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華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的不斷推進,日益呈現出的經濟倫理觀念越來越被人們關注。文章通過分析全球化條件下存在的消極的競爭觀和片面的義利觀,強調消極的競爭觀和片面的義利觀不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要求,它要求人們揚棄傳統的倫理觀念。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 競爭觀 義利觀 不適應性
中圖分類號:F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2-044-02
觀念是現實的產物,當前“全球化”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時髦話語,但隨著全球化不斷推進,其中日益呈現出經濟倫理觀念差異的內容開始更多地為人們所關注。研究社會變遷的美國理論家威姆·奧格本認為,采納物質文化和技術新成果的速度往往是十分迅速的,而與此相應進行的修正非物質文化內容的過程,則通常要比前者慢得多,這種“文化滯后”(culturallag)的現象總會帶來社會變遷中物質與文化觀念層面的矛盾和困難。而物質與文化觀念層面的矛盾和困難如果不解決就會影響經濟的發展。因此,我們關注中國經濟倫理觀念是否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大趨勢,也是非常必要的。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的不斷推進,它要求人們揚棄傳統的倫理觀念。
一、消極的競爭觀不能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要求
在全球化的今天,由于科技、通訊等的發展,經濟主體存在的空間擴大,主體間的距離縮小,時間縮短。經濟競爭已進入到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被賦予了嶄新的要素和功能,需要經濟主體以全新的觀念、充分的知識、協作的態度、進取的精神積極參與,樹立積極的競爭觀,反對消極的競爭觀。
1.經濟全球化要求全方位的、公平的積極的競爭。經濟的全球化意味著經濟建設將在各個領域、各個層面、各種利益之間展開全方位的競爭。同時經濟全球化下的經濟競爭“并不是一個純粹客觀的過程”。國民的道德覺悟尤其是經濟競爭倫理觀念將直接制約著我國“入世”后經濟發展的進程和效益。也就是說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過程,就是參與國際間的經濟競爭的過程,這種競爭是異常劇烈和殘酷的,善競爭即強者,就能取勝,就能贏得較好的生存和發展條件;不善競爭者即是弱者,就會失敗。在全球化進程中,非市場的因素越來越多,更加復雜化、國際化、多樣化、立體化的競爭已經不可避免。樹立全面競爭意識,積極應對,對于逐漸成長但羽翼未豐的中國企業而言至關重要。尤其是考慮到中國有“不爭先”的傳統,中華民族素以溫、良、恭、儉、讓著稱,這樣,加強對中華民族的競爭意識進行培育、應具有更加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經濟全球化態勢中的競爭應該是透明的公平的積極的競爭。WTO法律體系中的經濟行為原則的核心是保護公平競爭。
2.消極的競爭觀的存在及不適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加入WTO以后,中國的企業將直接面對全球市場,將直接與一些跨國公司、一些在國際市場上有豐富競爭經驗的國內外企業競爭,使一些企業產生了消極競爭的情緒,還存在許多不相適應的地方,如一些企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觀念落后,經營機制僵化,管理效益低下等等。尤其是一批長期依靠國家補貼、價格支持等優惠政策幫助的國有企業將面臨更為嚴峻的形勢,將面臨如何進一步轉換經營機制、調整經營戰略;如何進一步面臨更加透明,更加公開化的市場,如何進一步依靠價格和需求進行行業競爭等一系列難題。缺乏積極的競爭觀念,一味依靠政府的保護,滿足于做“溫室中的花朵”,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將受到極大的挑戰。
就我國各類企業目前的倫理狀況來看,大多數企業或多或少地還不適應加入WTO后運作規則要求,一些企業缺乏基本的倫理底蘊。有的企業根本沒有健康的企業競爭意識,為賺錢而生產,有的企業甚至為了眼前的短期利益,不惜損害他人的利益,坑蒙拐騙,喪失了作為企業發展后勁和動力的企業倫理。相當多的企業敬業精神缺乏,信用基礎薄弱,信譽意識不足,賺錢的欲望大大強于對用戶的負責精神。實際上,在這種狀況下,就是不能適應全球化,我國的企業也難以作長期支撐。多年來,紛紛倒閉的國內企業均說明這樣的道理:沒有道德意識的生產是一種“盲動”,“沒有道德的交易是一種社會罪惡.。”事實上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競爭,就其本質意義上來說也是倫理素質和道德力的競爭。而我國目前還存在著一些消極的競爭觀,比如有的人認為我們剛剛開放三十年,怎么能跟人家開放幾十年、幾百年的國家競爭,有的人認為我們剛剛加入WTO,國際的游戲規則都不清楚,怎么能跟人家制定國際游戲規則的國家相競爭,我們是發展中的國家,怎么能跟人家發達國家相競爭,一句話,我們生產力低,底子薄,不敢也不能跟人家競爭。這種消極的競爭觀直接表現在競爭主體對競爭倫理精神的缺乏,必然惡化市場競爭環境,破壞市場競爭秩序。所以,在推進經濟全球化發展和構建競爭機制的任務中,積極的競爭倫理精神的塑造是重中之重。
面對經濟全球化,要樹立積極的競爭觀,反對消極的競爭觀,反對以冷漠的甚至藐視的競爭觀。也就是說經濟主體應抱熱情態度,運用正當的手段,積極地參與到經濟競爭中去,加強管理,改進技術,提高質量,搞好服務,滿足社會需要,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推進社會經濟的發展,認識到競爭是社會經濟發展和道德超越的“助推器”。在競爭壓力下,經濟主體必須充實自己,發展自己,促進其向道德人、社會人的結合及其升華。
二、片面的義利觀不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要求
“義利觀”是經濟活動的價值論,是經濟活動的指導思想和根本原則。一般認為“利”即物質利益,“義”就是倫理規范。近幾年來,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中國要在全球化中健康發展,原來傳統的處理義利之間關系的觀念是否能適應?筆者認為中國傳統的片面的義利觀,即“重義輕利”的經濟倫理觀以及“見利忘義”的經濟倫理觀不能適應全球化的要求。
1.“重義輕利”經濟倫理觀念的不適應性。傳統“重義輕利”經濟倫理的“義利觀”是在當時特定的封閉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的農業社會的基礎之上提出的,是推動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人倫精神。所謂“重義輕利”,就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對義利關系的基本理解和價值界定。孔子有一著名命題:“君子喻與義,小人喻于利”。意思是:與君子談事情,他們只問道德上該不該做;與小人談事情,他們之間只想到有沒有利可圖。這一命題又蘊涵著講“義”是尊貴的,而講“利”是低賤的,“義”與“利”有貴賤之分。“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被作為孔子“不言利”的證據。孟子的“何必曰利”被認為是將孔子的“義利觀”推進極致和輕視功利的典型證據。他說“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因為在他看來,言利必然帶來國家政權的崩潰,即《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然而,古代經濟倫理的“義利觀”認為在利益的爭奪中能維護人類本質和使其價值得到升華的,不是“利”而是“義”;唯有作為倫理價值的“義”,才能把人從“物欲”中拯救出來,對實現人的利益起著普遍導向的作用,提出對人類要進行“義”的倫理教育,要求人們以“義”為動力去超越“利”。這些觀點在市場經濟的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再說中國實業底子薄,又沒有經歷一個資本主義充分發展的歷史階段,無論是生產力的發展程度,還是社會經濟結構都比較薄弱。經濟全球化時代,在物質財富并不能極大豐富的基礎上如果要求達到上述“何必曰利”倫理標準顯然不成,看來“利”是很重要的,古人的“倉稟實而知禮節”還是有道理的。因此,經濟倫理方面將對傳統的“重義輕利”作一定程度的批評,應強調“義”之理論而主張“利”的實踐,強調個人利益的追求是人性本來,要振興實業發展經濟,成為中國現代化的基礎。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中國的社會結構和經濟基礎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而經濟全球化又將對中國人的經濟生活和經濟關系產生新的影響。在一個人的利益關系簡單、人口流動緩慢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中,傳統倫理觀要求人們“罕言利”,這對維護整個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是無可厚非的,但在一個經濟市場化,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中,每一個經濟活動主體都把追求自己的利益作為“鐵則”,利益關系已成為國家關系的最重要方面,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倫理觀對“利”的貶低和輕視就顯得有點不合適宜。
因而,倘若我們無視或輕視人們追功逐利這一客觀事實,斷然扼制人們正在釋放的物欲,那無疑會切斷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心理之源,我們的道德建設也只能以空洞的唯心主義說教而告終。鄧小平同志說:“不講多勞多得,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可以……如果只講犧牲,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對利的追逐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內驅力,是任何國家的人們的普遍心態。對從計劃經濟體制中過來的我國企業,要按市場經濟的要求改造自己,具有生機和活力,需要消除“重義輕利”的影響。輕利,不敢講利潤和利益,不屑于講利潤和利益,不會講利潤和利益,是辦不好企業的,也是難以讓中國企業在全球化進程中不斷強大。
2.“見利忘義”的經濟倫理觀念的不適應性。重義輕利不行,見利忘義更不行。一些人僵化地用傳統的義利觀來理解全球化的“利”,而作為市場經濟微觀機制運行的基礎、體現著競爭規則和合作精神、既利己又利他的自利行為,又在某些人那里被扭曲為可以不講信用和規則、可以不擇手段地損人利己的自私行為,進而使某些踐踏信用的欺詐和假冒偽劣行為也在“發展市場經濟”的名義下變得心安理得。
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我國的對外開放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中國經濟融入國際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將要大大加快。中國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正在改造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并且實行了企業工資獎金與經濟效益“掛鉤”的分配制度,物質利益的激勵機制已初步形成。但相對而言,約束機制的成長滯后,產權約束、法律約束、道德約束都比較薄弱。突出表現為見利忘義的現象有所滋長。結合我們現實的經濟生活狀況不能不讓人憂心忡忡:除少數正規化的大企業外,眾多的經濟活動主體對經濟組織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理性沒有應有的重視,唯利是圖成了它們的經營理念,經濟目標和經濟指標成了衡量企業經營效果的唯一標準;什么企業文化、企業精神、企業價值觀大多是裝潢門面的華麗詞匯。什么全球倫理,什么員工的聰明才智,什么企業的社會責任,都成了“奢侈品”。于是經濟生活中的非理性行為和不道德行為層出不窮:違反國家經濟管理的各項政策法規,為牟取非法利潤,損害國家和消費者利益的行為屢禁不止;制作虛假廣告,走私販私,偷稅抗稅,破壞環境和野生動物資源等行為十分嚴重。
要讓中國企業在全球化進程中良性運轉,就必須有成熟而理性的經濟倫理觀念,否則我們社會的市場經濟秩序就會呈現出“理性不足,感性有余”、“致富忘義,富而忘進”的小生產的商品經濟狀態,我們的國際經濟活動中就不能有很好的信譽。這一點必須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在國際經濟活動中,交易者雙方對對方的義利觀念非常重視,國外的大企業尤其是跨國公司是不會與見利忘義的、不信用的公司進行合作或業務往來的。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正確的義利法則應該是:以義謀利,見利思義、義利并舉,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統一,既反對急功近利、見利忘義的觀念和各種短期行為,又要反對重義輕利的價值取向,真正做到義利并舉、得利而不損義,又不掩蓋人所具有的趨利本性,使人們在道德所許可的范圍之內,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
總之,我國各地都在研究如何應對加入WTO后所帶來的挑戰,尤其是對新形勢下經濟發展的倫理觀念問題極為關注。倫理觀念的不到位給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尤其是破壞了經濟發展的軟環境,使經濟運行處于無序狀態,不利于應對“入世”后所面臨的挑戰,阻礙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接軌的步伐,從而妨礙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增長。這是今后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參考文獻:
1.李黑虎,潘新平.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挑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2.王小編,李志祥.論經濟全球化對中國企業的倫理挑戰.南京社會科學,2001(2)
3.(德)赫爾穆特.施密特.全球化與道德重建.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4.論語.里仁
5.論語.子罕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經法系 福建福清 350300)
(責編:芝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