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 ●本報特約記者 袁忠海 ●本報記者 吳 薇
臺灣軍方3月16日出臺四年一度的“國防總檢討”(“國防”白皮書),正式為馬英九的“守勢防衛戰略”定調。最引人注目的是報告中首次明確“絕不開第一槍”的原則,僅僅在一年前,這樣的話在臺灣可能還無人敢說。盡管臺灣實際上從未擁有過能與大陸對抗的軍力,但做出這樣實事求是的低調姿態,馬英九政府可能還是第一個。如今這一報告的公布,盡管也不出意料地遭到了綠營的攻擊,但他們似乎也不像過去那么起勁。被陳水扁“先發制人”防衛戰略綁架了8年的臺灣終于可以松口氣了,如今在臺灣沒有多少人還擔心兩岸會打仗。臺軍還是那支臺軍,并且每年仍從美國源源不斷地輸入先進武器,但在兩岸和緩的氣氛中,它是注定要淡出大陸民眾的視線了。
這份報告審議了27次
臺“國防部”16日正式公布了首份“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報告。該報告是臺“國防部”依據“立法院”要求,從去年8月上旬就開始制訂的。目的是將“總統”的“國防理念”體現于具體政策與戰略規劃中,以指導各項“國防施政”及建軍備戰工作。
由于此次報告是馬英九上任后,臺軍方首次完整闡述其未來的防務轉型規劃和發展方向,因此臺軍高層對報告十分重視。臺“國防部”先后27次召開各類研討會暨審訂會議,對報告內容進行反復修改,直到今年2月底才正式敲定。16日下午,臺“國防部”還特地在向“立法院”實施專案報告后,召開軍事記者會及學者研討會,進行“雙向對話”。
在未來威脅和軍事戰略方面,報告仍然把大陸視為“主要威脅”,但認為兩岸關系改善使臺海安全產生微妙變化,因此臺軍未來將貫徹執行馬英九的“守勢防衛戰略”。報告稱,大陸近年 “已具備封奪臺灣外島的能力”,而未來在空運、海運及后勤方面能力提升后,“將大幅增加其進襲本島之勝算”。但報告稱,兩岸關系改善使臺海安全產生微妙變化。臺軍未來將以“預防性國防”為基本理念,以“固若磐石”為最高指導原則,其軍事戰略構想仍為“防衛固守、有效嚇阻”,現階段的“國防”戰略目標則依次為“預防戰爭”、“國土防衛”、“應變制變”、“防范沖突”及“區域穩定”。報告指出,臺軍未來將強調軍事“軟實力”,“不打第一擊,絕不開第一槍或第一炮”,以接觸、溝通、談判,達到“保國衛民”目的。與此同時,臺軍未來將著重發展“承受第一擊”的持續戰力,也就是將發展重點放在建構“第二擊”能力上,強化戰力保存與基礎設施的防護能力。當戰爭不可避免時,臺軍將統合三軍聯合戰力,以聯合截擊“阻滯敵人接近本土”,再結合全民總體防衛力量遂行“國土”防衛“不使敵人登陸立足”,讓敵人“咬不住、吞不下、打不碎”,最終達成“拒敵、退敵、殲敵”的目標。
在兵力結構調整方面,報告指出,臺軍目前編制實力為27.5萬人,未來將大幅裁減至21.5萬人左右。同時,臺軍現有陸軍、海軍、空軍、聯勤、后備及憲兵6大司令部最遲在2014年底前合并為陸海空3個軍種司令部。報告還表示,臺軍未來將逐年減少征兵需求,增加志愿役員額,初步規劃于2014年12月達到“全員募兵”的目標。
此外,報告還開出了一份被認為將是“天價”的武器采購清單。其中包括F-16C/D、F-35、電戰機、空中加油機、“愛國者三型”導彈系統、遠洋油彈補給艦、空中掃雷直升機等。
島內媒體放出政治氣球
對于臺軍公布的首份“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報告,島內反應不一。《中國時報》16日以頭版頭條的位置報道此事,稱這份報告一改扁政府“仇中恨共”的軍隊戰略,充分透露出對大陸的善意。《聯合報》16日肯定報告中“不開第一槍”的調子,認為這點與馬英九“不統、不獨、不武”的兩岸政策相吻合。《聯合報》引用臺灣不具名官員的話說:“報告就是要告訴全世界,臺灣是和平愛好者而非麻煩制造者。以國際政治現實來看,臺灣想在區域安全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是有點困難,但重點是先接觸。未來會透過建立二軌或其他機制,達到先接觸再了解的實質交往目的。”
《聯合報》還利用專訪馬英九的機會,稱馬英九“強烈暗示美方將有大動作力挺兩岸和解”。馬英九對該報說:“美國務卿希拉里訪問亞洲時已公開明確地支持和推動此事(兩岸和解)。”報道還引用不具名的臺灣“國安局”人員的說法,稱預料4月美中領導人峰會“仍會延續此一基調”。在臺灣,每當《聯合報》與《中國時報》有類似“不具名官員”的說法時,通常被認為是臺灣當局向媒體放出的政治氣球。
當然,綠營則對報告表示出一貫的反對。民進黨“立委”蔡煌瑯等人對報告內容十分不滿。蔡煌瑯認為,這份報告是全面采取了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副教授威廉·莫瑞的“刺猬戰略”,也就是臺灣只要在地面作戰時,能夠拖延時間等待救援就可以,是“失敗主義”、“投降主義”,“等于向中國投降”。16日,蔡煌瑯在臺“國防部長”陳肇敏在“立法院”就“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報告接受質詢時進一步表示,他在報告中“沒看到制敵于先的大戰略”,反而看到的是“包括裁軍、整并等打擊臺軍士氣的失敗、投降的戰略”。“前國防部長”蔡明憲則認為這樣的戰略“很危險”,“有效嚇阻幾乎被拿掉了”。臺灣《自由時報》還引用前扁政府“國防部副部長辦公室秘書”蘇紫云的話,強烈批評馬英九搞“募兵制、大幅裁減軍隊”,只是想實踐競選諾言、卻忽略臺灣安全。
國民黨“立委”劉盛良、林郁方等人也對報告中部分內容表示了質疑。劉盛良認為,臺空軍采購空中加油機似乎并不必要。《聯合晚報》也批評說:“國防部扁規馬隨,沒有考量金融海嘯可能為政府未來數年造成巨額財政負擔。”林郁方表示,臺“國防部”對組織精簡的計劃不詳細,尤其對將官編制的控制不嚴,他還出示一份數據,表示臺灣的將軍比例是全世界最高的。
臺軍60年戰略變遷
縱觀臺灣過去60年的“國防戰略”,大致經歷了這么幾個階段。在蔣介石時代,他還存有“反攻大陸”的期待,當時小小的臺灣不過才1000多萬人口,卻有所謂“60萬大軍”,還喊出“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口號。1958年金門炮戰之后,臺軍的戰略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兩岸從“熱戰”走入“冷戰”,維持大量軍隊變成不合時宜之事。到了1990年后,臺灣“60萬大軍”已經只剩下30萬左右。
之后,蔣經國時代開始購買F-16、幻影-2000、“拉斐特”艦,并讓中山科學院發展中程地對地導彈,使臺灣軍隊有以導彈攻擊上海、香港的能力,試圖學習以色列的“毒蝎戰略”,讓臺灣具備一種“雖被攻擊、卻有能力給予侵臺軍隊毒蝎般的反擊力量”。到陳水扁執政時,蔣經國推動的“二代兵力”已經大致組建完成,所以陳水扁提出“決戰境外”的口號,強調臺灣軍隊可打到大陸沿海港口或在臺灣海峽之外作戰。
馬英九是蔣經國的入室弟子,他基本繼承了蔣經國“兩岸不需要戰爭”的政治戰略方向,所以他在競選“總統”時,就已經提出“裁軍、募兵”的方向,這次公布的報告基本體現了他的這種政治理念。
“馬英九是在用心保護雞蛋”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的李非教授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馬英九拋棄陳水扁的“先發制人”,主要是基于兩方面的現實考慮。一是從臺灣安全來看,近年來兩岸實力對比發生了巨大變化,臺灣根本無力實施“先發制人”,跟大陸來硬的肯定不行。其實,陳水扁時期拋出那樣的戰略也只是虛張聲勢。而馬英九不僅拋棄了陳水扁的“先發制人”,也放棄了過去國民黨執政時期的舊思維,“從這個角度來說,馬英九更加實事求是”。另一方面,馬英九其實也在思考臺灣究竟還有哪些本錢可以與大陸競爭。李非教授說,馬英九現在主打的是“制度牌”和“軟實力牌”,即利用臺灣的管理優勢和社會文明程度等與大陸展開軟競爭,“這個比喻可能不太恰當:馬英九是在用心保護好雞蛋,不讓它碰上石頭,避免給臺灣造成更大損失”。
李非教授特別提到,馬英九采取戰略守勢其實是有跡可循的,最明顯的是他剛上任3個月就表示,“臺灣與大陸不是兩個中國關系,也不是國與國關系,而是一種特殊關系”。這標志著臺灣當局看待同大陸關系的再一次轉變:蔣氏父子主政時主張其政府是“唯一合法中國政權”,李登輝時期拋出“兩國論”,陳水扁則拋出“一邊一國”。兩岸恢復對話、實現“大三通”后,馬英九提出“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并在軍事上采取守勢,這些都有助于未來兩岸構建軍事互信機制。他說,馬英九的最終目標是希望在他任內簽署兩岸和平協議。
臺灣《全球防衛雜志》采訪編輯陳國銘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這是一本比較“高階”(高階的意思是宏觀,偏重于戰略大方向。臺語———編者注)的“國防”白皮書。他說,臺軍方強調的“不開第一槍”的原則,與陳水扁時代確實有明顯的不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份白皮書依然為臺軍保留著研發高性能武器的能力,而這些武器的射程“絕對可以達到上海等地”。他認為,臺軍這份白皮書的實質是在戰略上保持不開第一槍的態勢,但是戰術上卻要維持彈性,“保有第一擊的空間”。他說,報告中與以前一樣,有所謂的“非對稱戰力籌建”的提法,這就是維持“先發制人”的能量。
在問到這回裁軍在島內是否會引起怨言時,一位現役的臺軍上校吳先生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臺灣已經歷過多次大幅裁軍的考驗,由于退伍軍人的待遇得到保證,并不會引起社會不滿。陳國銘也說,現在反對者只是綠營的一些人,“基本上大家不太關心國防”。他說自己平時經常接觸一些臺灣軍中人士,發現自馬英九上臺后,很多人都認為,現在不必擔心打仗了。▲
環球時報2009-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