夸張的藝術表現方式,使得西方古典美術作品的明麗的畫面和古典音樂作品的流暢旋律都會比較內斂,而很少顯露出強烈的個性特征。
以西方古典音樂作品為例,無論是“復調之父”巴赫、“交響樂之父”海頓,還是“音樂神童”莫扎特、“音樂圣人”貝多芬,他們的音樂作品都體現出理性化、程式化和邏輯性特點。如:莫扎特的《C大調協奏曲》與巴赫的“循走曲”一樣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地理性地遵循著音樂創作中的種種潛規則,音樂的各種創作元素被有規律地安插在作品之中,建立起一種欲攻而不破的程式化形式,其嚴密的邏輯性思維方式令后世望塵莫及,并對其肅然起敬。
2、西方古典藝術作品具有貴族性與權威性并存的特點
一般而言,西方古典藝術作品中大都體現出了一種高雅圣潔、超凡脫俗的高貴氣質。作為西方藝術作品的典范之作,古典藝術作品所代表的不僅僅只是藝術領域中的經典,更集中反映了西方社會發展歷史進程中的思想精髓,是人類在其精神領域中創作的優秀文化的最集中的表現形式。
由于西方古典藝術作品創作者大都服務于其生活當代的統治階層,很多著名的音樂大師與美術大師還有過“宮廷御用”的工作和生活背景,因此,在古典藝術中公眾性問題并不為人們所關注,西方古典藝術創作者的主要職責是服務于其所生活時代的統治階級。在其創作過程中,這些藝術創作者在其所受到的個人主觀因素、社會文化背景及其個人的生活環境的影響下,必然會盡力達到聘用、供養他們的權貴階層、精英人士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標準,為滿足其在私密范圍的窄眾圈內自我陶醉、自我欣賞的自戀性需求,創作出體現宗教性、政治性、贊美性(對高大全形象)等特點,并適應社會上流階層所尊崇的,具有獨具一格的,貴族氣質的藝術作品。這一氣質的客觀存在又使得這些古典藝術作品中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定的權威性,進而提升了其社會地位和社會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引領著整個西方藝術領域的變遷方向,影響了非貴族階層的市井文化的變更內容。
3、 遵循形式,講求結構感,推崇均衡、勻稱的審美標準
受社會變革和時代潮流變化趨勢的影響,西方社會中不斷掀起社會大革命事件,其精神領域中的重心和中心不斷轉移、革新。為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人們開始嘗試著借助于古典藝術作品中所蘊藏的豐富內涵及其作品中的嚴謹性來展現、宣傳和拓展西方社會革命中所推崇的英雄氣質。
西方古典音樂作品和古典美術作品中均以均衡、勻稱為審美標準,并擇以不同的表現途徑,樂此不疲地表現著其各自的藝術內涵。西方古典音樂作品在其創作過程中反復運用了協和的音響、對稱的結構和嚴謹的邏輯思維來表現其深厚的藝術內涵,如:以海頓、莫扎特為代表的維也納古典風格作品就是借助于和聲、曲式、復調、配器、主題動機發展等多種作曲技法來顯示其創作作品結構的均衡、勻稱之美。與此同時,西方古典音樂作品的創作者往往都對音樂作品能在演奏(唱)過程中真實再現出藝術原著中的最初設想設置了最大的期待值。因此,西方藝術作品的創作者會極其明確地標明所要求的音高、節奏、力度、速度,以及演奏樂器和演奏技法,以此來促使古典藝術作品的表演者能在演奏(唱)過程能將作品的藝術內涵的再現程度精確到毫厘。這些經典之作無論是在音響的單純度、節奏的律動感上,還是在音樂的情緒風格上都旗幟鮮明地表現出了其遵循形式,講求結構感的特性,證實了西方古典藝術作品中推崇均衡、勻稱的審美準則。
西方古典美術作品則是通過古希臘的人物形象、精準的筆觸和古典的環境等方面來著手描繪藝術內涵。如:作為法國古典美術的代表人物大衛便非常強調藝術作品中的結構的嚴謹性、典雅性和均衡性。當他在刻畫馬拉、拿破侖等具有典型性價值的歷史人物時,始終不忘賦予藝術形象以古希臘式和古羅馬式所特有的藝術氣質。除大衛外,安格爾的《瓦平松浴女》直接繼承了大衛的細膩、準確的筆觸,是成功地體現了西方古典風格的人物形象與表現手法的典范之作。
4、以模仿、承襲為主的西方古典藝術作品缺乏批判性、先鋒性的特點
由于西方古典藝術作品受到了其創作者及其產生的社會思想文化等客觀條件的制約,與現當代藝術相比,西方古典藝術作品中多采用模仿、承襲的方式循規蹈矩地進行歌頌性、贊美性地創作,它們所推崇的審美核心——還原客觀美和展示美的結果,普遍反映出缺乏思想的批判性、先鋒性和前沿的激進性特點。這一現象的客觀存在,使諸多西方古典藝術作品在問世之后,并不能吸引住社會各層面對當時藝術形態和藝術發展態勢的質疑、批判,更無法引發人們對其進行具有前瞻性的、激烈的思辨討論,這一矛盾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藝術發展過程中的肯定與否定、消極意識形態與積極意識形態的對抗力量,使得古典藝術作品的發展不能在更大的時空范圍中得到質的突破。
在人類藝術發展歷程中,對西方古典藝術作品的每一次革新及其各個流派進行深入探討和系統地分析,是一項具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性研究工作。人們在對這些集眾家之所長的,灌注了人類思想精華的古典藝術作品的相似之處進行總結和對其所擁有的不同風格進行剖析的過程之中,能夠更加貼近并領略到西方古典藝術作品中所蘊涵的藝術神韻,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借鑒、改善、塑造,形成自成一體的、全新的藝術創作風格,樹立符合當代人類思想發展潮流的藝術創作理念,最終實現推動全人類藝術事業的發展的目的。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責任編輯: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