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艷
服裝美學是研究服裝美、美感及其規律的學科。形成于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主要研究內容是服裝與著裝人、環境融為一體的綜合美感效果。服裝的綜合美可概括為以下4個方面:①個性美。是服裝與著裝人的性格、風度、愛好、志趣產生的美。②流行美。是服裝與著裝人迎合時代精神和社會風尚產生的美。③內在美。是服裝與人的心靈、氣質融合產生的美。④外在美。是直接表露在外的美。
服裝美學作為服裝理論研究學科,在我國起步較晚。不斷發展變化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潮流與倫理道德觀念影響著人們審美觀念的變革以及著裝心理、時尚及趣味的變化。人類物質文化生活的日益提高,及隨之而來的人類精神世界的更為豐富多彩,都期待著服裝美學能夠探討和回答一些更為迫切、更具深遠意義的服裝審美課題。而在現代審美視角下研究色彩與服裝美學的關系正是我們需要解決的課題之一。
一、服裝美學視角下的色彩特征
1、色彩的象征性
服裝色彩具有一定的社會象征性。不同時代的社會文化,賦予色彩不同的釋義,這并非出于視覺美學方面的考慮,也不是傳達某種感情,而是色彩對社會意識形態的象征性。中國古代有以色彩象征權位的傳統,在現代,人們選擇服色,不再受等級的限制,但它仍成為世態民風的睛雨表。60年代,人造衛星上空,人們青睞“宇宙色”、“太空色”。文化大革命時期,政治氣氛凝重,服裝色彩多為灰、藍、軍綠色等。80年代,生態環境破壞嚴重,色彩趨向森林色、海洋色、沙灘色等,總之,服裝反映了每個時代特有的觀念意識和精神面貌,而色彩正是對這些觀念意識和精神面貌最為直觀的表現形式。
2、色彩的審美性
在服裝審美中,最先讓人感知的不是服裝款式而是色彩。著裝者在遠處時,其衣服色彩對視覺認知的傳達速度最快,即所渭“先看色彩后見衣”,可見色彩在服裝沒汁、審美感受上的首要性和重要性。另外,在服裝中,色彩美不能單項實現,它存在于款式、面料、工藝等系統的綜合工程中,存在于整體的服裝設計中,需考慮與人體的體態、膚色、性別、年齡等生理條件相協調,還需考慮心理、職業、文化、環境和社會風俗等社會特征,才能充分體現。
二、色彩搭配上體現的服裝美學
色彩主要含無彩色系和有彩色系,由這兩者構成了色彩的總和,組成豐富的色彩世界。由于人類長期的服飾配色實踐,逐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配色體系,也積累了豐富的服裝色彩搭配經驗。
l、無彩色系的配色
無彩色系的搭配,通常是指黑、白、灰的配色體系。它最大的優點是可以調節明度。無彩色系的組配有很廣的色域。黑與白既矛盾又統一,相互包圍,相互補充,單純而洗練,節奏明確。同時,無彩色系具有調和的特點,它與有彩色搭配效果尤佳。
黑色可以和無彩色系的白、灰及有彩色系的任何色都能組合搭配,從而營造出千變萬化的不同的色彩情調。黑色與有彩色系的冷色系搭配,給人一種清爽、樸素、寧靜之感。黑色與金、銀色搭配則可表現華貴富麗的感覺。若與有彩色系的暖色系搭配,則能表現女性的英氣、端莊、精明利索的風貌。
白色是清純、神圣的象征。白色與具有強烈個性的色彩搭配可增強青春活躍的魅力。表現出不同的情感效果。白色調的連衣裙點綴天藍色,展現出飄逸、清純無瑕。白色長裙配以紅色顯得艷麗動人。白色與任何色的搭配均能表現調和的美感。
灰色介于黑白之問,是黑色的淡化、白色的深化,它具有黑、白二色的優點,更具高雅、穩重的風韻。它最大的特點是可以與任何色彩搭配。灰色是表現古典、雅致、高品位所不能缺少的色系之一。
2、有彩色系的搭配
在有彩色的搭配中,色彩的變化是豐富的。服裝的色彩并非只是色與色搭配這么簡單,關鍵要把握住服裝的風格特征,從而使不斷輪回變換的有彩色更有韻味。
紅色具有熱情、喜悅的象征。伴隨著各種質地面料的性格而組成多種多樣的紅色服裝配色。如用波紋綢和喬其紗制作的紅色衣裙,具有柔美的風情,用閃光的紫紅色絲絨做成的禮服,具有大膽、熱情和高貴華麗的風情。
黃色服裝具有一種物質化的白色的特征,所以黃色系衣服能產生飄逸、華美的風情。
藍色服裝具有色彩的空間特征。不同材料、不同明度的各款式藍色服裝都有一種內在的魅力。
綠色、紫色、粉色具有中性色的性質。每一種顏色的服裝都有一種復雜的,細微的風情,另具一格,選擇時一定要以膚色的明度變化為依據。
三、服裝美學中體現的色彩應用心理
l、色彩與膚色
不同的種族其膚色的組合各有不同,中國人為黃種人,其膚色是以橙色為中心的色相,但因遺傳基因等的作用,每個人的膚色又不盡相同,因此服裝色彩要因人而異。與服色最為直接而又一目了然的關系就是個人色彩,個人色彩特征指人的自然體色,如膚色、發色、唇色、瞳孔色等。當個人色彩與服色相適應時,兩者間就產生了協調美。黃種人的皮膚主要有4類,黃色偏白、黃色偏黑、黃色偏紅、黃色偏綠。但具體到每個人時,個人色彩與膚質感亦不盡相同,也即每個人膚色的冷、暖,明度、純度,粗、細等均有差別。
服裝色彩的選擇主要看臉部膚色與服色之間的適度關系。適度即指服色能夠較為有效地襯托人的臉色,使之容光煥發。反之,則會使人顯得晦暗無光。目前可以通過測試個人自然體色(由色彩顧問完成)來確定個人色彩類型,也即四季色彩理論,并將之作為正確選擇服裝色彩(冷暖、明暗、凈柔、鮮濁)的參考依據之一。但參考色并非唯一的標準,事實上,只要搭配得好,就沒有不可采用的色彩。對于適合自身人體色的色彩,可以在身上大膽地、大面積地使用,而對于自己喜愛但又不適合自身人體色的色彩,則可小面積使用,或遠離面部使用,如用于下裝,鞋、包、發夾等服飾中,也可通過款式進行調整。
2、色彩與體型
體型是色彩在服裝設計中不可輕視的視覺形態。人有高矮、胖瘦,不同體形的人對服裝色彩的選擇也有區別。通常亮色、暖色給人以寬大、膨脹的感覺,暗色、冷色給人以收縮的感覺,此外,深色還會使人產生沉重感。利用色彩的這種視心理錯覺,可以修飾體形上的不足,起到揚長避短的作用。
一般體形瘦的人為了顯得豐滿些,應穿淺色和暖色,不要使用單色調或冷色調;體形胖的人為了顯得苗條些,應穿冷色、暗色,避免穿用鮮艷色、淺亮色、大花圖案和閃光面料;矮小體形者,不宜穿過于深色、冷色調、大圖案面料、大荷葉邊、過于松垮的衣服,否則會顯得更矮小,如果上下裝是兩種色調,上裝色調宜比下裝淺亮,可引導視線上下移動,增高人體;矮胖的人,最好采用深色、沉著、素雅的冷色,增強視覺上的緊縮感,不宜用對比強烈的、鮮艷的、淺淡的色彩,不宜用質地硬挺的、大橫格或大印花布料;臀部較大胸部不豐滿的女性,宜穿淺色上衣、深色下裝。總之,體形與色彩的相輔相成,可使人體美與著裝色彩美相得益彰。當然這里僅僅是針對服裝色彩而言,款式另論。
結論: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色彩世界的感知和需求必將不斷推向更高的層次。合理運用設計手法和設計規律,提高大眾對服裝色彩的審美體驗,未來的服裝設計才能不斷展示出生命力和個性化的魅力,這也正是色彩在服裝美學發展中所要把握的基本原則。
責任編輯:黃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