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容皋
摘 要: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是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依法治教是政府行政人員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政府行政人員對發展農村職教的責任是把發展農村職教納入縣級政府工作規劃及領導目標責任制管理,自覺提高認識、轉變觀念、主動工作,努力營造外部環境,重點扶持辦好各縣職教中心,廣辟渠道、努力增加投入,把好用人關,加強監督與指導。
關鍵詞:政府行政人員 農村職業教育 責任
中圖分類號:D6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2-069-02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是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解決好農業、農民和農村(簡稱“三農”)問題,是貫徹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問題。近些年來,職業教育在發展中遇到了新的困難和問題,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農村職業教育更是首當其中,部分農村職業學校到了何去何從、生死攸關的關鍵時期。積極發展職業教育,實現農村職業教育反貧困,是黨和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偉大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造成目前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所遇到的責任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來自農村職業教育內部的,有的來自農村職業教育外部社會大環境。政府行政人員要為農村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政府行政人員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責任問題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政府行政人員要依法治教
依法治教是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是切實加強教育系統干部隊伍作風建設的要求,是規范管理不斷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要求,是糾正行業不正之風,牢固樹立教育良好形象的要求。
我國自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高度重視發展中等教育,在國力較弱的情況下,對中等教育的初級階段實行了義務教育,并開辦了各種類型的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在較短時間內恢復和完善了中等教育體系。特別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在全國各地農村,相繼建立了一大批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和職業中學、職業中專,基本上使每個縣有職業教育中心,每個鄉鎮有職業中學。但是,如前所述,相對于基礎教育而言,我國現階段中等教育的發展還存在著立法方面的嚴重缺陷。突出表現在以職業中學、職業中專、高中教育為主要內容的中等教育立法不清,管理混亂。1985年5月,《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根據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要求,中國廣大青少年一般應從中學階段分流:初中畢業生一部分升入普通高中,一部分接受高中階段的職業技術教育;高中畢業生一部分升入普通大學,一部分接受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這個決定,首次在職業技術教育體系中增加了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使中國的職業技術教育朝著更廣闊的方向和更高的層次發展。1991年10月17日,國務院頒發了《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這一文件的頒發與實施,對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產生了強大的促進作用。199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又頒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職業技術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業化和生產社會化、現代化的重要支柱。1995年9月1日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二章第17條明確指出:“國家實行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學校教育制度。”第19條規定:“國家實行職業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各級人民政府、有關行政部門以及企業事業組織應當采取措施,發展并保障公民接受職業學校教育或者各種形式的職業培訓。國家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愛適當形式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業務教育和終身教育。”1996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技術教育法》得以頒布實施,成為中國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史上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式的法律,標志著中國職業技術教育進入了依法治教的新時代。世紀之交,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再次為中國21世紀職業技術教育和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由以上立法發展過程和現行法規制度可見,雖然國家已高度關注農村青年依法享有的中等教育權利,但由于15歲以上的農村青年享受的中等教育是收費的教育,雖然學生所交學費只僅僅占全部辦學經費的1/5。但這已給許多農村貧困家庭帶來極大的負擔。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大量出現,農村青年的中等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的要求和國家財力的快速增長的形勢,適當時候改革現行中等教育管理體,修訂《教育法》《義務教育法》《職業技術教育法》和高中階段教育有關規定中與發展目標和發展現狀不相適應的部分,逐步建立起以對農村青年實行免費中等教育為方向的農村中等教育新法規,從根本上保證農村青年享有平等的中等教育權利,已成為一種必然。
二、地方政府對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是指導和保證包括農村職教在內的整個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的重要法律武器。按照教師法、教育法和職教法的有關要求,制定符合地方實際的法律實施辦法,認真檢查落實社會各級政府對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責任,對解決當前困擾農村職教發展的經費、師資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1.落實政策職責。一是確實把農村職業教育納入本地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協調有關部門制訂有利于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二是落實地方政府在興辦示范性職業學校中的責任,保證農村職教經費與整個教育投入同步,實現“三個增長”,也可安排一定比例的地方教育費附加用于農村職業教育。有些地方不僅不能保證教師正常的工資發放,還借預算外收入的統一管理之機克扣學生學費的情況必須得到制止。三是落實“先培訓、后就業”政策,使新增勞動力都能經過一定的職業教育和培訓,積極探索建立農民教育制度,確保農民能及時獲得必要的專業技術知識。四是加強對職業教育的宏觀調控和督導評估。可以借鑒江蘇常州的做法,由市政府協調計劃、勞動、人事部門定期向社會提供本地人才需求預測,指導農村職業學校合理調協專業,并確定合理的辦學規模。五是督促落實行業、企業在發展職業教育中職責,調動社會各方面參與興辦農村職業教育的積極性,積極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在農村職教改革中的應用,探索農村職教的國有民辦、民辦公助、股份改造以及多種形式的聯合辦學模式,推進農村職教“大發展,大家辦”。
2.落實學校的獨立法人地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學校是法人實體,校長是法人代表。學校要能夠面向市場自主辦學,獨立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就必須簡政放權,使校長能在權利職責內行使招生、干部和師資聘任等權利,實現真正意義的校長負責制。另外,校長不能單純由上級行政部門任命,還可以通過教工大會選舉并認可。
3.落實教師待遇、提高教師素質。農村職教的發展,從根本上說,要靠辦學質量、靠教師。因此,首先是針對現有農村職教師資學歷達標偏低問題(全國30%左右),采取特殊政策,使他們中大多數人能夠在職學習提高,達到相當的學歷水平。第二,發揮普通高等院校在培養專業師資方面的作用,通過采取建立職教師資班、畢業生教育學培訓等措施,開通普通高校畢業生通往農村職業學校的渠道。第三,完善職業教育教師繼續教育制度,通過專業師資基地培訓,定期參加生產實踐活動,鼓勵專業課教師承包或租賃農場、校辦企業和對口開辦經濟實體等措施,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術能力尤其是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參加師資基地培訓的費用應由國家、學校和個人分攤。第四,允許專業技術人員到農村職業學校兼職任教,骨干技術人員在自愿的基礎上調入農村職業學校等。對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到農村職業學校任教應給予特別優惠。鼓勵職業學校聘請各地能工巧匠到學校擔任專業課或實訓實習指導教師。最后,在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聘上,正視多數專業教師轉專業教學的實際,給予必要的政策傾斜。
職業教育目前的困難主要是發展速度上的減緩,是經濟轉型時期各種困難與問題交匯的結果,是前進中的問題,發展中的問題,有些問題職教自身能夠克服和解決,有些問題不是職教自身能解決的;許多問題原來有、現在有,恐怕今后還會遇到。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出現了可持繼續發展的局面。但有的人片面地理解全教會精神,認為今后教育的發展重點是高等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職業教育應主要發展高中后的高等職業教育。這種說法是脫離實際的,既使到2010年我國適齡人口進入高等學校的比例由現有的9%提高到15%,還有50%的人需要在接受初等、中等教育后進入社會,走向就業,這其中有90%以上的是農村人口。因此,農村中等職業教育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三、地方政府行政人員對發展農村職教的責任
落實政府及其負責人發展職業教育、特別是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責任,使之對職業教育的宏觀調控,科學決策,重點扶持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因此,縣級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及其行政人員的重視程度、工作力度和決策水平,對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行政人員對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具體責任是:
1.把發展農村職教納入縣級政府工作規劃及領導目標責任制管理。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任務與責任同發展經濟一樣,納入縣級政府工作規劃,并成為考核地方黨委與政府、特別是縣(市)級政府及其領導人的硬性指標,以督促其重視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
2.自覺提高認識、轉變觀念。自覺地、充分地認識到農村職業教育在當地農業、農民以及農村發展中的作用,轉變觀念,并利用各種渠道和機會,為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3.主動工作,努力營造外部環境。溝通有利于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所需要的各種外部關系,如農村職教與國家、集體、私人等在內的各類企事業單位的和諧關系,為農村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創造外部環境,減少農村職業教育辦學單位的后顧之憂。深入實際,科學決策。根據當地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發展需要,適時制定政策并及時進行調整,同時科學地對當地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做出高質量的決策。
4.重點扶持辦好各縣職教中心。抓住重點,制定和實施各種有利的政策,扶持職教中心的發展與壯大,使之在當地發揮龍頭作用,并以此帶動包括職業教育在內的教育、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發展提高,為當地的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創造條件。
5.廣辟渠道、努力增加投入。在權限范圍內,通過調整財政、稅收、教育費附加、教育基金等方面額度,增加對農村職業教育及職教中心的投入,使之盡可能地減少對學生的收費,以減輕農民負擔。
6.把好用人關、加強監督與指導。為教育、特別職業教育及其辦學單位配備合格的具有開拓精神的領導干部,并加以監督。同時組織力量定期對本轄區內的職業教育收費及其使用等情況,進行嚴格監督、檢查和審計,以保證其用于職業教育事業,并保持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平衡發展。
[本文為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08年度省級一般課題,批準號:XJK08CZ064]
參考文獻:
1.楊成銘.受教育權的促進和保護.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
2.唐之享.法治,傳承與創新.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3.曾福生.農村公共產品供求均衡論.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作者系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湖南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 湖南長沙 410000)(責編:紀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