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輝
摘 要:在信息經濟背景下,信息的流動正在引起社會經濟結構、生產方式和消費結構的變化,對信息流動內在機理的研究具有實際意義。結合要素流動的一般規律和信息獨有的特點,由于對某區域而言導致信息的流入與流出的起因、機制和效果等都不同,從信息流動集聚和擴散兩個不同的信息流動方向分別探討區域間信息流動的機理。具體的,從用戶需求機制、技術機制和經濟效益機制討論了信息集聚的內在機理;從行政命令下達、中心地到腹地、大城市之間、社會效益等幾個不同途徑分析了信息擴散的內在機理,并提出相應政策建議。
關鍵詞:信息 集聚 擴散
中圖分類號:F06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2-048-03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我國的產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逐漸健全,要素流動更加自由、區域聯系也更活躍。如果說物質、能源、信息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三種基本要素,那么信息流作為同物流、能源流一起的三大基本流通體系,也正在引起社會經濟結構、生產方式和消費結構的重大變化,并且隨著信息革命的逐漸深化,信息流的作用將會日益凸顯。信息流動自古就有,然而信息化的發展不但改變了工業時代信息流、物流、資金流之間的關系和原有的流動特征,而且由于信息疆界的全球化和自由化,使信息本身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財富重新分配和權力秩序重新確定的地位,信息的快速、大規模地流動問題也會是中國由工業經濟時代向信息經濟時代轉變的歷史階段最有活力的研究領域之一。因此,對信息流的研究對于人們更好地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具有實際意義。
信息的流動包括信息的流入與流出,或者叫做信息的集聚與擴散。實際上,信息流入和流出是相對應的,只是參照的區域不同而已,相對于某區域是信息流出,而相對于另一區域便是信息流入。美國規劃學家弗里德曼在其核心—邊緣理論中,提到在社會發展的前工業化階段、工業化初期階段、成熟期階段和空間經濟一體化階段,生產要素的流動會依次體現為分散—集中—回流擴散—分散的階段性特征,處于不同階段產生不同的要素流動方向。信息的流動也具有上述的階段特征,但與實物生產要素相比又有其新的特點。而且處于不同層次、表現為不同狀態的信息資源,其流動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并進而對經濟、社會諸方面產生不同的影響。本文即是從信息流動的概念入手,結合一般資源流動的特征和信息自身與實物要素的不同,討論哪些因素影響了信息的集聚,又有哪些因素帶來區域信息的擴散,并據此得出幾點啟發。
二、信息流動與機制分析
1.信息流動概念與特征。流動性是信息的基本特征之一,信息的流動性帶來信息的共享性,才使得信息得以發揮更大的效用。從要素流動的角度定義信息流動,信息流動是指信息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自發運動,這種運動是信息的一種自然狀態,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從信息的角度來定義信息流動,由于信息本身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只有通過一定的外在表現形式,信息才能被收集、傳遞、處理、儲存。因此,信息流就是對信息的收集、傳遞、處理、儲存、檢索和分析的渠道和過程。從廣義上看,信息流動一般是指人們采用各種方式來實現信息交流的過程。如果從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水平角度來狹義地定義信息流,則可看作是信息處理過程中信息在計算機通信網絡系統、郵電通信系統中的流動。從信息論的角度,信息流動便是信息借助信道從信源向信宿傳輸的過程。因此,信息的流動包括從信源的流出、在信道上的傳輸過程和向信宿的流入三個階段。
信息作為生產要素的一個組成部分,其流動遵循要素流動的收益最大化、就近原則、集聚性、要素組合結構合理化等一般規律,而作為無形物質,信息流動又有自身的特點。由于信息可復制、高密度、低容量的特征相對于研發成本而言,信息流的傳遞成本很低;傳遞速度極快并且隨著信息傳遞設施的改善以及傳遞介質的技術創新,其傳遞速度以及容量還會大幅度提高;傳遞載體和中繼樞紐(如光纜、中繼站等)所占空間非常小,特別是傳遞設施幾乎不占什么空間以及傳遞手段較多。因此,相對于物流克服了實物體從出發地到目的地在空間和時間上隔離,信息流則解決了無形的信息的傳遞與存儲等在時空上的障礙。下面將從信息流動的不同方向—集聚與擴散分別討論兩種不同的流動機理。
2.信息要素集聚的機理分析。信息要素的集聚可以看作是對區域外信息的吸引,吸引力越大信息流入規模越大。那么到底哪些因素會影響到區域對信息的吸引力呢?
(1)信息需求機制。信息需求是指信息消費者在一定價格條件下對信息商品的需要,隱含著信息消費者愿意購買和具有支付能力兩個條件。信息需求是信息流動的原動力,在用戶的需求機制中,信息的流動往往遵循最大渴求原則。也就是說,信息總是流向最渴求它的人和區域,這也為信息使用價值最大化的實現提供了有利條件。信息需求越大的區域信息流入量也會越大。而人因年齡、職業、經歷與經驗、文化素養、教育程度、知識結構等的差異會對信息產生不同層次的需求。消費者的信息需求處于潛在狀態,只有被消費者認識到或被喚起才能被表達出來進而得到滿足,因此,認識和喚起用戶的信息需求將會促進信息的流動。而信息需求的獲取源于信息意識的建立。信息意識也就是人們認識在科學技術、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性質、地位、價值、功能的思維活動,是人們對選擇和利用信息的自覺程度。信息意識一旦形成,就會產生積極的能動作用,誘導和激發人們進行一系列信息獲取和利用。
因此,激發和喚起信息意識是促進信息需求進而吸引信息流入的途徑。信息意識越強,信息需求越多樣化和個性化,信息流入規模也越大。
(2)技術機制。信息流動需要借助一定的技術來完成,信息流的技術機制包含兩個層次,首先,從信息認知者技能的掌握上看,信息只有通過人們的理解、消化、吸收之后才會成為企業和區域發展的工具,這一點也可以從信息的主觀性和可生產性特征得到。尤其是隨著全球化經濟的發展對信息時效性的要求越來越高,誰能夠更及時地獲取信息并進行有效處理誰就占領了競爭先機。因此,信息的流入需要信息認知者掌握一定的技術以實現其最大的使用價值。其次,從社會技術的發展來看,隨著信息化和網絡化的發展,信息傳輸載體日益多樣化,借助于網絡等信息通訊基礎設施,信息傳輸的速度、種類、數量都得以大大提高,信息流動范圍得到拓展,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我們一般將這種對信息進行收集、管理、開發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稱為信息能力。信息流動時間的縮短和空間的延伸都得益于信息能力的提高。
因此,個人和區域信息能力的提高將會促使信息的有效流入,這就是信息流入的技術機制。
(3)經濟效益機制。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是資源流動的根本動力,信息流動也如此,可以說不講究效益的信息流動是對信息資源的極大浪費。如果將信息流動看作是信息資源在區域重新配置,那么信息流動的效益也可以用信息資源配置效益來分析。信息資源配置效益包括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個方面,既要實現經濟上的合理也要實現政治上的公平。因此,信息流的效益也應當包括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其中對經濟效益的追求會導致信息的流入。
經濟效益是指盡可能少的信息資源投入取得盡可能大的產出,既包含了信息資源數量的增多也包含信息資源結構的改善和質量的提高。經濟效益的提高能夠吸引信息要素的流入,同時信息要素的流入能夠促使特定信息要素組合的形成或獲取信息要素組合的規模效益,又實現了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因此,提高區域信息流經濟效益是吸引信息流入的有效途徑。
3.信息要素擴散的機理分析。信息的流動必須借助于傳輸載體,人才、物質、資源等的流動以及產業轉移都伴隨著信息的流動,因此,信息要素的流出也即信息的擴散產生于物質要素運動的始終。就信息資源要素本身來說,處于不同層次、表現為不同狀態的信息資源要素在橫向轉移中顯示出不同的流動性。流動性越強的信息資源要素,也就越容易通過要素流動來彌補其在空間分布上的差異。信息的擴散按照擴散方式可以分為擴展擴散、跳躍式擴散、等級擴散等,對于不同的空間尺度、不同的信息類別擴散的方式也不盡相同。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討論引起信息擴散的機理:
(1)政治中心行政命令的下達。像北京這樣的政治中心每天都會有很多的行政命令下達,信息首先下達到各省會城市、再由省會城市到省內其它城市、再由城市傳輸到各鄉鎮。因此,這樣的信息擴散有明顯的等級擴散特征。
(2)中心地向腹地的信息擴散。中心區域原有的自然資源、基礎設施和固定資產逐漸飽和,或者提供的單位要素潛在收益出現遞減趨勢,這時中心區域要謀求發展就必須將周邊區域納入其經濟運行軌道,在經濟合作和產業轉移過程中勢必帶來信息的擴散,這種擴散多發生在鄰近區域之間,屬于擴展式擴散的特征。
(3)大城市間的信息交流。社會化大生產帶來社會分工的逐漸細化從而提高了生產效率,大城市之間的產業合作也日益增多。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大城市之間雖然地理不臨近,但依賴完備地信息通訊基礎設施仍然可以實現產業的合作。在合作過程中會有大量的信息交流產生,這種信息擴散屬于跳躍式流動方式。
(4)基于社會效益的信息擴散。信息資源配置效益除了包含經濟效益之外還有社會效益。社會效益是指信息資源配置所表征的公平效應和導向效應,也即保證各類信息用戶具有平等地利用信息資源的機會和權利,這就需要政府的作用。政府的信息決策不但可以把握信息的流動方向,而且可以調節和控制信息的流動速度。像這樣信息資源在占有和使用不平等上的信息鴻溝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信息化進程的重要問題,政府為了實現信息配置的公平性,會采用強制手段向信息化發展落后區域實現信息擴散。
三、如何促進信息流動:幾點啟發
首先,提高用戶素質,激發信息需求。信息的層次性說明信息消費者素質的高低和消費方式的不同,信息的使用價值發揮程度也不相同,而信息使用價值的高低間接影響了信息需求,使用價值高的信息需求自然也高。另外,信息的使用價值不像普通物質那樣通過具體物質形態表現出來,而是通過信息消費者自身信息存量發揮作用,也就是說信息的使用價值是潛在的。因此,提高消費者的素質,增加自身信息存量和知識儲備能夠激發消費者的信息意識從而增大信息需求。
其次,加大信息基礎設施投資,提高信息流動效率。任何信息的存在和傳播,都以特定物質載體為依托,信息基礎設施是信息得以快速流動的先決條件,信息傳播的容量、速度和質量往往取決于傳輸載體的性能。區域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能夠獲取、占有和利用的信息量就少,信息更新緩慢,信息流動停滯。尤其是在信息化、全球化發展的時代,信息的有效性決定了信息流動速度慢就會導致信息過時,延誤時機。在信息經濟時代,信息的投入不僅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而且由于信息投入收益遞增規律的作用,在信息投資投向與結構合理的條件下,收益率隨著投資量的增加存在明顯的遞增趨勢。因此,加大信息基礎設施的投資是促進信息交流的有效途徑。
第三,促進相關產業集聚,提高信息流動的經濟效益。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城市分散化和城市內部空間功能分區調整日趨強烈。通訊、電子、金融、管理等信息相關產業日益在大城市集聚,并隨之而來的相關信息人才的集中,使得在大城市內部和大城市之間信息傳輸速度快、處理效率高,信息的使用價值得以充分體現,信息的經濟效益最大化。因此,要提高信息流動的經濟效益就要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制定優惠政策,促進相關產業的集聚。同時,由于信息的流動多發生在城市,因此,提高區域城市化率也是促進信息流動的一個途徑。
最后,轉變政府職能,提高信息流動的社會效益。如果說信息資源配置的經濟效益主要體現為資源配置的效率原則,那么社會效益則體現為資源配置的社會公平原則,具體表現為信息扶貧和知識扶貧。我國的信息化過程中出現的日益擴大的信息鴻溝如果不加遏制,將會導致社會結構的失衡,文明差距的進一步拉大和社會關系的沖突,甚至引起社會的動蕩不安。另外,信息資源的配置不能以犧牲信息環境為代價,信息污染、信息安全和信息犯罪問題都屬于信息環境的社會效益范疇。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建立高效率的市場,建立一整套關于產權保護、公平交易、平等競爭、誠實信用等市場經濟的制度與法律,使投資環境更具競爭力是促進信息流動的途徑。
參考文獻:
1.劉昆雄.信息流動與物化機制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5(5)
2.靖繼鵬,張向先,李北偉.信息經濟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3.廖建.貧困地區信息流動及其阻礙因素分析[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3(1)
4.宮輝,劉治國,徐渝.信息經濟社會中的信息貧富分化及其應對[J].當代經濟科學,2006(5)
5.郭鳳云,賈俊賢.試論在信息經濟時代下政府的地位和作用[J].科技與經濟,2006(4)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信息學院 湖北武漢 430060)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