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四明
摘 要:供應鏈聯盟常因某一企業違約導致整個鏈條中斷運轉,如何將具有違約風險的伙伴排除在供應鏈系統之外,在目前我國信用數據缺失,信用環境不完善的情況下,文章提出了建立供應鏈市場信用聯盟是一個選擇合適的伙伴,規避信用風險的創新模式。
關鍵詞:供應鏈聯盟 信用 信用聯盟
中圖分類號:F27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2-236-02
供應鏈聯盟——一種新型的企業合作模式,被認為是未來企業組織形式發展的主流趨勢。越來越多處于市場競爭中的企業采用了這一經營管理模式并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加以靈活運用,一些企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戴爾的直銷網絡模式、惠普的大規模定制模式都是供應鏈理論成功的典范。然而,供應鏈不同于單獨的企業,它是由有合作意向的企業組成的組織群。這一組織群之間是通過一系列契約聯系在一起的。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和自利性的行為傾向加上認識和信息上的不完備性,使得供應鏈的契約集相當的不完整,并由此產生對應的機會主義風險,從而導致契約的失敗。
一、供應鏈聯盟與信任關系
供應鏈聯盟是一種以契約或協議為合作基礎的非股權參與的合作經常方式,其最突出的特點在于:供應鏈各節點企業突破傳統企業組織有形界限,彼此之間建立合作伙伴關系,通過有效整合企業內、外部資源,最終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供應鏈聯盟成員企業之間雖然依舊存在競爭,但更注重建立一種“雙贏”的合作關系。因此,供應鏈聯盟是一種以契約為保證,以競爭為基礎,以協同為主導的協同競爭模式,在協同競爭過程中獲取更大的競爭優勢。在供應鏈聯盟中每個企業都是供應鏈的關鍵形式,任何一個企業出現問題都會中斷整個供應鏈的運行。由此,合適的伙伴是保證供應鏈正常運轉的必要條件。
然而,在供應鏈聯盟伙伴關系管理中,企業間的信任、忠誠、道德、溝通和控制是保證供應鏈聯盟良好運作的充分必要條件和關鍵環節。信任可以減少合作中所需的激勵成本與監督成本,從而減少了供應鏈企業間的交易成本;信任即意味著遵守契約,減少了不必要的摩擦與矛盾,并促使伙伴以靈活的方式相互調整彼此的合作態度和行為,提高整個供應鏈的快速反應能力;各企業通過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信任關系,可以方便地利用外部資源,共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效率,獲得競爭優勢,降低企業失敗的風險。
供應鏈聯盟雙方相互信任時,他們能夠共享機密信息,通常相互信任的雙方不會感到有控制的必要。信任可促進供應鏈聯盟間的合作,提高整個供應鏈聯盟的快速反應能力;重新選擇合作伙伴意味著企業將面臨較大的行為風險與合作風險,信任使企業不必重新選擇新的合作伙伴,可以減少收集情報的環節。這樣就節省了控制成本,降低了結構成本,減少了供應鏈聯盟的交易成本。信任關系的建立避免了供應鏈聯盟中的管理僵化,從而有利于在供應鏈聯盟中形成正確穩定的、具有創造性的伙伴關系。也就是說:“信任是合作的基礎”。
二、目前我國企業的信用現狀
基于信任的合作是供應鏈聯盟構建中的根本理念,也是合作的基礎,這需要成員之間有良好的信用機制,因此,選擇合適的伙伴是保證供應鏈正常運轉的必要條件。而目前我國供應鏈企業信用數據分布分散,沒有形成全國統一共享的企業信用數據庫,供應鏈企業沒有可以對對方信用狀況進行查詢的平臺。國家信用管理法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失信懲罰機制。這些都不可避免地在交易過程中出現違約、制假售假、商業欺詐等現象。怎樣把具有潛在違約風險的合作伙伴排除在供應鏈聯盟之外,在國家信用體系不健全,信用環境不完善的情況下,創建供應鏈信用聯盟將是選擇合作伙伴的最佳模式。
三、構建供應鏈市場信用聯盟
合適的伙伴是保證供應鏈正常運轉的必要條件,為了把具有違約風險的伙伴排除在供應鏈系統之外,建立供應鏈市場信用聯盟是個不錯的創新模式。因為凡是愿意參加到信用聯盟內的企業都是愿意被別人監督,同時也希望增強自己監督別人的能力的企業。會員企業可以享受到其他企業的信用數據,同時對自己又起到很好的約束作用。因此,供應鏈企業在信用聯盟內選擇合作伙伴比在自由空間選擇降低了風險。
1.供應鏈市場信用聯盟的模式。供應鏈企業信用聯盟是一種創新的信用信息獲取方法,其運行模式的設計由以下幾部分構成:第一,信用聯盟首先設計收集數據的同一標準,同時為保護會員企業的經營秘密,在信用數據庫中不公開會員企業與客戶的對應關系。第二,供應鏈聯盟會員企業向信用信息服務系統提供其客戶的付款信息和本企業向上游企業的付款信息,并保證信息的真實、可靠。第三,信用信息服務系統將供應鏈聯盟會員企業提供的信息匯總,并進行綜合、比較、分析,對每個會員企業進行評價,并建立會員企業信用數據庫。第四,會員企業可免費查詢聯盟企業的信用信息,尋找新的合作伙伴,或者作為調整對現有伙伴的政策依據。
2.供應鏈市場信用聯盟的組織者。由國內信譽比較高的一家信用服務機構牽頭成立供應鏈企業信用聯盟。因為目前我們國家企業信用數據仍然被政府部門所掌控,信用服務機構無法用正常暢通渠道獲取信用數據,更無法得到個人的信用信息,很難開展信用管理和相關服務。企業信用聯盟是信用服務企業一個重要的信用數據來源,而且真實、及時、可靠。隨著企業信用聯盟擁有的會員增多,這個聯盟的數據將呈現“指數增長”態勢。這對信用服務機構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信用服務機構對供應鏈企業的信用需求有很深的了解,利用專業技術對信用數據采集、補充、分析,能夠保證數據的質量。因此由信用服務機構牽頭成立信用聯盟,既有動力也有技術保證。
3.供應鏈市場信用聯盟的主要任務。信用聯盟的主要任務是,第一,為會員企業提供信用管理服務。供應鏈聯盟企業提供其上、下游合作伙伴的付款信息,聯盟信用管理系統對這些付款數據,進行綜合、比較、分析、評價,建立會員單位信用數據庫,會員企業可免費查詢。第二,定期舉辦供應鏈企業信用聯盟大會,促進會員單位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為聯盟會員謀求更多的商業機會。第三,供應鏈聯盟以不盈利為目的,為會員企業進行信用擔保,它的資金來源于會員會費,被擔保企業的風險保證金,以會員企業為服務對象進行業務擔保。
4.建立高效的信用聯盟管理制度。
(1)明確信用聯盟對加盟企業的信用要求。信用聯盟設置一定的信用標準,可由指定的評級機構評級達到一定標準的企業都可以自愿免費申請加入,企業信用聯盟的架構如圖1所示。

(2)建立一套健全的信用管理機制。建立一套健全的信用管理機制是必不可少的。首先,由聯盟認定的權威信用評級機構對申請加入的企業進行評級,達到一定級別的成員將享受以下權利。一是授予“中國信用企業”稱號,并在媒體上公布;二是可在生產經營活動中使用“中國信用企業”標識,由聯盟向有關金融機構和投資人推薦;三是信用聯盟企業受到侵犯時,聯盟將聯合政府有關部門和媒體予以保護。其次,提高聯盟企業間選擇“不道德行為”的機會成本,只要機會成本大于聯盟企業選擇“不道德行為”的收益,就能使聯盟企業在相互博弈中更傾向于選擇誠信。再次,制定一系列剛性契約來阻止聯盟企業的“機會主義行為”,在剛性契約的制約下,聯盟企業雙方都能清楚地預期到“不誠信”的成本和收益,從而增加聯盟企業間的誠信度和穩定性。
參考文獻:
1.王忠吉,李曉明.供應鏈聯盟企業間信任關系成因分析.電子商務,2006(12)
2.石曉軍,陳殿左.我國信用體系建設創新研究.財經研究,2003(9)
3.佘石飛.企業間的競爭、聯盟和誠信.商場現代化,2006(5)上旬刊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軟件學院 河南開封 475000)(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