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宇
1948年4月,隨著全國規模戰略反攻的到來,需要為華北各戰場乃至全國培養大批高中級指揮人才。黨中央決定成立華北軍政大學,毛澤東主席親自選定總參謀長葉劍英擔任校長兼政委。軍委要求該校要盡快培養出500名團級干部,1000名營級干部,2000名炮兵、工兵、摩托、參謀和政工干部,還要培訓一批旅級以上的高級干部,共招收學員4000名至5000名。怎樣把這所大學迅速辦起來,使它真正成為造就干部的搖籃?葉劍英為此嘔心瀝血,立即投入到緊張地工作中。
調整機構整頓思想
5月1日,華北軍大在石家莊南新城正式誕生。這所大學,是由原晉冀魯豫的軍政大學、陸軍中學、青年教導團和晉察冀的軍政干校、步兵學校等5個單位合并而成。該校成立前,毛澤東主席親自找到葉劍英,提出了具體的辦學方針和要求。
5月23日,葉劍英到校任職。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抓機構調整和干部配備,依靠組織力量進行建校工作。學校下設政治、教育、校務3個部和校長辦公室;大部下面設二級部及處或科,校領導和三大機關直接領導各學員大隊。行政機構建立之后,學校自上而下成立了黨組織。以葉劍英校長、一副校長肖克、副政委朱良才和教育部長譚家述、辦公室主任薛子正、政治部副主任李克如等6人組成學校黨委會,實行集體領導下的分工負責制。葉劍英負責全校領導并主管教育,肖克分管行政,朱良才兼任政治部主任,主管黨政工作。
1948年7月1日,學校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朱總司令親臨檢閱并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樂也”,勉勵大家為辦好學校而努力奮斗。學校成立初期,由5個單位集中到石家莊的學員,文化程度參差不齊,工作經歷各不相同。根據這一情況,學校對全校學員進行考試和分科編隊。到8月底,全校學員編成8個大隊和3個直屬隊。營級干部人數較多而編成2個大隊;團級干部,炮兵、工兵干部,政工、參謀人員,以及預科學員各編1個大隊;3個直屬隊是:臺灣隊、華南隊及高于隊。
華北軍大成立初期,大家思想比較混亂。有人認為,成立華北軍大只不過是精兵簡政,合并幾個單位而已,對學校擔負為革命戰爭培養干部這一光榮使命認識不足。有些教員和機關干部不安心學校工作,想到前方去;有些學員不安心學習,認為學校學習的東西到前方用不上,尤其是工農出身的學員,擔心文化程度低,學不好;有些同志整黨期間挨了整,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工作、學習不起勁;一些舊軍官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尚未確立,產生悲觀失望情緒。
面對這種狀況,葉劍英橫下一條心:一定要把這些混亂局面扭轉過來,把華北軍大辦成一所為戰爭服務的正規化學校!他十分重視當時存在的各種消極思想,認為不解決這些問題,學校辦不好。他自己帶頭做思想工作,并要求各級領導耐心幫助大家端正認識,提高學習自覺性。5月下旬至6月底,他主持召開了一系列黨政會議,進行思想和組織上的整頓,研究制定了學校各項大政方針,為開學打下良好基礎。
為深入進行思想教育,保證思想工作經常化,葉劍英領導學校各部門制定了一整套黨政工作制度,創辦了《華北軍大校刊》。他特別對組織部長黃珍交待:“對整黨運動中挨過整的同志,進行個別了解,復查材料,作實事求是地處理。凡是處理錯了的,一律予以平反!保證大家心情舒暢。安心學習和工作。”
在葉劍英的領導下,學校經初步整頓,很快結束了合并初期的混亂狀況,從思想和組織上保證了學習工作的正常進行。各學員隊開展學習競賽活動,全校充滿了濃厚的政治空氣,學員學習熱情高漲。
搬師請賢聚集人才
學校剛組建時,能夠上課的教員只有36人,且只能擔任12個單位的教學科目,按學校48個教學單位計算,教員缺額高達四分之三。怎么辦?葉劍英想起十月革命成功后列寧用沙俄軍官創辦陸軍大學的經驗,想到井岡山時期紅軍學校解決教員的辦法,果斷提出搬師請賢:“在那些脫離敵人營壘的舊軍官和被我們俘虜過來的人中,吸收一些有真才實學的人來學校任教!”此舉得到校黨委會多數同志的贊同。
葉劍英親自“招賢”,把戰爭中起義的、解放過來的,或因不滿現實自動脫離蔣軍的舊軍官請來。經多方面努力,很快在華北軍大集中了二三百名具有一定軍事理論或有技術專長的舊軍官。這些人大都曾就讀于武備學堂、陸軍大學、保定軍官學校、黃埔軍校、偽滿偽蒙學校,還有蘇、美、日、德的留學生。但他們擔心任教得不到信任,摘不掉帽子,思想上動搖。當時,確有部分干部對這些舊軍官政治上看不起、軍事上不服氣、生活上看不慣。有些學員說:“常敗將軍教常勝將軍,這是給自己臉上抹黑!”有的老教員說:“過去沒有他們,我們一樣辦教育!”
葉劍英聽到這些反映后,感到要做好這項工作,首先必須在黨內進行政策教育,統一認識。在校黨委會上,他嚴肅地說:“爭取、團結、改造、使用舊軍隊和舊軍官問題,在黨的七大文件中已有明確論述。中國的舊軍隊、舊軍官有幾百萬人,不能簡單地對待,必須爭取、改造和使用他們,因為這不是少數人的問題,我們的眼睛要看到幾百萬!”他要求各級領導對舊軍官要做到政治上平等、思想上重視、態度上誠懇、生活上關心。
在爭取、團結、改造舊軍官的過程中,葉劍英起到了特殊作用。他本人畢業于云南講武堂,并追隨孫中山革命,爾后在黃埔軍校執教,后去蘇聯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學習。回國后,到中央蘇區任軍委參謀長、紅軍學校校長等職。抗戰時期,應國民黨要求,他曾率隊前往湖南南岳與國民黨共辦游擊干部訓練班,并任副教育長。因此,舊軍官出身的教員雖出身于中外各種軍事院校,但在葉劍英面前大都是晚輩。
剛開始,有些舊軍官出身的教員在上課或辦公時,好擺“官架子”。葉劍英便找他們談話,誠懇地說:“我和你們一樣,都是從舊社會過來的,把舊軍隊的那一套作風,再帶到革命隊伍中來,有多大意思呢?人過來了,架子也要放下來,這樣,才能在思想上也過來!”他不以老資格自居,而是以誠相待,使一些原來對共產黨有成見的人,逐漸地消除了成見。由于葉校長經常利用業余時間同大家談思想、談學習、拉家常,坦誠相待,許多舊軍官都感到由衷地欽佩,有什么話都愿意找他說。
通過葉劍英等人的耐心幫助教育,這些舊軍官政治思想水平和業務能力不斷提高,在教學中發揮了聰明才智。后來,從華北軍大抽調一批有真才實學的舊軍官支援南京軍事學院和訓練總監部的建設,他們到南京和北京后受到劉伯承等人的器重,很快成為我軍軍事教育的骨干。
明確重點教學民主